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丰富
一、扩展时空,增大跨度
考生选材时不要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材料。论据的选材,从时间上说,可以有古代的,有现代的;从空间上说,可以有国内的,有国外的;从界别上说,可以有政界首脑,有作家学者,有娱乐偶像,有体坛明星,有平民百姓。增大选材的时空维度,既可体现考生开阔的视野,也能把读者带入更为广阔的时空里。
二、广开源头,丰富内容
要做到材料丰富,就要广开材料的来源。新闻时事、寓言故事、人物经历、奇闻逸事、名言警句,都可以拿来为作文的中心服务,不要囿于同一类材料。一篇作文里,可以有自然现象,有社会问题,有历史人物,有寓言故事,有科学理论,有民间谚语。丰富的材料可以使作文摇曳多姿,让人满眼生辉,应接不暇。
论据充实,论证充分
一、巧妙分类,避免堆砌
材料要丰富,但要避免堆砌材料。这就要求考生学会巧妙地对材料进行分类。考生可以从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体育等不同的角度分类,然后加以精要分析、归纳,亮明观点。在具体选用论据以及进行论证时,考生需要做到以下十二个字:选材严,开掘深,善归类,巧构思。所谓“选材严”,就是要精心选材,使材料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说服力,做到宁缺毋滥。所谓“开掘深”,就是深入挖掘材料内涵,挖出其包含的时代意义、普遍意义、哲理意义,做到振聋发聩。所谓“善归类”,就是要对材料整合到位,古今中外、正面反面,力争有条不紊。所谓“巧构思”,就是精心打造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合理安排行文结构,红线串珠,使材料有所依附,增强作文的说服力。
二、观点引路,增加层次
要学会分解中心论点。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将其分解为几个分论点,然后针对每一个分论点摆事实,讲道理,逐一进行阐述论证。每一个分论点下须有一两个事实论据,分论点统率事实论据,事实论据紧扣分论点,从而有力地证明分论点的正确性,而分论点的确立,可以很好地支撑中心论点。
三、点面结合,内容充实
以“点”详细交代主要材料,以“面”概括论述次要材料。这种由点到面的做法,既可以使作文内涵更加丰富,又可以使作文详略得当。详略结合,有详有略,详有深度,略有广度,深度和广度相结合,作文内容就显得丰富而又恰到好处。尤其是运用“面”例论证时,考生要将材料极度浓缩化,在最短的文字里,融入最多的内涵,容量大,信息广,充分展示考生的视野,让论证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四、举例简明,充分论证
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一个事例包含“叙例”和“议例”两个方面。“叙例”就是对所选事例根据论点的需要进行叙述,做到简明概括;“议例”就是通过所选事例对论点进行论证,使事例与说理水乳交融。事例切忌全面介紹、详尽叙述,否则作文就会变成“四不像”。
考生可以用概括的笔墨叙例,增大议论、分析、说理的空间,从而透彻地论证论点。当然,议论句式的运用要在写作中不断创新。比如“君不见……君不见……”“想起了……想起了……”“曾记否……曾记否……”“为什么……为什么……”等句式,都是很好的表达形式。
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所谓“形象丰满”,主要是针对记叙性作文,要求考生能使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做到描写具体生动,形象典型真实;叙事具体完整,点面结合;情节曲折有致,对读者有强烈的吸引力。所谓“意境高远”,主要是针对散文、诗歌、小说等文艺性更强的作文,要求考生能巧妙运用艺术手法表现主题,运用隐喻、象征、渲染、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营造意境,以境动人心。
一、注重描写,以形传神
表现人物,要少些概念化的评述,多综合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特别要注意的是,恰当运用细节描写,能将人物描写得更生动。如高考佳作《我终于读懂了你》:
爷爷似乎老了许多,原本显得年轻的脸上已布满皱纹,那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而今看来如此苍白与稀少,那曾经直挺的腰杆弯了,硬朗的身子单薄了。听爸爸说,爷爷的高血压又犯了……我这才意识到,我有好久没仔细看过爷爷了。
见到我回来,爷爷仍没有太多话语,只是应了我一声,就径直走出门去。大概是忙着去干农活了吧!我有些失落。奶奶放下手中的活,坐下和我说话。过了一会儿,爷爷从外面回来,拎着一只鸡,交代奶奶煮鸡,就又走了出去。“原来爷爷是去杀鸡了,我最喜欢吃鸡的。对!他知道。”我暗自高兴。爷爷第二次回来,带了一筐青菜和一篮桃子。他放下篮子,挑了个最大的桃子,洗了递给我:“吃吧,自家树上的,甜得很!”
