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 明 龙 珑 马冬梅
芭蕉侗族乡白果树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城南12公里处,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当地聚居着侗族、土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户与户之间居住分散。调研发现,村民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比例分别达到45.7%、11%。疾病和贫困成为白果树村难以逾越的两座“大山”,健康知识和理念的匮乏则成为推进精准健康扶贫工作的一大挑战。
数据显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数占总贫困人数的42%,健康问题仍是当前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而健康素养则反映了个人整体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素质,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2015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0.25%,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素养正是解决人民群众健康问题的首选策略,可以从源头上破解精准健康扶贫的难题,将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武汉大学所做的健康素养调研结果显示,白果树村贫困人口健康素养整体水平偏低,平均综合评分仅为(43.6±10.8)分,其中最高分为87分,最低分为3分。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健康素养得分80分以上的即为具备健康素养,该村贫困人口健康素养水平转化为百分率仅为2.49%。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偏低对推进精准健康扶贫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健康意识的淡薄直接导致健康扶贫宣传受阻;健康技能缺乏,无法配合当地医疗卫生组织做长期监测;当地居民缺乏改变健康水平的内在动力;该村存在明显的“三留守”问题,即村中人口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家庭每月收入在200元~300元之间,只能做到“有病医病”。由此可见,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综合性健康素养的低下,直接导致精准健康扶贫无法跟上计划脚步。
调研结果提示,在贫困地区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普及正确的卫生和防病常识,将有利于提高贫困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和防病意识与能力。具体来说,卫生院、卫生室的医生可以定期集中村民进行贴近生活的健康教育,在诊疗的过程中给村民进行医疗知识普及。志愿服务队伍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农村地区村民进行健康教育宣讲,从健康素养提高到健康脱贫,将脱贫的信念贯彻在宣讲中,不断渗透,争取实现从青少年到中老年健康知识获取的良性链式反应。
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医疗保障,尤其是大病保障的托底作用,加强医疗机构的健康素养促进工作。让贫困人口看得好病,让基本医疗有保障,增强贫困居民的获得感,有效提高居民行为性健康素养。同时,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健康帮扶支持力度,充分落实分级诊疗,做好农村贫困地区重点慢性病、传染病、地方病的预防与控制,按病种实施精准健康扶贫,加强贫困人口的健康意识和理念。
武汉大学作为白果树村的帮扶机构,在此次健康素养调研活动中,在村里建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为后期开展健康干预工作提高健康素养,以及更好地推进白果树村的健康扶贫奠定了基础。在后续的健康素养提高和精准健康扶贫活动中,志愿服务队伍将进行更加细化的医疗志愿服务和健康干预工作,如大学生对村里孩子一对一帮扶,有针对性的义诊、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为农民进行健康普查、为当地培训医疗人才、协助建设医疗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