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眼科 四川 泸州 646000)
王光进 冯小梅(通讯作者)
泪小管断裂是常见的眼外伤疾病,常见原因包括交通事故、锐器切割、钝器撞击等。泪小管断裂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重新建立泪道系统,恢复患者泪道引流的功能,最终达到治疗效果。我院于2013年1月—2017年3月共收治泪小管断裂患者33例,采用改进型探针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本组共33例(33眼),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29~61岁,平均年龄46岁,受伤原因包括车祸伤、摔伤、拳击伤、锐器切割、钝器击伤等。均为受伤后24小时内就诊。部分患者合并有结膜、眼睑等组织裂伤。本组病例均为下泪小管断裂。
患者仰卧位,术眼用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行结膜表面麻醉,清洁创面,伤口充分止血,创面使用肾上腺素棉片压迫,使2%利多卡因注射液行筛前神经麻醉。制成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扩张器扩张上泪小点,将装有硬膜外导管的改进型探针(制作方法:将9号空心探针尖端剪断、磨平,制成半月型,截取一段硬膜外麻醉导管,拉细,放入空心探针内,导管前端刚达探针前端即可,勿伸出探针外)从上泪小点进入,经泪小管达泪囊,并从下泪小管鼻侧断端穿出,此时保留探针位置,将硬膜外导管从空心探针前端送出并夹住导管,退出空心探针,导管从下泪小管颞侧断端进入,从下泪小点穿出。用8-0可吸收缝线于泪小管管壁外间断缝合3针,使两端对位良好,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将上下泪小点外导管打结,并缝合固定于鼻根部。
术后术眼加压包扎24h,眼部使用典必殊滴眼液qid,典必殊眼膏qn,常规使用止血药、抗生素及地塞米松5~7d。2个月后拔管,并用庆大霉素8万U及地塞米松5mg冲洗泪道,连用3天,此后改为每周冲洗1次,连续4周;每月1次,连续12月。记录每次泪道冲洗通畅情况。
(1)治愈:泪道冲洗通畅,不溢泪;(2)好转∶泪道冲洗通而不畅,或通但有溢泪;(3)无效:溢泪,泪道冲洗不通。
随访12月,23例治愈(占69.69%),泪道冲洗通畅,无溢泪;6例好转(占18.18%),泪道冲洗通而不畅,偶有溢泪;4例无效(占12.12%),泪道冲洗不通畅,有溢泪。
因外伤的原因不同,严重程度也不同,因此没有固定的手术方式,但找到断端是进行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成功的关键,也是手术的难点。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直接寻找法、注粘弹剂或染色剂、捏鼻憋气法、猪尾巴探针法、泪囊切开法等来查找泪小管断端[1-2]。猪尾巴探针法因不易操作,且前端较细,很容易形成假道而较少采用;有学者认为,注入生理盐水会在鼻侧断端处形成“涌泉”现象[3],但因组织水肿,注入点返流很多,故观察泉涌现象较困难。泪囊切开法会形成二次损伤,术后瘢痕形成,可能影响泪道引流,且操作时间长,应避免应用[4]。本组病例中,均采用自制空心探针,优点在于探针为半月形,模拟上下泪小管的走形,探针材质粗细均匀一致,前端无尖锐,对泪道粘膜创伤较小,不易形成假道,且探针为空心,导管和探针可以同步植入,拉细的硬膜外导管容易经探针从泪小管鼻侧断端穿出,因此置管容易,巧妙的避开了手术难点,提高了手术效率。
由于泪小管管道细,管壁薄,单纯对位吻合后管壁塌陷容易粘连阻塞,故必须在泪小管内插入支撑物,防止管壁塌陷粘连,有助于断端的吻合及促进其正确愈合均有作用。目前临床应用的支撑物种类较多,如细硅胶管,硬膜外麻醉导管[5-6],尼龙线等。硅胶管曾被认为是最好的管内支撑物,但硅胶管较柔软,头部无圆形盲端,不易直接进入泪道。尼龙线较软,不易植入,且植入后不易起支撑定型作用。硬麻外导管用聚乙烯小管制成,无毒、刺激性小,成本低,管径大小适中,表面光滑,轻度的扩张,可防止管腔瘢痕收缩,起到支撑作用,防止管壁粘连,材质软硬适中,操作方便。因此硬麻外导管是理想的泪小管内支撑物。
拔管时间为术后2~3月,过早拔管会影响预后,但一般不应少于2个月。如创面损失严重,组织结构紊乱,术后不能定期冲洗,更容易导致泪小管狭窄或者阻塞,对这类病例,应适当延长置管时间。
急诊一期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有效方法,本组所有病例中,使用改进型探针,均顺利进行了泪小管断裂吻合手术,避开了手术难点,提高了手术效率,是一种可行性的使用方法。
[1]杨宏宇,于文章.泪小管断裂吻合120例临床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0,32:530-531.
[2]张玉华.亚甲兰透明质酸钠在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8,8:834-835.
[3]杨建,杨学龙,吴兵等.泪小管修复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6,28(2):140.
[4]周江莉,张炬,陈鹏.泪小管断裂修复体会[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2,24(5):583.
[5]李昂,刘小阳.显微镜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06,6(4):951.
[6]朱蓉峥.泪小管断裂置入硬麻外导管和硅胶管的比较[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5,27(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