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娇,谢金文,李 峰,沈志强,
(1.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滨州 256600;2.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滨州 256600)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我国于1947年首次发现此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PRV 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后PR发病率下降,总体控制较好,但自2011年开始,我国猪场陆续发生由PRV变异株引起的PR疫情[2-3],PR在保持多年的平静状态后再起波澜,甚至一些正常免疫猪场也出现疫情[4-5],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研究学者迅速对PRV变异毒株的病毒变异、流行病学、疫苗保护力、新型疫苗、预防与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就PRV变异毒株的流行特点、与疫苗株的交叉保护性、疫苗研究进展、防控措施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PRV变异毒株的防控工作和PR净化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011年10月PRV变异毒株首先在河北、山东等养殖密度较大的华北地区开始暴发,2012年3月开始蔓延至安徽、江苏、上海,2012年11月在广东、广西暴发,2013年4月,我国中东部十余个省(市)大面积暴发,至2014年已蔓延至全国,但主要流行在东北、华中、华北、华东等养猪密集地区。祖立闯等[6]通过对2006—2016年10年时间里我国猪伪狂犬病流行情况的统计分析显示,2006年至今国内共分离鉴定出PRV毒株87株,其中2006—2010年病毒分离鉴定率为 13.79%(12/87),2011—2016年病毒分离鉴定率为86.21%(75/87),自2011年开始我国PRV毒株成功分离数量逐年增多,整体感染率逐年升高,散发性、区域性流行特点显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近几年PRV变异毒株在国内的流行已十分严重。
PRV变异毒株与经典毒株一样,既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PRV变异毒株可在猪、猫、鼠、犬等动物体内长期潜伏存在,并可持续性带毒、排毒,通过饲料、尿液、水、空气等途径传播扩散,PRV变异毒株随大气气流运动而传播,传播距离甚至超过10km,当空气湿度大于55%时,其可在空气中存活7 h以上[7]。PRV变异毒株还可通过胎盘传递给子体,导致胎儿的感染。
PRV变异毒株感染后的主要表现为:PRV阴性场gE抗体突然转阳,阳性场比例暴增,一般是生长肥育猪首先发病,随后出现母猪流产、产死胎、产弱仔,哺乳仔猪、保育猪出现腹泻、呼吸道与神经症状等,病死率极高。过去PRV经典株感染的临床特征主要取决于感染猪的年龄,幼龄猪感染PRV经典株后病情最严重,新生仔猪可引起大量死亡,发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以及昏睡、尖叫、呕吐、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15日龄以内仔猪感染后的病死率可达100%。种猪感染PRV经典株后可导致不育症,返情率高达90%,反复配种数次不孕。成年猪感染PRV经典株一般为隐性感染,以及发热、精神沉郁、呕吐、咳嗽等轻微症状,一般可在4~8 d内完全恢复。目前PRV变异毒株感染的临床特征与经典毒株相比出现了新变化,发病情况与猪日龄关系已不明显,仔猪感染后严重腹泻,保育猪、生长肥育猪出现莫名发热和呼吸道病症状,妊娠母猪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不同日龄猪只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
在分子水平上,通过对PRV变异株的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比较分析显示,PRV变异株与国内早期经典毒株以及国外分离株的序列和遗传进化均存在较大差异。范克伟等[8]对闽西不同地区15株PRV分离株的gE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15株PRV分离株与PRV经典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相对较低,分别为97.0%~99.6%和94.6%~99.3%,5株PRV分离株的gE氨基酸序列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第48位和第496位各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该插入特征为PRV变异毒株的重要标志,同时抗原性分析发现这2个位点还位于gE蛋白的抗原表位区内;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15株PRV分离株与近3年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变异株位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中,而与经典毒株处于不同的分支中,亲缘关系相对较远。