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怎能一笑而过?

2018-01-16 21:57姚雪飞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22期
关键词:悲情台阶语文课

姚雪飞

【内容摘要】在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策略需要重点研究的环节之一,在这环节中,教师需要融入自己的智慧与艺术,让学生的不仅在学习中收获知识与智慧,更收获幸福与成长。而教师的科学教学策略则是智慧与幸福的保障。

【关键词】语文主体幸福成长

最近,笔者听了某位教师执教李森祥的《台阶》一课。教者将本课的重点定为“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读懂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关于这篇小说,由于它主题的多元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解读的广阔空间,但不管是剖析农民谦卑心理的,还是反思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的,或是感悟要摆脱贫困发展生产力的,小说的悲情色彩却是浓郁的。可是课堂上我却听到了不和谐的笑声,它不由得引起了我对本课教学的深刻思考。

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品读文中“放喜庆鞭炮”这一细节,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人物的性格。学生读完后,教师模仿父亲的动作,在讲台前走了一个来回,教师的动作引起了学生的一片哄笑声。笑过之后,当老师问及学生能否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东西时,大部分同学茫然不知,只是觉得父亲动作可笑,随后老师告之,这里可以读出父亲的谦卑。

本堂课教师的表演,目的是引导学生读懂父亲。但事实是他的表演非但没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反而破坏了整堂课的情感基调。

曾听一位同行讲起某教师执教《背影》一课,该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对父亲外貌和动作描写时,让学生戴上礼帽,穿上长袍,模仿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动作。学生异样的穿着打扮和滑稽的动作引起了哄堂大笑,教師可能意识到学生的表演背离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就亲自穿衣戴帽表演,结果招来学生更大的笑声。

《台阶》和《背影》这两篇表现父亲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淡淡的哀伤。而这两位老师采用的方法与其说是表演,不如说是搞笑,课堂上的表演严重冲淡了作者深沉的悲伤情感。试想:学生在前仰后合的大笑声中,哪里还能体会到作者悲情之所在,更不用说去读懂人物了?

浙江特级教师虞大明对语文课的表演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表演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表演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在表演中落实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在表演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表演中落实朗读训练。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很多语文课上的表演与文本是割裂的,这样的表演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有时拙劣的表演会适得其反。语文老师,如果你不能很好地驾驭这种手段,那就请慎用。语文课,更不能一笑而过。

那么,就《台阶》这篇文章,教者应该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文本解读,从而真正读懂父亲,理解小说的主旨呢?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理应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去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

比如要想通过品读“放喜庆鞭炮”这一细节读懂父亲,教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中“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这句话的品读来体会。引导学生理解这里所说父亲的背是驼惯了的,很显然不是身体上的驼背。因为既然是驼惯了,绝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阅读文本,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年轻时的父亲绝不是一个驼背,他能将每块约三百来斤的石板从山上背下来,而且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即便是台阶建成后的父亲,还能“挑了-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由此可见,这里的“驼惯了,胸无法挺得高”表现的是父亲的地位,关于父亲的地位前文也有交代:“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正是长期的缺少地位,父亲才希望通过建高台阶获得别人对他或者对他这个家庭的尊重。但也正是因为长期地位低下,当新屋建成后,没有习惯于别人尊重眼神的父亲,即使在“他仿佛觉得许多人在望他”的处境之下,也会手足无措,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了尴尬的笑。新台阶建成后,坐在九级台阶上的父亲浑身不自在,一级一级往下挪,这些细节描写无不显示着一位谦卑的农民特有的心理。他并没有因为台阶高了,那种谦卑的心理就消失了。高高的台阶与伴他一生的谦卑心理文化之间的沟壑更加深了。辛苦劳碌了一辈子的父亲何曾想到,他所追求的不过是形式上的提高地位而已,就象闰土的香炉和烛台无法祈来幸福安定的生活一样,父亲的九级台阶又怎能真正筑起父亲受尊重的地位呢?小说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带着悲情色彩的故事来让读者反思中国农民的生活。

在学习一些具有悲情色彩的文章时,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笑声,老师们往往会抱怨学生感情淡薄,情感沙漠化,却很少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自己的引导未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而适得其反呢?作为语文老师,如何通过文本将“桥堍”这头的学生引导到“桥堍”那头的作者情思中去。我想,应该是我们致力探讨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悲情台阶语文课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悲情英雄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台阶
77级台阶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陈水扁“悲情奔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