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文科生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8-01-16 08:43秦娟
大学教育 2017年12期

秦娟

[摘 要]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迫切要求教师提升其教育科研能力,尤其是定量研究能力。教育统计学在高师院校是一门培养师范类文科生定量研究能力的核心课程。该研究基于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视角,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对教育统计学的课程教学进行思考。

[关键词]师范类文科生;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统计学;課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0-0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2-0084-03

专业化、标准化日渐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要胜任教师角色,传统的教学能力只是其一,教育科研素养越发成为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角色应逐渐由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新角色转换,这对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出了更明确、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发展的诸多研究表明,教育科研能力是制约师范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却在不同程度忽视了对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致使其成为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短板。

从宏观层面,教育科研能力包含侧重于文本分析的定性研究能力和针对数据分析的定量研究能力。作为培养定量研究能力的核心课程教育统计学,一直以来都处于不受重视的尴尬位置,甚至在很多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缺失,这无疑对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造成直接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师范类文科生群体中尤其明显。相关调查表明,师范类文科生无论是职前参与社会调研、课题研究或撰写毕业论文,还是职后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定量研究能力往往成为制约其科研工作顺利进展的主要因素。针对此现象,本文基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视角,对高师院校的师范类文科生教育统计学的课程改革进行思考,以提升师范类文科生的教育科研能力。

一、师范类文科生统计分析能力之现状

(一)师范类文科生普遍害怕数据分析

面对与统计相关的数据分析任务,大多数师范类文科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属于理工科学生学习的课程知识,与自己无关。文科生数学功底相对薄弱,当打开教材,面对繁杂的内容体系、复杂的数学公式、陌生的专业术语,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1]数据分析让很多文科生望而却步,从而产生不主动、不乐意学习的心理,并且容易陷入“低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减少—学习成绩差—自我效能感更低”的恶性循环中。[2]

(二)师范类文科生需要统计分析

但是师范类文科生却无法回避统计分析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现实需求,无论是大学期间开展社会调研、课程设计或毕业论文撰写,还是毕业之后作为教育工作者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搜集、整理、统计、分析数据等都离不开统计分析素养的支撑。很多时候如果缺失了统计分析的思维,就会直接对研究设计、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造成潜在影响。面对现实的需求,师范类文科生又迫切希望提升自身统计分析能力。可以说,师范类文科生对统计分析普遍持既需要又害怕的矛盾心理。

(三)师范类文科生统计分析能力相对欠缺

从师范类文科生撰写的社会调研报告、课题论证、课程设计或毕业论文中不难发现,大多倾向于空洞的理论说教,缺乏实证资料的论证。其具体表现为:其一,有意回避或放弃对数据的分析。很多时候面对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本应信手拈来作为佐证论点的有力证据,却因为害怕数据统计或不会统计而选择回避或放弃,造成一些宝贵数据资料的丢失,同时也影响了论文观点论证的力度。即便出现作为观点论证的数据资料,也通常停留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简单层面,面对一些需要运用相对复杂的统计方法进行处理的数据资料,只能束手无策、忍痛割爱。其二,误用、滥用统计方法。由于统计意识、统计思维的相对欠缺,统计技术不熟悉,很多师范类文科生无法真正理解数据统计的方法,实际运用中只知机械模仿与照搬,误用、滥用统计方法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对研究的科学性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问题说明在校师范类文科生的统计分析能力比较薄弱甚至欠缺。

二、师范类文科生统计分析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

师范类文科生统计分析能力欠缺,导致其教育定量研究能力不足,进而对其教育科研能力造成直接影响。教育统计学课程具有数理性、逻辑性等特点,需要通过系统地学习方能掌握其原理、方法及应用,而且统计分析能力很难通过职后培训获得。从某种程度来说,本科阶段是师范类文科生系统、有效学习统计学知识,为定量研究能力奠定坚实基础的黄金时期。错失了职前的系统学习,职后培训难以有效弥补。因此,教育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影响师范类文科生统计分析能力的主要因素。目前,高师院校教育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普遍不受重视

一些高师院校专门针对文科生开设了教育统计学课程,但是其课程地位普遍不高,比如学时偏少,将课程定位为选修性质。还有一些高师院校并未独立开课,而是以专题讲解的方式纳入其他课程中,比如在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中开设定量分析专题,对统计学知识进行泛泛介绍。更为糟糕的是,一些高师院校压根就没将教育统计学纳入文科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很多中文、英语、历史等专业的文科生大学阶段根本没有机会学习教育统计学课程。这门课程不受重视,导致师范类文科生定量研究能力薄弱甚至缺失。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课程设置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在于学时偏少。作为应用统计学的学习要求,虽不要求学生掌握具体原理与方法的具体推理与证明,但对统计原理或方法的理解、应用却是必要的。实际上,教育统计学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个课程体系,具体包括简单统计学、多元统计学、统计软件操作技术等系列课程。大多数高师院校在课程设计上都不同程度存在压缩学时的现象,统计学的内容多、课时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3]36学时或54学时的课程安排显然无法对统计学哪怕是基本知识和软件操作进行完整的讲授。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导致课程内容的规范性、完整性、逻辑性、操作性、实践性大打折扣。课程学时的压缩,使学生学习的深度无法拓展,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对统计软件的操作和实践运用能力,统计学学习仅仅停留于初级阶段,离“学以致用”还有较大的距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