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光辉
(四川省宜宾县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肝脓肿是目前临床常见疾病,因临床抗生素缺乏规范抗生素种类,且感染途径较多,在肝脓肿临床影像学诊断方面,部分病例缺乏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极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在CT诊断肝脓肿时,CT影像存在典型和不典型表现,典型肝脓肿具明显特征性,具较高的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但对不典型肝脓肿,缺乏典型的CT影像学表现,给CT诊断带来难度。因此对不典型肝脓肿患者,临床需重视CT诊断征象,可准确鉴别各种肝内占位性病变[1],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不典型肝脓肿患者33例,患者男性有21例,女性有12例;年龄最低25岁,最高76岁,平均年龄(49.27±5.90)岁;其中30例患者为单发病灶,3例患者为多发病灶;其中26例患者伴高热、右上腹痛,9例患者伴肝区隐痛、不规则低热,27例患者伴白细胞升高;患者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不典型肝脓肿。
患者在我院行16层螺旋CT扫描,选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16层螺旋CT机,层厚为5mm,层间距为5mm,重建层厚为1.25mm,电压为140kV,电流为340mA。
患者检查前空腹12h,扫描前空腹清水500~800mL,行肝脏平扫,于膈顶上2cm处开始扫描,至肾脏下缘结束。对比剂为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300,经肘前静脉推注,以高压注射器静脉输注80~90mL;生理盐水为40mL。增强扫描:选用Smart Prep技术触发扫描,L1平面腹主动脉为监测平面,阈值140Hu,门静脉期扫描为动脉期后40s,延迟期在5min。将扫描后图像转到ADW4.3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以多平面重组(MPR)、容积成像技术(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处理。观察患者超声图像表现。
本组33例不典型肝脓肿患者经CT扫描,其中肝左叶患者12例,肝右叶患者18例,3例患者累及肝左叶及肝右叶;病灶直径为1.67~19.02cm,平均(12.74±2.69)cm;其中15例患者病灶形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8例患者病灶呈不规则形。
33例不典型肝脓肿患者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呈不均匀高低混杂密度,或均匀低密度,其中22例患者病灶边界模糊,11例患者边界较为清晰,其中5例患者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带呈低密度影;病灶内呈液化坏死,病灶中心区为10~38.0HU,平均为21.06HU。
33例不典型肝脓肿患者CT动脉期表现,病灶为轻度强化,呈环状,中心为低密度区。16例患者病灶肝段或病灶周围见楔形一过性强化或片状一过性强化,较正常强化肝实质CT值增加6~25HU。在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肝实质一过性强化减退,病灶边缘强化或分隔强化,病灶内低密度脓腔明显;其中6例患者病灶强化呈团块状,9例患者病灶呈“晕征”强化,18例患者病灶呈“网格征”或“蜂窝征”强化。在延迟期表现中,病灶边缘持续强化或病灶水肿带持续强化,呈低密度影或为等密度影,病灶坏死边界清晰,其中25例患者较平扫相比,病灶范围有所缩小,5例患者房间隔或蜂房壁持续强化。
对不典型肝脓肿,较典型肝脓肿相比,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因化脓性炎症期为初期或脓肿形成在初期,其密度接近于软组织,无法准确鉴别是否肿瘤性疾病,因此临床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情况。因此对不典型肝脓肿,需掌握影像学表现,能准确鉴别其他肿瘤性疾病[2]。
对不典型肝脓肿患者行CT增强扫描时,能充分显示不典型肝脓肿内部结构情况,并能显示周围血供情况。患者动脉期表现为轻度强化,呈环状,中心为低密度区。部分患者病灶肝段或病灶周围见楔形一过性强化或片状一过性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肝实质一过性强化减退,病灶边缘强化或分隔强化,病灶内低密度脓腔明显;其中病灶强化呈团块状、“晕征”强化、“网格征”或“蜂窝征”强化。
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肝胆管细胞癌及肝转移癌需准确鉴别,一般需通过动态增强扫描进行鉴别,掌握不典型肝脓肿患者超声表现,以此确定患者病情情况。不典型肝脓肿患者经多层螺旋CT诊断,发现不典型肝脓肿具明显特征性,具较高的诊断及鉴别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