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力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自2004年第一个一号文件发布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农民的成长和发展,强调农民的“新”和“专业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根据黔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要求和实践,以职业价值观为指导,从“专业人才”的视角出发,着力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想要促进新型农村发展,亟需培育善用农业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从而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专业技能、选择农业作为职业的现代农业工作者,具有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给予农民更多的附加含义。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技术和产业化发展下出现的新型工作。与传统农民相比,职业农民的主要特点是技能高、知识高、收入高。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是解决 “谁来种地”的问题。在许多地方,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教育水平大多是小学及以下,“谁耕种”和“如何种好地”是一个重要问题。为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迫切需要培养新型专业农民。
加快农业现代化战略任务,培育新农民势在必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人。为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亟需培养一批素质全面、生产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新型专业农民。走高效生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有效的农产品供应。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有效保证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想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促进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大力培育新型专业农民,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和管理水平;促进专业化和技术化,使广大农民能够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成果,推动农村新型产业发展和经济水平提升,缓解城乡二元化差距。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目前,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很少,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也较少,主要原因是增加收入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专业农民,对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发挥农业广播学校系统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新实体发展,使更多的贫困农民参与规模经营,从而使农民和贫困家庭获得更多利益,进而建立健全多模式农业发展利益分享机制。培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贫困的乡镇、农村和农民,特别是极端贫困的乡(镇)移民和工业扶贫区。罗甸县和龙里县为新型专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应积极探索具有黔南特色的县级培养模式。
农民田间学校是以新农业经营主体为基础,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地头为教室,以实践为手段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黔南州围绕六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种(养)技术实践培训,重点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一个合作社,一个产业,一个村庄,一个产品”为重点,积极建立州、县两级农民田间学校、产业示范点、营业部等商业示范点。结合季节性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及时实施野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新型专业农民培育主体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农田经营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农民培训和人才培养快速发展的关键。黔南州加强师资培训,着力打破“唯外论”“重学历”“唯职称”的理论。重视黔南教师本土化,积极培养农村农学家和土专家。根据专业技能、实践经验、沟通协调和亲和力,成立由省、市、县、乡(村)当地专家组成的四级导师队伍,并通过省部委组织的培训班提升综合能力。同时,建立“教师导师库”管理系统,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和评估工作。以上措施的实施,为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黔南州农业委员会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并开展日常培训问卷调查和年终综合评估。每次培训结束后,培训院校和讲师必须进行现场评估,并公布评估结果。2018年,黔南州开展30万人次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其中专业农民培训3 500名、农业技术培训300名,农产品质量检验员培训550人,企业管理培训50人。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体现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坚持职业生涯的信念和态度。在构建新型专业农民培养体系时,应引导农民和潜在的农业从业人员热爱农业、热爱农村。农民是教育和培训的主要目标,要使他们扎根于农业,并积极提高自身素质。鼓励流出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重返农业,并引导城市的管理者、企业家、大学生、科技人才进入农村,成为具有文化知识、创新精神和工作经验的新型专业农民,塑造“学而优则农”的职业价值,构建与现代农业技术兼容的人力资本结构。
提升农民职业素质主要从职业知识基础、职业技能、社会技能3个方面来考虑。
职业知识基础是从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既要了解农业基本常识(例如作物习性、基本流程和生产技术),还要了解农村当地文化和产业。
核心职业技能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所需的专业技能。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过渡中,最重要的是管理方法转变。当前的职业技能必须向大范围市场化、产业化过渡和对接,例如经营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和农业大规模生产能力。
社会技能主要是指当前社会大背景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也是农村农民需要了解的知识范畴。同时需要应用这些信息化来提升农业产业的营销、推广,并及时针对快速变化的市场进行调整。目前,供给侧改革和市场转型是农民需要掌握的思维和能力。
以提升农民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针对当地的农村生产领域、具体产业开展比较细化的调研工作,将有提升诉求且在农业现代化方向有所作为的一些农民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此外,农业合作社、农业生产企业的管理者、技术团队等也可以作为培养对象。同时,挖掘潜在的人力资源(如农学专业大学生、城市务工青年、退伍回乡军人等),培育潜在的农民高素质人群。
各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有所差异,因此在培育培训农民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方案,杜绝盲目完成任务式的培养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结合农民特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培育方式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培育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学练结合,在当地农业企业进行实习式培训,以练带学;二是邀请企业家、高校研究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创业创新技术人才进行现场教学或者主题报告;三是带领农民进行观摩学习,提升学习动力和兴趣;四采用帮扶措施,提升农民积极性,做到典型示范推动,并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