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2018-01-16 08:50王雄心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循证心肌梗死急性

王雄心 徐 曼

湖北省应城市中医医院 湖北省应城市 4324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患者心肌发生持久性的严重缺血症状,是临床上普遍存在的心脏疾病[1]。该症状导致极易导致严重的的并发症,其中心律失常为该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有四分之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心率时常症状。该病发病迅速、死亡率高,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症状时如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和护理,心肌及各脏器供血均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患者出现休克、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甚至死亡[2]。为此,本院针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了循证护理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做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4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7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在51-82)岁之间,平均年龄(65.4±4.3)岁。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2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52-80)岁之间,平均年龄(64.9±4.1)岁。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2例。选取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排除:精神障碍患者。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相关部门同意和批准,参与者知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传统护理。卧床修养、稳定情绪、饮食调理,心电监护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干预。首先,提出问题。AMI并发心律失常诱发因素众多且复杂,其中心肌缺血坏死、炎症水肿最为密切,代谢产物增多、酸碱失衡及低氧血症等也是关键的诱发因素。因此,要制定如何治疗、如何降低疼痛感及如何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如何开展健康宣讲等。其次,为了探寻答案进行资料收集。通过网络及相关图书进行知识积累。第三,将收集积累的资料进行甄别。第四,实际应用。具体措施如下:首先,组建护理工作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针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制定完整的护理措施。其次,密切关注患者心律状况。心率失常多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2周出现,梗死发生后首日尤为注意。凌晨和中午时加强巡视,一旦出现心悸、气促、昏厥等症状时,立即采用抢救措施。提前备好药物及仪器。第三,规范记录。病情及检查化验结果天天更新,总结出发病原因和应对措施。第四,健康宣教。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目的和注意事项,指导其应对突发情况措施,缓解其紧张情绪,降低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第五,心理护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及沟通技巧,消除患者消极因素,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增加患者信任感,释放患者应激压力。第六,止痛和镇静护理。烦躁、恐惧剧痛是诱发心律失常主要因素,该症状如果不能及时缓解必须对患者采取有效止痛、镇静支持。尽量避免患者出现心肌坏死、心肌耗氧及紧张等症状。第七,消化护理。患者应防止便秘情况发生,应少量多餐,多吃水果、蔬菜,粗食纤维等,禁止刺激性食物。适度按摩确保大便通畅,可降低心脏负担。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包括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心功能分级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应用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例数 /总例数 ×100%[3]。

心功能分级(NYHA)分为四级。Ⅰ级:患者有心脏病,日常活动不受限制。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休息时疲劳、心悸、气喘症状症状减轻。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疲劳、心悸、气喘明显。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有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4]。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P=0.05为分界值,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临床观察,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l.5士4.2)天、平均卧床时间为(2.3士1.0)天、住院费用为(5153.2士152.1)元、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率为8.2%,观察组临床效果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见表 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对比

经过护理后,观察护患者心功能I级患者例(34.3%)、Ⅱ级患者23例(31.6%)Ⅲ级患者17例(23.2%)、Ⅳ级患者8例(10.9%)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对比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非常满意率为53.4%,满意率为19.2%、一般满意率为20.6%,护理满意度为93.1%显著高于对照组7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供血受阻、心肌细胞坏死严重缺血而成。临床上多出现心律失常并发现象,发病率可达75%。随着医疗技术不断提升,临床上溶栓治疗得到了广泛应用,患者死亡率已大幅降低。但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却难以避免[5]。患者临床上多出现胸闷、气心悸、无劲等,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室颤甚至猝死。虽然心律失症状常通过治疗可以得到缓解,复发率却难以控制,针对患者开展有效护理干预非常重要。传统护理,多采用被动护理方式,仅仅是为了配合治疗需要,护理人员缺乏主动性,护理效果极不理想[6]。

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能够将临床经验与临床病情充分融合起来[7]。改变了传统护理同治疗主次关系,使二者成为互为促进相辅相承关系,共同为患者早日康复而努力。循证护理科学的制定护理、康复及突发情况应对等计划,围绕患者康复进行整体指导。通过心理干预、卫生宣教等多方面护理干预。循证护理人员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康复得到更加可靠保障,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和接受。循证护理首先根据诊断制订标准护理模式,按照标准化护理流程,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患者遵医行为,降低了医疗费用,促进医患关系的提高。循证护理从上个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逐步得到了热切的的重视,其护理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一位患者制定最为适合的护理方案,该方式已经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案通过提出问题、查询、满足等过程,制定个性化、专项护理方案,从而提升了救治的效果。

本文经过对实际病例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为、住院费用、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率为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护患者心功能四项等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1%显著高于对照组7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针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手段效果观察显著优于传统护理,患者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得到了显著提升,该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1]居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3):62-66.

[2]马萍.观察循环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9):169-173.

[3]石慧枝.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16(80):370.

[4]牛文芳,宋志君.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16(53):266-271.

[5]苏红梅,周云,曹静,等.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09):1106-1107.

[6]刘永芬.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1):235-236.

[7]杨乙荣.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7):102-104.

猜你喜欢
循证心肌梗死急性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