乡土与地域文化在民宿型酒店设计中的呈现

2018-01-16 20:35吴敬忠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酒店设计民宿乡土

吴敬忠

摘 要:我国民宿型酒店发展与第三产业兴起有密切关系,“民宿”作为一种极具乡土文化、地域文化的建筑类型,对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同时它自身也通过现代市场营销策略成为乡土文化、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更大范围内向消费群体展示特色旅游资源。同时,“民宿”作为一种家庭单位自发形成的副业项目,在设计层面不能仅仅以“住宿”为目标,还要充分展示出人文特色、地域情怀。以民宿型酒店设计为研究对象,结合乡土文化、地域文化展开研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供广大设计师参考借鉴。

关键词:乡土文化;地域文化;民宿型酒店;设计思路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曾说过,“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家庭作为乡土社会体系中的最小单位,往往会将生活、工作、学习等现代社会分割职能下的要素“混为一谈”,一个家庭既可以是农户,也可以是手工艺者,经营行为会对家庭单位的资源进行妥协,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要素。一方面,“民宿”本质上也是中国乡土社会的重要经营项目,或言,“民宿”是一种生产资料,它不存在专属经营意义上的旅店、酒店等单位迎合客户需求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乡土特色”。另一方面,“乡土社会”在中国社会整个视域下是分割的、独立的,对比之下,南方乡土文化与北方乡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说明“乡土社会”仍在地域文化的影响范畴内,包括不同地域的气候、习俗、文化等。地域文化会影响建筑领域,包括建筑材料、工艺、风格等,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民宿”视为乡土文化和地域文化共同作用下的建筑产物。

一、民宿型酒店的兴起与价值

“全球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社会发展趋势,文化潮流运动在国际间的蓬勃发展,必然带动文化认知层面的“趋同性”,建筑设计风格尤为如此。从19世纪80年代的“格罗皮乌斯时代”开始,“现代建筑”与“城市化建设”之间就建立了紧密关系,并快速波及全球。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建设也进入“快车道”,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很快覆盖了大、中、小各级城市,过度地追求高层、科技、简约等设计风格,建筑群体与交通网络共同构建了一个个“钢筋混凝土森林”。相应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方法、思路幾乎抹杀了本土建筑文化,进一步对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等造成冲击,特别是中国的一线城市中,所保留的文化价值建筑样本越来越少,比如北京的城门、胡同、四合院等建筑标志,大量地被高楼大厦、玻璃钢筋所替代,甚至可以说,“全球化”过程中的建筑文化潮流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特有文化内涵的消亡。

当然,现代建筑本身具有无法忽视的优势,包括丰富多样的功能、庞大的容纳能力、高密度资源集结等。尤其是现代建筑适应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匮乏矛盾,以高层建筑为代表,可以同时满足生活、工作、学习等需求。或言,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是依据功能需求以及功能的便捷性、经济性、实效性为原则的,它可以满足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需要。而传统建筑中的代表——民宿,其功能是以“生活需求”为中心的人文系统,街道、树木、老井、池塘等元素,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空间的“联结点”。

从字面上理解,“民宿”可定义为普通居民的住宿空间,或等同于“卧室”“宿舍”,但这是一种相对狭隘、不完整的理解。民宿泛指人们利用自用住宅闲置空间加以改造,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人文内涵、生态资源及民间习俗等内容[2],以家庭为单位提供有偿居住的副业经营,因此称之为“酒店”更为恰当。但民宿与酒店仍有区别,前者较之后者的功能更为丰富,包括体验当地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文化活动等,所用来住宿的“民宿”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载体,而后者单纯地以满足住宿需求为目的。

“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我国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收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小型旅馆、招待所等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亟待更为富有人文气息的休憩环境。从民宿到民宿型酒店,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民宿型酒店”重新定义了民宿经营格局、规模、方向,也带动了管理方式、营销方式、创新方式的改革,简单地可以认为,“民宿型酒店”是民宿特征与酒店特征的结合体,但不局限于表面(否则也称不上质变),本质上是民宿文化价值和酒店经济价值的融合[3],即传统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等要素,也成为民宿型酒店营销的一种资本,无形中实现了文化传播和推广。

二、乡土与地域文化对民宿型酒店设计的影响

(一)乡土文化对民宿型酒店设计的影响

“乡土文化”是一个较为宏观的研究命题,结合民宿型酒店的特征,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基于地理环境产生的自然性影响。从人类社会起源至今,乡野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对比中,前者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即便在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欧洲诸国等,乡村巨大的空间优势为其保留“乡土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民宿”作为诞生于乡野地理环境中的产物,自然也具有乡土文化的“基因”,而这种基因在建筑实体、空间、陪衬等对象中也会继续“遗传”,简单地说,民宿型酒店是传承民宿“基因”的“新品种”,一些方面诸如规模扩大、功能增加,并不能以牺牲民宿特征为条件,否则就会与乡土空间中的自然性相冲突、相违背,表现出“格格不入”的特征。

