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义
(上海中医医院急诊科 上海 200071)
脓毒血症是指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器官功能障碍,诱发脓毒血症性休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脓毒血症是重症医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伴随人口老龄化、肿瘤发病率高升、侵入性医疗的大量使用,脓毒血症乃至脓毒血症休克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每年全球新增数百万脓毒症患者,其中超过1/4的患者死亡[1]。脓毒症目前已成为重症病房内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全身炎症反应、免疫、凝血、等多系统的功能紊乱,其中胃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参与脓毒症的发生已被证实。胃肠道系统被认为是MODS的启动器官和急危重病应激的“中心器官”,有效防治胃肠屏障功能障碍是减少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关键之一[2]。胃肠粘膜屏障包括:机械、化学、免疫、生物等四大屏障。任何一道屏障的破坏或损伤都有可能引起脓毒血症加重甚至死亡。研究结果表明[3],胃肠粘膜屏障是防治脓毒血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胃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越重提示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脓毒血症病属中医学“温病”“热病”“厥脱证”等范畴,针对其“高热”等主要证候特点,普遍认为脓毒症其发病与感受邪毒、毒瘀内阻等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苦寒药物药性寒凉,苦能燥湿伤阴,寒能伤阳。苦寒中药进入机体时,在肠道内不可避免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发现苦寒中药不仅对生理性肠道菌群结构有影响,还对病理性肠道菌群结构有调节作用。大黄为常用的苦寒类中药,《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下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主要归经为脾、胃、大肠,具有急下安正,攻坚破积,通腑行气,清热解毒,活血止血,健胃消痞等功能。多例临床研究证实[4],大黄可保护急危重症患者的肠道功能及抑制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大黄[5]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清除肠道内的细菌/内毒素,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的病理环节,有利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加强胃肠营养的支持,逆转其病理过程。动物实验[6]亦显示大黄防止大鼠菌群紊乱,促进肠蠕动,促进优势菌的生长,抑制需氧菌的过度繁殖,减少内、外源性内毒素吸收。研究显示[7]大黄能促进各种毒物排泄,防止肠道菌群易位,降解和灭活血液循环和消化道中的内毒素,从而减轻内毒素所致的肠黏膜屏障损伤及破坏。临床药理[8]显示大黄素可以通过调控PPARγ/NF-κB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为大黄素应用于炎症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临床研究[9]提示口服或鼻饲大黄能够改善胃肠功能、修复肠道微生态、抑制肠道细菌繁殖和移行,从而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IL-6、TNF-α、PCT及CRP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低APACHEⅡ评分。
脓毒血症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全身炎症反应、凝血障碍、免疫损伤、胃肠屏障障因素。研究表明中药大黄组方对脓毒血症胃肠粘膜屏障功能有一定的影响,阻断MODS的进一步加剧,减缓病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在以后的临床及动物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研究中药大黄组方对脓毒血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科学机制,开拓脓毒血症的治疗的新领域,为中医药多途径治疗脓毒血症展示良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