我愣了一下。鸡、青菜、桃子,这摆在我面前的,都是我的最爱。平时沉默寡言甚至严厉的爷爷,此刻显得如此和蔼与慈祥。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几个小小的举动,但我分明能真切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真情。
这里有对爷爷的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对“我”的心理描写。多种描写手法综合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二、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考生要克服单一的表现手法,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强化人物形象。如高考佳作《鱼的泪·水的心》:
听爸爸说:当年爷爷家很穷,三十岁了还娶不起老婆;奶奶是地主家的女儿,丈夫早死,改嫁给了爷爷。由于是改嫁,爷爷嫌弃她,而奶奶也嫌爷爷穷。但他俩仍这样生活了下来。
奶奶最喜欢吃山芋。因为当年爷爷被抓了壮丁,奶奶找算命的算了一卦,说是吃一个月山芋就能保佑爷爷平安。于是奶奶卖光家具,天天吃山芋。没想到,爷爷还真借上厕所的机会跑回了家。从那以后,奶奶爱上了山芋,甚至比爱爷爷还强烈。可惜他们没有从此过上快乐的日子,反而开始了一生的吵骂生活。
考生叙写了爷爷奶奶“一生的吵骂生活”,但在这吵骂生活中,我们却看到了潜藏其中的浓浓的爱意。上面的文段就是文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配合正面描写的部分。这一细节的安排,使得人物的情感得以凸显。在爷爷被抓了壮丁以后,奶奶听了算命先生的话,居然卖光家具,天天吃山芋,硬是把爷爷给“吃”了回来,并且从此爱上了山芋。这种庸常人生中的大爱、至爱,与影视作品、小说中那种表面上轰轰烈烈的爱,那种“梦一般的情景”构成了鲜明的比照。
三、强化对比,反面衬托
在正面表现人物形象时,先描写一个与其相反的人物形象,借以构成鲜明的对比。如高考佳作《这也是一种幸福》:
爸是医生,妈是护士。两人在同一所医院上班,科室仅隔了三层楼,几乎每天都是一同骑着自行车去上班,又一同回来。
然而,我向来不肯承认他们的爱情或是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
他们的爱情,太平凡,太普通;他们的婚姻,太匆忙,太急迫。这样的爱情,这样的婚姻,又怎能担得起“幸福”这样一个甜蜜的词汇呢?
在我看来,要爱,便当如唐玄宗与杨贵妃般,“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才是轰轰烈烈的幸福;要爱,便当如焦仲卿与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才是生死与共的幸福;要爱,便当如张爱玲之于胡兰成,敢爱敢恨,纵然最后挥剑斩情丝,不也有一种曾经爱过而痛彻心扉的别样的幸福吗?
然而妈听完我的话后,笑着拍着我的头说:“你还太小,不懂什么叫幸福。妈幸福着呢!”说完她就笑了,笑得似乎那份甜蜜从心里一直溢了出来,又流了满地。
考生先写了自己认为“爱”就应该轰轰烈烈,下文再写父母的“爱”虽然平凡却相濡以沫,幸福美好。这样两相对比,突出了中心思想——“不是每一份爱都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苦苦追寻;不是每一份情,都需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肝肠寸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也是一种幸福!”
【崔翔/供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