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和儿童一同成长

2018-01-16 08:59孔薇苏利鹏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校教师

孔薇 苏利鹏/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教师

杨静/郑州市郑中国际学校小学部教师

让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

教师个人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发展,但只有学校发展方向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一致时,学校才能持久且快速发展。

(一)通过工具分析准确定位

通过SWOT分析(态势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明白“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到哪里?我们怎么到那里?”每学期除了进行SWOT分析外,学期末还要和全体教师一起通过象限分析法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出:我们一直做得比较好且要坚持的;应该做得更好,还要改进并坚持的;需要坚持做好,却还没有做的;做得好但不用坚持常做的。

(二)三轮讨论达成共识

假期里每个部门负责人根据学期末的反思拟定部门工作框架;开学前与部门成员多次讨论,形成讨论稿;开学初全体教师分组分板块提建议形成初稿;各部门进行统整与协调后弄成定稿。这样,静态的文本计划经过几轮讨论,变成了动态的工作培训,教师们在工作过程中,既能达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又清楚地知道每一项工作的操作流程。

(三)给自己一个目标

在凝聚众人智慧形成“我们”共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规划个人发展目标。开学第一周,每位教师都会收到一个信封,教师们通过“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我怎么到那里?”的自我追问拟定自己近五年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具化本学期(年)的行动计划,学校科研中心统一为教师保管,待学期中途或结束时,教师拆封并对照行动计划为自己“核算”目标达成度,总结反思、补充修正后再次上交,循环往复。

营造基于协商对话、适宜学习分享的组织文化

学校文化不仅反映在能看得到的设计,也体现在团队力之所能实践开来的行动,更是每一个人积极生动的创造。

(一)把资源投到离学生和教师最近的地方

将三间教室打通成两间,实现了可以划分为不同功能分区的120平米大空间教室;学校实行陪伴教育,教师在教室办公,有更多读懂孩子、亲近孩子的机会;学校倡导“撞见学习”,不仅为每间教室配备了九连环、汉诺塔等各种益智玩具,还添置了生态蚂蚁、龙洗盆等可以互动体验的科技器材;在建校初期公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为每个年级打造了一间温馨舒适的休息吧,让教师们在需要时能坐在一起聊天小憩。

为了监测资源是否成功投入,学校在每学期结束时,将学校的资金流向进行分析,以保障学生和教师可持续发展。

(二)标准是商量出来的

学校工作纷繁复杂,各项工作都需要建立明确的标准,制定宜于师生发展的制度。学校除了少数底线制度确保规范办学,其他制度都是在全体教师研讨、商量的过程中建构形成的。

建校第二年,近30名教师加入教师队伍,学校将之前老师们制定的标准作为讨论、培训的话题,在充分了解、思考、对话、商讨的过程中,教师们一起梳理出各项规章制度。例如《作业批改标准》的制定,根据每个教师自已的理解写出准备采用的批改作业的方式和创意,然后轮流分享,共同商讨后形成具有学科组特色的作业批改标准。这种建构方式形成的制度有生命力,又科学有创意。在制定《意外伤害处理制度》的时候,我们采用案例剖析的方式,老师自由选择案例组成小组,小组中通过头脑风暴,聚合各方观点,最后形成《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注意事项》及《事故处理流程》等全面的安全管理手册。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最好的培训,大家交流商讨的过程,既是对学校理念逐步了解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逐渐形成的过程。

(三)不会因为改革而受到责难

教师有什么样的体验,就会传递给学生什么样的体验。如果教师在学校里体验到的是安全、包容、鼓励,那么他会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让他的学生也感受到班级的安全、包容、鼓励。

王校长在分享克拉克《移动你的巴士》一书时说:“如果把一个组织当作一辆没有油箱的巴士车,这个组织一般会有这样几类人,他们是跑者、慢跑者、步行者和搭车者。在我们这辆巴士上,如果有人想不断改革、创新,那他一定是一位跑者,但是跑者会经常犯错。我要告诉这样的跑者——大胆跑起来吧,你绝不会因为改革而受到责难。”在这样的文化体验下,老师允许孩子犯错,鼓励孩子创新。

当然,这种包容、激励与常态的总结、反思应该成为学校文化的一体两面,既要有勇敢奔跑的豪气,更要有失败了及时反思的勇气。学校通过“反思模板”形成了常态的反思文化,即“轮流说,不重复”“N(优点)+N(建议)”“梳理提炼”,在日常的反思过程中形成了团队的共识:事前多沟通、事中要补台,事后反思不推诿。

尊重教师内在需求,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

(一)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学校统计了每位教师的生日,并为每位教师准备了一支刻有姓名的特制钢笔。生日当天,一个蛋糕和一支钢笔送到寿星手里,全体教师围坐一起,齐唱生日歌,共送祝福语,一齐分享生日的幸福与甜蜜。

新学期,学校总会提前准备了许多寓意深刻的办公用品,并在老师进校时,用抽奖的方式送给教师们做进校的见面礼。比如一盆桌面绿植,上面写道“老师,当您批改作业眼睛酸涩时,请抬头多看看它,滋润您的眼睛。绿色代表生命,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我们所教的孩子,他们一定会像这盆绿植一样茁壮成长。”再比如一个可爱的小垃圾筒,递到抽中的教师手中时,上面写着“丢掉垃圾,让环境更优美;丢掉抱怨,让生命更清新;丢掉坏心情,让生活更美好。”虽然是普通的办公用品,但赋予其深意,经过感情加温送给教师。