李宁等[9]对2012—2014年14株河南PRV分离株的主要毒力基因gE和TK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14株河南分离株的gE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95.7%~99.8%,与2012年之前国内分离的毒株同源性较低(96.6%~98.9%),并在多个部位存在碱基的插入与替换。14株TK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8.1%~100.0%,与疫苗株Bartha株同源性为98.1%~99.4%,遗传进化分析显示PRV流行毒株gE基因和TK基因均可分为3个群,与国内分离的大多数毒株同处于基因Ⅰ群,14个分离株与ZJ-01株、TJ株等国内2012年以后分离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与Ea株、Min-A株、LA株等国内2012年以前分离毒株亲缘关系次之,与Becker株、Kaplan株和P-Prv株等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远。
PRV变异毒株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与以前报道的毒株相比发生了基因的插入或缺失以及点突变,且自2011年PRV变异毒株开始流行以来,研究学者陆续在PRV免疫猪场分离鉴定出PRV变异毒株[4-5],使人们对现有PR疫苗能否保护猪群抵抗变异株的感染产生了怀疑。赖志[10]采用PR活疫苗(C株)免疫25日龄断奶仔猪,免疫后21 d用PRV变异毒株(HB-11株)对免疫组和对照组攻毒,记录各组仔猪攻毒后的精神状态、呼吸情况、体温、神经症状及死亡等临床症状,攻毒后第 4、7、11、14、20 天采集血清、鼻拭子、肛拭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样品中PRV含量,结果表明,对照组发病率为100%(5/5),表现为发烧、精神沉郁、呼吸困难、神经症状和死亡,死亡率达80%;免疫组发病率为80%(4/5),仔猪表现为精神、呼吸、体温、采食均正常,保护率达80%。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免疫组仔猪均可缩短HB-11株攻毒后病毒血症时间,以及减少鼻腔和粪便排毒,表明PR活疫苗(C株)对PRV变异毒株(HB-11株)的攻击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王继春等[11]应用猪伪狂犬病活疫苗(Bartha-K61株)免疫4~6周龄PRV抗体阴性仔猪,1周后用PRV变异株(AH02LA株)攻毒,检测攻毒后临床症状、直肠温度、鼻腔排毒和肺部病变,对照组攻毒后出现典型伪狂犬病症状,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60%,所有猪只鼻拭子均检出排毒,所有猪只肺部均有出血、淤血等病变。而疫苗免疫组的猪只攻毒后,所有猪只均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部分猪只鼻拭子检出排毒,排毒持续时间缩短,排毒量显著减少,所有免疫猪只肺部未见明显病变,表明增加Bartha-K61株疫苗的免疫剂量对PRV变异株的攻击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郑仲华等[12]选取10头4月龄PRV阴性肥育猪,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免疫猪伪狂犬病活疫苗,B组不免疫,2周后两组同时注射2 mL/头的PRV变异毒株(YJ株),疫苗免疫组全部健活,而非免疫组全部发病,且有3头死亡,表明PRV变异毒株(YJ株)对肥育猪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现有的PRV活疫苗免疫猪能完全抵抗PRV变异毒株(YJ株)的攻击,合理的调整免疫程序、加强对肥育猪的免疫,可有效控制猪场PRV变异毒株的侵袭。以上研究结果表明,PR现行弱毒疫苗对PRV变异毒株仍具有一定的临床保护能力,PRV变异毒株与疫苗株之间具有一定的交叉保护性,临床中可通过增加PR现行弱毒疫苗的免疫次数与免疫剂量阻止PRV变异毒株的感染。
针对新出现的PRV变异毒株,研究学者迅速开展了针对其疫苗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童武等[13]运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构建出了gE/gI双基因缺失的JS-2012毒株,并用该毒株制成了灭活疫苗,该灭活疫苗接种的仔猪均无过敏反应,接种部位无炎性反应。利用该灭活疫苗免疫仔猪2次后,免疫仔猪对PRV变异毒株(JS-2012株)的保护率达100%,该灭活疫苗免疫仔猪1次后,免疫仔猪对PRV变异毒株(JS-2012株)的保护率达60%,两次免疫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护效力。