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怀升
(潍坊技师学院昌乐分院,山东 潍坊 262400)
球虫病是指一种或几种致病性的球虫属所引起疾病的总称,由于各种属的致病力和所损害的部位不同,因此,临床上表现为几种类型和不同程度的病情。由幼嫩艾美尔球虫、毒害艾美尔球虫等引起的以血便为典型症状的急性球虫病,现已被广大养殖者所认识,然而,当鸡群感染了致病力较弱的种属或因急性球虫病治疗不彻底转化为慢性病者,则往往不被重视。这种病情所造成的损失,虽无法精确计算出来,但它长时间危害机体,造成肠道炎症,限制鸡只生长和增重,从经济效益上讲,它所引起的损失有时要比球虫病急性爆发还要严重,下面是我在实践中治疗慢性球虫病的点滴经验,写下来与广大同仁一起商榷。
1.1 虫卵传播途径 我国发现的球虫主要有柔嫩、毒害、堆型等 9种艾美尔球虫,肉鸡以15~45日龄最易感,主要寄生鸡的肠道,其虫卵随粪便排除,所以,鸡在采食过程中极易反复感染,特别是在地面平养情况下,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是本病的主要传染媒介。
1.2 虫卵抵抗力 球虫虫卵有极大的抵抗力,甲醛熏蒸和大多数化学消毒剂很难杀死虫卵,卵囊在土壤中可存活4~9个月,在有树荫的运动场上可存活 15~18个月,8~28℃、湿度 75%以上条件下可生存一年,在22~30℃条件下18~36h可形成孢子。临床上不仅虫卵具有强的抵抗力,反复发作,遭成肠道粘膜受损,这时其他细菌会乘虚而入造成感染,临床上常见到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的继发感染,这也是不易彻底治疗的原因之一。
1.3 虫卵耐药性 球虫虫卵对大多数药物易产生耐药性,特别是磺胺类药物。当感染球虫病时,由于广大养殖者缺乏对该病病原特性和发病机理的了解,临床上乱投服药物,有时虽控制了球虫病的发展,但未达到理想治疗效果,使该病消除明显症状后转化为慢性,长期带虫,危害机体。
本病多发生于雏鸡,通常发生在雨水较多或地面潮湿、气温较高的季节。
急性型:表现大群中突然采食量减少,鸡只精神萎顿,羽毛蓬乱,头蜷缩,肛门周围羽毛常被粪便粘在一起,嗉囊胀满,下痢或血便,死亡快,多在感染后4~6d死亡达高峰,临床上其症状较为明显,如结合剖检变化,较易诊断。
慢性型:多为感染致病力较弱的种属或因治疗不彻底,转化为慢性,多为带虫者,长期危害机体,症见鸡群中少部分鸡只精神萎顿,喜低头嗜睡,大群中采食量不增长或增长缓慢,体重增长缓慢,消瘦贫血,间歇性下痢,粪便稀薄,内含未消化好的粒料,有时带血丝,病程长、死亡率低,生产性能下降,多发于日龄稍大的鸡。剖检可见肠道粘膜变薄或增厚,有零星出血点,有时出现盲肠或其他肠段鼓气。有条件的可取粪便做显微镜检查,或者取病死鸡肠内容物涂片(不必染色)镜检,发现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卵囊,且中央有一深色的圆形部分,周围是透明区。
3.1 在饲养上,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幼年鸡对维生素需要量大,当饲料中缺乏维生素时,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K时更易发生球虫病,且病势更重。
3.2 在管理上,要防止鸡舍内出现潮湿地带,实践证明,在继屋顶漏水或饮水器周围大量漏水的1周后,常常会发生球虫病,生产中要勤清粪或更换垫料,有条件的可采用网上平养,减少接触粪便机会。
3.3 在用药上,要做到两点,一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二是注重合并用药。生产者可储备一批药物,以备急用,可选用氨丙啉、青霉素、痢特灵、氯苯胍、新诺明、马杜拉霉素等抗球虫药物,制订一个交替用药的方案。每种药物用药一般不超过3d,在安全应用范围内可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或交替用药,连续用药6~7d,可将球虫虫卵完全杀灭或降低到不致危害机体的状态,或用青霉素、新诺明2种药物合用,连用3d后,再用痢特灵与氨丙啉合用,巩固治疗连用3~4d。亦可在投服球虫药物结束后立即投喂有益菌 (含双歧杆菌等微生物活菌剂)制剂+酸化剂(一水柠檬酸200g/40kg饲料)+复合维生素B适量+乳酶生(50片/40kg饲料)喂服一周,对抑制腐败菌、清除毒素、修复肠道粘膜有很好辅助作用,可取得理想治疗效果。
3.4 在疫苗预防上,目前,养殖场可采用活球虫卵囊制成的疫苗来预防鸡球虫病,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