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华
【内容摘要】情境是思维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课堂的深度。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谈一谈历史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关键词】策略情境智慧价值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合理、合适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供新知生长、攀爬的支架,给历史课堂带来生气,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在现实历史教学课堂中,如果创设的“情境”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从而丧失了教学方向。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一、对接学生最近发展区,让情境激趣启智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或超越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陶行知先生曾经有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的意思是,我们要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做根,以这些知识、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新的知识才能接上这些枝,从而实现知识、经验的再生长。比如,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要让学生背诵历史事件的意义,如果单纯要求学生通过读、背来理解记忆这些内容,对大多数同学而言,都会觉得是一件枯燥、困难的事情,从而影响到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授学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记住三个历史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我是这样处理的:在学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我让学生诵读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意义,读熟后,进行了分析提炼,抓住三个关键词:“推翻”、“建立”、“推动”,在此基础上进行表述。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后来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时,我告诉学生,同样作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是类似的,然后由学生尝试着来总结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学生依托已经掌握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意义的表述,依葫芦画瓢,大多数学生都能作出一个大致不差的表述,在此基础上,我对美国、法国与英国的差异进行指出,对学生的表述进行局部的调整,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一新知,从而实现了知识的生长。接知如接枝,诚如斯矣。
二、对接学生认知规律区,让情境生动形象
情境的创设应注重形象性、直观性,以此迎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形象、直观的“情境”能帮助学生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这样的“情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其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笔者在教学《人权宣言》时,为了帮助学生去理解、记忆《人权宣言》的内容。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展示一段文字材料和一幅漫画,文字材料描述了法国社会不公平的封建等级制度,漫画表现了革命前特权等级对第三等级的残酷压迫。学生在看完材料后,指定某几位同学以资产阶级的身份“穿越”到大革命时期的法国。然后问:你们在掌握政权后,为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制定法律,你们会在法律中作哪些规定?学生很快会提到这些关键词——自由、平等地、保护私产等,从而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人权宣言》的内容。形象的描述、感同身受的身份代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帮助学生超越原来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空的限制,从而获利更多的知识、经验。
三、对接历史学科价值区,让情境魅力十足
情境创设要注意把历史学科的问题巧妙地溶入情境中,情境之于学科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历史学科问题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所以,情境中的问题设置必须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同时,问题的难易程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能全部或部分解决问题。问题在表述时也要注意新颖、生动、具有挑战性。这样,问题本身就具有了吸引學生的力量,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驱动学生思考、探索,从而生成新知。笔者在教学“美国南北战争”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一个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记住其内容、理解其历史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这样教学情境:展示一张表格,对战争爆发前美国南北双方力量作了一个交待,学生很容易发现北方拥有绝对的优势。然后我告诉学生,战争爆发后,北方却接连失利,引起了人民群众强烈的不满。然后抛出两个问题:①拥有绝对优势的北方为什么失利了?②此时,作为林肯政府的幕僚,请你给林肯总统支招,怎样扭转局势?这些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有易有难,幕僚的身份代入,学生既感到新颖又有挑战性。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学生众多的方案中,笔者引导学生理解宣布解放南方叛乱州黑人奴隶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很好地帮助学生记住并理解《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作用。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情境教学有比较普遍的运用,而创设有价值的历史教学情境,对于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丁国忠.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J].人民教育,2006(8):25-27.
[3]段秀云.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167.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