Cong等[14]利用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将PRV变异毒株(HN1201株)缺失掉了gE/gI/TK 3个基因,gE/gI/TK基因缺失的毒株在细胞上的生长繁殖良好,将其接种9日龄仔猪后无不良反应,疫苗免疫4周后利用PRV变异毒株(HN1201株)进行攻毒,免疫猪群保护率达100%。PRV变异毒株基因缺失疫苗具备过去常规经典毒株基因缺失疫苗的安全性,不会存在散毒及毒力返强的风险,且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同时可利用缺失的gE基因作为分子标记来鉴别诊断疫苗接种动物与野毒感染动物,将为PRV变异毒株的防控及净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但目前针对PRV变异毒株的基因缺失疫苗均处于试验研究阶段,距离商品化还需要进行一定的临床试验验证。
PRV变异毒株防控的最终目标即是实现净化,而净化的技术核心就是利用基因标记疫苗与鉴别诊断方法淘汰野毒感染猪,同时与生物安全措施和饲养管理相结合,逐步实现猪场中PRV变异毒株的根除。
在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要求到2020年全国16种重大动物疫病要达到规划设定的考核标准,其中PRV就是一个病原。gE基因缺失疫苗以及配套的鉴别诊断技术是实现PR净化的主要方式。对于疫苗选择,目前PRV变异毒株疫苗仍处在研究阶段,尚没有商品化,由于PRV只有1个血清型,现有疫苗对变异株仍然具有保护作用[10-12],从现有疫苗中挑选质量稳定、安全的gE基因缺失疫苗,并增加疫苗的免疫次数与免疫剂量可有效保护PRV变异毒株感染。对于免疫程序的制定,养殖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免疫方案,原则上,建议种公猪、母猪每年普免3~4次,仔猪出生3日龄内滴鼻免疫1次,仔猪35日龄和60日龄各肌注免疫1次。3日龄内的仔猪以滴鼻方式免疫的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可以快速诱导黏膜免疫,其不受母源抗体干扰,可有效阻断PRV野毒株的感染与传播,应将滴鼻免疫纳入常规免疫程序。对于抗体的监测,猪场每年至少进行2~3次gE抗体检测,及时了解猪群的带毒情况和疫苗免疫效果,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免疫程序,对于gE抗体阳性猪坚决淘汰,逐步建立无PRV野毒株感染猪群。
猪场应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整的生物安全体系,猪群要按品种、性别、体重等进行分群饲养,猪场外围、内部圈舍、生产工具、人员和车辆的出入等均要进行严格消毒,猪场内应保证有两种以上消毒药物,并交替使用。猪场内严禁饲养犬、猫,并做好灭鼠工作,防止鼠类、犬、猫等动物携带潜在病毒。
在饲养管理方面,供给科学合理、营养均衡的饲料,蛋白质、能量、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均要达到饲养标准的要求,严禁饲喂霉变饲料,并合理选用一定的保健药物,防止各种营养缺乏征的发生,使猪群具有发育完善的主动免疫系统、较强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在猪场环境卫生方面,定期对圈舍进行清理打扫,及时处理粪尿,保持圈舍内干燥、通风,使猪群在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下保持最佳的生长发育状态。
养殖场可逐步选择品种优良的种猪和母猪进行自繁,繁殖的仔猪自养,“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可有效防止购买猪携带PRV变异毒株,并对自己繁殖仔猪的体质、品种特性、疫病防控状况比较了解,便于以后的饲养管理与防疫。如必须引进或调进种猪以及仔猪,则应严格进行PRV变异毒株感染的检测,严格消毒和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确认无病后才可进入场区。
PRV变异毒株常常与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等混合感染,增加疫病诊断与防控难度,控制好CSFV、PRRSV、PCV2等致病原的发生与流行,可以大幅减轻PRV变异毒株的防控压力。
2011年以来,PRV变异毒株的流行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以往流行的经典毒株相比其毒力与致病性均显著增强,但现使用的疫苗对抵御PRV变异毒株仍具有相当程度的保护效果,增加现有疫苗的接种次数与接种剂量产生更坚强、更持久的免疫保护可以有效防控当前PRV变异毒株。故对于PRV变异毒株的流行不必过于恐慌,各养殖单位只要认真做好综合防控措施,在选择优质疫苗和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下,加强生物安全与饲养管理,仍可以有效防控PRV变异毒株。且针对PRV变异毒株的疫苗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这将有助于我国对PRV变异毒株进行有效防控。但疫苗免疫仅仅是PRV变异毒株防控的一个环节,只有采取“隔离、消毒、免疫、检测、淘汰、扑杀”等一系列综合性防控措施才能有效控制PRV变异毒株,逐步实现区域性净化,最终达到全国净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