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

2018-01-16 10:21杜业艳
重庆行政 2017年6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

杜业艳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已发展成为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双效叠加,医患关系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考验着公共治理者,同时考验着医务工作者。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开展“中国医学生人文素质行动”,其宗旨就是弘扬和彰显医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向大众宣传医学,让大众理解医学。在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中,作为一名守护人类健康、承担救死扶伤职责的准医生,更应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

一、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

目前,医学院校的“时效性教学”使医学生脱离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轨道,片面强调所谓的“专业型人才”,使得全面发展变成了智育的片面发展,导致医学院校中相当部分学生常常感到迷茫,没有追求的目标,缺乏前进的动力。2004 年中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比例,中国为7.54%,而美国为20%,德国为26%。2012 年《柳叶刀》发布的中国临床医学教育课程,医学人文占1%,历史人文占 4%, 加起来只有5%,由此看出,当前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十分薄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评鉴委员会(ACGME)提出,医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医学知识、病人照护、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职业精神、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以执业系统为基础的实践共6项,其中3项均与医学人文有关。

(二)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失衡

医学教育任务繁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使得医学生在学校期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向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上,鲜有时间、有兴趣涉及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医学院校大多单科办学,文体活动普遍不如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跃,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相对不浓,医学生的视野较为狭窄,文、史、哲等相关知识相对缺乏,对古今中外治学行医的至理名言、高尚的医德也知之甚少。

(三)道德观念淡化,价值观功利化

医学专业课程繁重,学业周期长,学习压力大,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中,如果缺少人文科学的引导和缓冲,学生容易产生失落、迷茫情绪。有的学生奉行享乐主义;个别学生沉迷网络难以自拔。这些现象的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医学教育中对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同时,现在医学院对学生的培养存在市场化倾向,偏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职业道德等相关医学价值观的培养。

二、医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育模式导致医学生人文知识先天不足而后天不补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则加剧了理科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忽视。出于对专业知识的考虑,医学院校招生范围主要着眼于理科生,加之大学的专业课程入学便划定明确的专业方向,教育过程中强化医学专业教育,人文学科只作为辅助课程,使得医学生在进校之初便具有重理轻文的先入之见,从而导致部分医务工作者大学期间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一到工作岗位面对患者却束手无策,出现知识型人才机器化的尴尬局面。

(二)师资力量及教师专业背景组成单一导致医学生摄入人文知识渠道狭窄

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医学工作和研究的对象是人和人群。由于特殊性和专业性,医学院校的老师均为临床医生或医学研究者,除去专业知识,本身并不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知识和培养技能,而更多以临床医生的身份传授给学生某些诊疗技能,其中一些对病人的冷漠和对病人痛苦的熟视无睹的态度对年轻的医学院学生影响极大。除去单独的医学院校,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的医学专业校区普遍距主校区较远,无法与其他校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也甚少与其他校区、其他专业的人进行沟通,使得医学生摄入人文知识的渠道有限,导致了医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沟通与适应能力的弱化。

(三)实习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的间接引导导致医学生人文观念缺失

医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过程缺乏人文知识的摄入,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医学院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仅实践任务繁重,而且切身体会到我国医疗体制的弊端及医患关系的紧张,加之社会对医生救死扶伤的期望值,使得他们只能把更多的努力和奋斗目标放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上,忽视了人文知识和素养的重要性。同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本与医学融为一体的亲情和仁爱被医学技术所代替。医学的服务质量在提高,但对病人的关爱和尊重却在退化,为了缓解由此产生的矛盾,医院求助于先进的医疗设备,而实际上,整个医疗过程越是物化,病人就越不满意;病人越不满意,越要借助更先进的诊疗设备,更缺乏人性的关怀,由此导致恶性循环。面对社会上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作为医患关系中的主体之一的医生既无奈又痛苦,既纠结又困惑。

三、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途径探索

所谓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要求学生不仅具有高超的医术,而且要有较高的医德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理念的改变首先要从思想的改变开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科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例,实现课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相互融通

提高医学院校中人文课程的设置比例,同时人文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设置密切相关。使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理念能够指导临床专业课的学习,又能使医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擴展获得更多的超过专业课以外的职业道德理念。通过医患纠纷案例、新鲜的社会人文事例,向医学院学生传授高尚的医德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明确人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引导学举一反三,扩展学生的视野,实现人文与医学的融通。endprint

(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升综合能力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医学院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但大学中的社会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抓住学生走出校园的机会,把社会实践与医学院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医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把人文知识内化为思维及品格。如:针对医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组织医学生参加不同种类的勤工俭学、挂职锻炼、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以提升医学生的身心素质。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每年的教学计划当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给予制度上及资源上的支持,使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有组织地、长期地开展下去,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外部环境入手,突显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條件,塑造蕴含人文精神及人文氛围的医学校园文化。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做到景中含人文,人文中藏景色;不断加强校园环境、教室环境布置,做到德育、心育相互渗透。同时加强校图书馆建设,除必备医学专业书刊外,还要藏有一定的理科、文科类书刊文献。利用读书馆资源,开展图书活动,鼓励医学院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全方位吸收知识,弥补因教学模式带来的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充分利用新型媒体,发挥校园宣传阵地导向和教育作用,结合社团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切实形成高等院校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

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其目的是培养素质全面的医护人员,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合格医生,这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历史任务,也是极具探索性和复杂性的研究课题,相信经过学校、社会以及医院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将会助力高质量医学生的培育及和谐医患关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孟国祥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6):352.

[2]黄学勇.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J].郧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9).

[3]宇阳.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6).

[4]王长青.论世纪之交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J].江苏高教,1999,(2).

[5]陈晓阳.王云岭.曹永福.人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7).

[6]武晓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医学部

责任编辑:粟 超endprint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