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语言风格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启示

2018-01-16 10:20司春霞张志勇
重庆行政 2017年6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话语哲学

司春霞+张志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就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立场、宣传中国理念、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的迫切需要,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所蕴含的主要观点简洁明了、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让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成为大众热议和传播的经典语录和名言警句,形成了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语言风格,影响着社会文风、学风以及官方话语,形塑着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方向思路与根本遵循。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方向与目标

要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首先确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目标,即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一方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方向目标与判断成败的标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内涵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首要任务。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时代性与方向性。一方面,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把握时代内涵,即要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体现出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民生改善、人民幸福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反映中国变化,全面客观地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体现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这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必须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最大特色进行建构。在这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的放矢、深入浅出,却又让人印象深刻、振聋发聩。比如,在谈到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我国人民在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基础上,经过长期奋斗和探索作出的选择,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哪个人、哪个政党简单凭主观愿望来决定的”;“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平实、简洁、通俗的语言风格凝聚共识、解惑释疑,显示出他的语言力量和个人魅力,“习式话语”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模板。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体现中国风格。中国风格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中国人的眼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语言习惯设置议题、构建体系,体现出文化的继承性与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堪称楷模。比如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表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治大国如烹小鲜”来揭示治国理政的经验;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党员干部要严格律己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打上深深的中国风格的烙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中国人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表达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体现中国气派。中国气派就是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要与中国是一个大国、强国的地位相对称、相匹配,体现的是未来性与引领性的要求。这就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视野开阔、宏伟壮阔、气势磅礴、高瞻远瞩、富有远见,既兼收并蓄,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又满怀人类关怀,引领社会发展未来;既是属于中国的,又是属于世界的,集民族性与世界性与一体,体现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博大精深,具有立足中国、胸怀世界的高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的重要讲话大气磅礴、纵横捭阖、穿越时空、引起共鸣,如“中国梦”“一带一路”,用“六个时间段”概括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放在“30多年”“60多年”“170多年”“5000多年”四个不同历史阶段中,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实践基础、文化基础、历史基础与人民基础,具有非常强烈的震撼力。诸如此类的话语俯拾皆是,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气派。

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鲜明体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及语言风格,指明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基本思路、方向目标与根本遵循。endprint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人的世界观、思维习惯、社会理念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什么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思想基础,我们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强大底气。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既有“治大国如烹小鲜”“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等治国理念,又有“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为贵”的社会理想,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理念,千百年薪火相传的社会理念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成为一种思维模式与习惯,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言行。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几乎在他的讲话中都会时不时地引用一些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古语和诗词,为他的讲话与主要观点表达增色不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首先就要坚定文化自信,改变观念,要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语言而不是用西方人的思维、习惯、语言去思考,去構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二是坚定理论自信,用中国人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语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中国以自己的成就证明了世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现代性的多元性,历史没有终结,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不是普适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需要这样的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用中国人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语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论证一个命题不是从问题本身出发,而是从西方的概念、模型出发去套问题,用西方的理论、模型、概念去裁剪中国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用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去观察中国社会、思考中国问题,好像只有这样做才是搞学术、搞研究;一些学术期刊,明确要求作者必须达到多少引用才能发表,好像你引用得越多、特别是外文越多,就证明你学术水平越高,越有学问;一些单位引用人才,非海归不要,迷信国外学术水平比国内高,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自信与崇洋媚外的表现。在这种氛围下,怎么能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三是培养好的学风、文风,营造好的学术创新环境,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改变当前学术研究环境和氛围,培育良好严谨的学风、文风,塑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学风既指社会、学校和科研机构等研究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也指研究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环境堪忧,主要表现在:第一,为名利而不是追求真理。学术界本应是真理传播者,而为了名利,追求短期效益,学术造假、学历造假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学术权威。第二,强调背景忽视真才实学。我国学术界按资排辈、按领导职务高低论人才现象严重,高校、研究机构行政化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学而优则仕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课题的申请、结项,圈子内的人以关系论成果的质量,学术界浮躁、功利、虚夸,只有改变学风、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才能真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四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极大促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产生。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在中学教育方面,高考是指挥棒,重点大学的录取率为导向,这种应试教育极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造成“死读书”和“读死书”现象。高等教育阶段评价体系不完善。高等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最佳年龄,然而,我国高等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而忽视学生动手、思考、操作能力,忽视学生个性培养。第三,高校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一些文科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评价体系,将教师晋升、职称评定、科研奖励同CSSCI期刊的数量挂钩,造成一些科研工作者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忽视质量和创新,进一步制约了创新。

五是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青年群体搭建好平台,多提供机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离不开大量中青年科研者的参与和支持,中青年是创新的最佳年龄,也是最容易出成果的阶段,但是,中青年研究群体大多面临生存压力的选择,不能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专业研究中去,为生活、发论文等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同时,期刊、课题、评奖等大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把持话语权,按资排辈严重,青年人缺乏锻炼机会,成长空间和平台受限,进一步制约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交流环境和敢于质疑、不畏权威、相互包容的社会氛围。宽松自由的学术交流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必备条件,敢于质疑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品德,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的产生,尤其不能思想僵化。社会也要包容不同观点、不同立场的思想和看法,要多给年轻人以平台和机会,支持和扶持青年人的成长,不按资排辈,善于发现、敢于重用年轻人担当重任。

作 者:司春霞,重庆大渡口区委党校教师

张志勇,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研究生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粟 超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话语哲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