其二,基于乡土社会形成的人文性影响。就国内而言,民宿来源于农民闲置房屋,这是一个基本属性,而一旦有意识地进行经营扩展,“民宿”中朴素的乡土情怀就会流失,这也是“民宿”和“民宿型酒店”之间的本质区别。原因在于,民宿基于农民居住空间的基础上改造,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乡村生活风貌,同时也是一种乡土文化的视觉传递符号。不同的乡土文化体系中,民宿风格的差异性最为突出,如北方小院(平房)和南方竹楼,就是非常明显的对比。相应的,在民宿型酒店的设计中,相关借鉴影响是很重要的。

(二)地域文化对民宿型酒店设计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民宿型酒店设计的影响同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地域文化在民宿型酒店建筑形态上得到直观体现,包括设计形式、搭配、材质选用、工艺技术等,最重要的是将民宿中地域文化内容“符号化”“抽象化”,参照现代人审美观念进行改变。尤其是在较为突出的视野区域中,如建筑外观、室内布局、造景手法等方面,要突出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以满足设计中和谐性的需求;另一方面,地域文化体现在民宿型酒店的经营理念和方法上,正所谓“十里不同风”,地域文化以风俗形态的展示十分明显,民宿型酒店经营中要结合当地生活方式,如方言、服饰等使用,这是增加经营特色的一种方法。endprint

三、基于乡土与地域文化的民宿型酒店设计方法

(一)民宿型酒店建筑形态设计

设计师的一个前提认识是,“民宿”是农民的建筑,进一步可引申为“民居”,并与农村广袤的土地背景相结合,蕴含着田野气息、民风民俗、乡人乡事等。那么对于民宿型酒店建筑形态设计,切不可忽视它存在的大背景,要保障乡村所体现出的整体环境特色,让游客置身其中可以明显体会到乡土气息,如农田、果园、家禽、鱼塘等。切不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而过度渲染“城市化”,比如说,家门口的红灯笼要远比霓虹灯更具有乡村气息。

同时,还要注意民宿型酒店与城市酒店的区别,它本身是由农村院落、房屋改建而成的,通过资本介入的方式,执行公司化管理运营,在特点上既不同于一般小规模民宿,也不同于精品设计酒店,而是充分发挥设计本身的优势,实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民宿主人可以参与经营管理,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主人的意见和要求。

(二)民宿型酒店空间功能设计

民宿型酒店建筑形态确定以后,空间设计就成了提供给游客“乡土体验”的关键,也是能够唤醒游客乡土情怀、价值情感的关键。基于此,在酒店空间设计中应注意那些传递生活情趣、态度、内涵的元素,如石磨、古井辘轳、窗花等,又或者半亩方塘的菜園果园,这些都是将游客引入“田园生活”的重要元素。

狭义上分析,民宿型酒店的消费者主要来源于城市,这类人群是基于对乡村气息、田园生活的向往而来的,但自身在城市环境中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如饮食习惯、卫生要求、洗浴需求等。这些条件在农村环境中是十分简陋的,“酒店”在功能上必须满足,而又不能破坏“民宿型”的要求,因此在空间功能设计上还要注意局部的隔离,如卫生间的内部现代化,可以通过外部装饰进行“掩盖”,实现视觉和功能的统一。

(三)民宿型酒店衍生产品设计

旅游经济是一种“过程性经济”,游客的消费主要由体验和回忆两部分构成[4],其中,体验部分发生在民宿型酒店居住阶段,而“回忆”则主要由旅游衍生品提供。因此,民宿型酒店应该具有设计开发衍生产品的能力,使游客在回程之后仍可以得到乡土文化、地域文化的“保留感”。

衍生产品设计有两个基本策略,其一是保持特色,保留原汁原味,但设计理念上要侧重品牌价值,以此来区别一般的地摊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衍生产品的传播也能够带来营销作用。其二是实现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入,如手工艺品加入现代科技、时尚等元素,便于携带、保存,甚至扩展出一部分的实用价值。

四、结语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民宿与民宿型酒店是不同的概念,前者在现代设计理念及全球化浪潮中,始终保持着独立的延续状态,而后者是一种特色经营战略,本质上是对市场需求的一种回应[5]。因此,基于乡土及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民宿型酒店设计,必然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的设计中必须充分尊重乡土性、地域性文化特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貌,如就地取材、挖掘传统等,另一方面要适应现代人的消费理念、审美理念,在挖掘乡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胡平东.基于旅游景区的民宿客栈发展模式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6,(33):123.

[3]母冠桦,刘苏蓉.也谈民宿——乡建热中的冷思考[J].四川建筑,2016,(06):7-9.

[4]潘超,陈宇,肖逸.主题民宿的特色景观营造[J].现代园艺,2016,(02):96-97.

[5]王铠,张雷.当代乡土——云夕戴家山乡土艺术酒店畲族民宅改造[J].建筑学报,2016,(03):46-47.endprint

猜你喜欢
酒店设计民宿乡土
孪生院子民宿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餐饮酒店设计作品
乡土中国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你是民宿达人吗
将艺术融于奢华酒店设计——访HBA新加坡办公室主事人Robbyn Carter
海滨度假酒店设计方法探究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