(二)不做一刀切,不搞齐步走

人们常说“静待花开”,其实不止是孩子,对于教师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前进的节奏,为了让每一位在学校工作的人有安全感,学校鼓励先进,也允许落后。

刚开始指导教师做班级文化时,很多教师不明白或者意识不到文化的作用,从心底排斥。学校并不强迫每位教师按要求完成,而是在校园里发现有教育敏感度的教师或对此内容感兴趣的教师,支持他们大胆尝试。做到一定程度后,再吸引其他教师到班级里参观,请实践者现身说法,等更多教师看到效果,明白怎么做之后,不用学校再督促,教师们都会自发地去尝试,这样的积极性靠的不是要求和命令之下的齐步走,而是源自教师们自发生成的内驱力。

(三)扬个人所长,助团队成长

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木桶原理”的时候,“发现优长”就显得很重要了。学校有一位刚入职的体育老师叫晓菁,她兴趣广泛,有一次无意中在群里发了一个她制作的配音故事音频。大家觉得有意义、有意思,纷纷点赞,后来学校在校园微信公众平台上为她开辟了专栏“小菁讲故事”,定期推送她的音频故事。

帮助教师自我实现,完成与自已能力相称的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在能力,使其成为所期望的人,是一种创造的需要。当教师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开始生发自己的想法时,学校要做的就是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深入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夏中琳是一位心理教师,刚到学校时还担任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年后,她主动提出想做班主任,多和家长、学生沟通交流,还想建构小学阶段的心理课程体系。学校非常支持,不仅让她担任了班主任,还充分借助高校资源,从大学心理系招来十几名实习生,协助她完成课程建构。琳也不负众望,把学校的心理项目做得有声有色,自编自导的心理剧还获得了区一等奖,还吸引了几百名国培项目的教师前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经验。

把教师推向前台,用分享激励前行

一个团队要快速运行,80%靠体系推动,20%靠卓越领导者带领的团队力来拉动,推拉结合,形成合力才跑得更快。因此,让每一位教师有想法,激励每一个人,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一)创新例会形式,让每个人都得到锻炼

促使教师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温室”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一个关键特质就是分享。分享——结伴而行能走得更远。所以,学校创造一切机会,鼓励教师们无边界交流,不断给教师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自己。

为了把教师推向前台,学校创新教师例会形式,以研究分享为主题,将教师例会分为三版块:分享即得——发现同伴经验,让其在全体教师例会上分享;对话启发——教师之间相互对话、相互影响、相互启发,让知识在团队中流通;研究在线——全体老师集中研究某一个话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话题可以是学校层面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们提供的话题;有事说事——信息发布,不超过五分钟。五分钟说不清的,尽量发文字方案阐述。每次例会都由教师轮流担任主持人、梳理员。

(二)分享是最好的评价

学校评价指向团队,很少对教师个人设立评价。更多的是让“分享”变成另一种“评价”。

学校经常要接待外来参访的教师或检查工作的领导,学校抓住这样的机会让教师参与接待和分享。“让奖励看得见”“我的班级我做主”“做一个不讲‘道理’的老师”等,都是老师们在教学一线的感情和体会,教师们在做分享的过程中,既是对前阶段工作的梳理与总结,也体会到了被关注的喜悦。

为了积累教师们的实践智慧,使智慧在团队内部流通,学校摒弃了“传统”的学期末个人总结,改为“我们作为研究者”成果汇报分享会。内容与主题围绕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确定,与教师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紧密联系。例如,上学期末举办了“小故事 小策略 小案例”——第一届“我们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成果汇报会。分享的内容由教师自主申报,科研处根据申报情况,将分享内容进行分类,分成了“班级建设”“管理视角”“关注个性”和“课程教学”四个模块。教师们对话、挑战、质疑,在互动中不仅做一个倾听者,也成为一个思考者,分享会成为了智慧碰撞、思想交流的精神盛宴。

坚持专业写作,滋养研究型教师团队

李镇西曾说:“ 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

摄影∶曹宇

基于此,学校鼓励教师养成记录案例和反思的习惯,做“有想法”的教师。为了帮助教师梳理并提升自己在实践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观点和做法,让教师回到本真的状态看待日常教学中的点滴,学校引导教师以每月记录两篇叙事文章的形式研究“背后的故事”,教师们称之为“半月谈”。刚开始教师们不知道写什么,几乎每篇都是“碎碎念”。即便是“碎碎念”学校也格外珍视,前期由专人负责分类整理交至科研中心,科研中心负责人进行点评,从不同角度促进教师反思。这样“念着念着”积累下来,有些“半月谈”已慢慢产生质变,学校将部分“有质量”的作品发给外聘的专家,专家再进行点评,并集中挖掘亮点。随后,科研中心将整理后的专家点评反馈给教师,当教师们看到自己的文章被认真阅读,自己的想法被真诚地鼓励与欣赏,自己的困惑受专家充满智慧地点拨,倍感温暖。这些整理后的优秀“半月谈”还在全校进行推广。此外,学校还计划将优秀的“半月谈”推荐发表,持续不断地激励教师们专业发展的信心。

猜你喜欢
学校教师
最美教师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大山里的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学校推介
上学校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