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泗洪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泗洪223900
糖尿病足感染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病程长等因素引起的,而近年来多药耐药菌(MDRMs)也使得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不断增加[1]。患者的外周血管出现病变及下肢远端神经发生异常,患者创口愈合困难,出现溃疡、骨髓炎、感染,严重时患者需要截肢[2]。该文主要探究糖尿病足感染多药耐药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从该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接收治疗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中选取52例,男27,女25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61.46±8.39)岁;病程8~25年,平均(17.35±5.21)年。对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药敏分析,对照组为敏感菌感染的20例患者,观察组为发生MDRMs的14例。
入院时,对患者的感染部位的分泌物进行取样,对于深部脓肿,采用无菌针管抽取脓液,或清创时抽取脓液,将标本放置于培养基中培养。使用德国西门子MicroScan autoSCAN4进行病原菌的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
对MDRMs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性进行观察,分析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表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2例患者的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培养,其中阳性34例,阳性率为65.38%,14例MDRMs阳性占41.12%,敏感菌20例占58.82%。
观察MDRMs的分布和构成,观察组患者分离出23株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39.13%),铜绿假单胞菌6株(26.09%),肠杆菌科5株(21.74%),不动杆菌属2株(8.70%),肠球菌属1株(4.35%)。
MDRMs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1。
表1 MDRMs的抗菌药物耐药率(%)
患者有使用过抗菌药物、因糖尿病足感染而住院的时间超过2次/年,出现骨髓炎、神经缺血性伤口与糖尿病足MDRMs有极大的关系(P<0.05);
糖尿病患者常出现糖尿病足的并发症,其感染高达50%,感染难以有效控制,是糖尿病患者截肢、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糖尿病足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远端微循环功能出现障碍,及出现感染的结果[4]。导致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比较广泛,糖尿病足的产生与滥用抗菌药物相关,近年来,多药耐药菌不断增加,增加了治疗糖尿病足感染的困难[5]。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检测52例患者的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其阳性率为65.38%,MDRMs阳性占41.12%,敏感菌占58.82%。观察组患者分离出的23株病原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与肠杆菌科所占比例较大。根据药敏检测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的耐药率较高,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为100%,对万古霉素敏感,未出现耐药性;大肠菌科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噻吩的耐药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较高。糖尿病足感染MDRMs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患者有较长的抗菌药物使用史、神经缺血性伤口、合并骨髓炎、每年因为同一原因住院超过两次。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因为抗菌药物对感染的治疗效果不佳,经常更换使用的抗菌药物,多种抗菌药物交替使用,使得耐药菌出现概率增加。因同一伤口感染住院次数增加,在医院容易出现外源感染。同时,患者伤处的细菌发生转移,也会出现内源感染,菌株耐药性扩散,产生交叉感染。此外,骨髓炎、神经缺血性伤口等因素,使患者更易出现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治疗,广泛的使用抗菌药物,也会增加多药耐药菌感染。目前,对于糖尿病足感染多药耐药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及危险因素的研究以回顾性为主,干预研究少,研究结果还存在不足之处,有待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对出现糖尿病足部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药敏分析,可为患者的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增加治疗时的针对性,提高治疗效率,避免因为盲目用药而加重病情。监测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耐药菌形成率。同时,患者积极配合控制血糖,可以有效的防治糖尿病足的感染。
[1]王涛,曹萌,李拉克,等.糖尿病足感染多药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327-329.
[2]王永红,张驰,乐岭,等.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分布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变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4):3219-3222.
[3]陆静尔,杨迪,张波,等.糖尿病足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7):1531-1534.
[4]邱平,梅希,唐明薇,等.88例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分析[J].吉林医学,2016,37(2):290-293.
[5]郭静.糖尿病足感染复发的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6,10(2):2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