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胡晓艺,王小燕
(解放军第452医院药剂科,四川 成都 610021)
患者,男,32岁。因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2年余入院。主要表现:情绪不稳、易激怒、常发脾气。入院查体:体温(T)36.8℃,脉搏(P)70次/min,呼吸(RR)20次/min,血压(BP)133/92 mmHg(1 mmHg= 0.133 kPa),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97%。入院诊断:双相情感障碍。入院后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咽喉无红肿,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无异常,其余检查也无异常。入院后予以富马酸喹硫平片(0.1 g,bid,po)对症治疗。入院3 d富马酸喹硫平片剂量调整为0.3 g/d,并加用丙戊酸钠缓释片(0.5 g,qd)。入院9 d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热,体温波动于38.5~39.2℃,且出现全身性散在红色丘疹,伴瘙痒。查血常规正常,经临床药师会诊,考虑可能为丙戊酸钠缓释片[赛诺菲安万特(杭州)制药,国药准字:H20010595]引起的药物热合并药疹,遂建议停用丙戊酸钠缓释片,予以抗过敏治疗。建立静脉通路,静注地塞米松10 mg/d。抗过敏治疗期间,药疹减轻,仍骚痒,体温有高热,维持治疗方案;入院12 d,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药疹基本消退,无瘙痒症状,继续予以富马酸喹硫平片(0.3 g/d)治疗,病情渐趋好转。持续观察1周,患者无发热,肝肾功能正常,未见其他异常。
药物热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导致的发热,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比较,在停止给药后药物热将消失[1]。本例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出现不明原因持续性发热及散在皮疹后,检查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WBC)7.3×109/L,血红蛋白浓度(Hb)121 g/L,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64.2%,血小板计数(PLT)247×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14 mm/h,C反应蛋白(CRP)3.1 mg/L。血常规结果正常,且痰培养、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降钙素原(PCT)0.02 ng/mL,故基本排除细菌感染的可能。本例患者于加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后出现不良反应,故临床药师认为是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后造成的药物热合并药疹,遂建议停用该药,并予以抗过敏治疗,3 d后,患者体温逐渐趋于正常,药疹基本消退,符合药物热指征,故认定为是丙戊酸钠缓释片致药物热合并皮疹。
丙戊酸钠是一种新型广谱抗癫痫药,用于治疗全面性癫痫、部分性癫痫,也可联合富马酸喹硫平治疗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躁狂发作[2],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腹泻、头疼、皮疹、脱发、血小板减少、上消化出血、黄疸、意识错乱及体质量增加等[3-6]。本例出现药物热合并药疹的原因可能有:①丙戊酸钠缓释片使用过程中较少发生不良反应,但当其用于治疗伴抑郁症的精神疾病时,可引发药物超敏反应[7],患者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特异性反应发生概率提高;②剂量相关性,丙戊酸钠缓释片说明书上称用于抗躁狂症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推荐起始给药剂量为500 mg/d。患者加用丙戊酸钠缓释片的起始用量符合说明书要求,但仍出现相关不良反应,说明应根据个体化情况,监测血药浓度情况,制定给药剂量;③个体化过敏体质,患者之前并无用药过敏史,但不排除其为过敏体质,应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时会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综上,药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口服用药出现药物热较为少见,常误诊为未控制的感染,从而导致大量应用或联合应用抗菌药,不仅贻误病情,还可能引起其他不良反应,故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实际用药情况正确诊断,防止出现误诊、误治现象[8]。②临床应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后,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红色丘疹等,应迅速评估原因,考虑是否为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进行针对性治疗。③谢玲银[9]、代高坤等[10]研究表明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效果优于单一应用富马酸喹硫平,且不良反应未增加。本例患者加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后出现药物热合并药疹,故临床用药方案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提供个体化给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11-13]。④当丙戊酸钠缓释片用于抗躁狂症使用时,不宜长期服用(不大于4周),其中过敏体质患者应避免使用或者减量使用,同时针对特殊人群如既往有肝脏疾病病史、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应慎用,并定期对肝脏、肾脏功能进行监测[14]。⑤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临床会诊,监测血药浓度,提供药学服务,保障临床安全、合理、科学用药。⑥国内外针对丙戊酸钠缓释片致药物热合并药疹病例报道较少,望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