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松涛
博览会是对近代兴起的各种劝业会、展销会、展览会的统称。随着中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博览会史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上海世博会举办前夕,马敏曾撰文对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做了全面的回顾和思考,并对进一步深化中国博览会史的研究指出了努力的方向*马敏.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的研究与思考[J].历史研究,2010(2):165.。在上海世博会的推动下,近年来博览会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术界较少有学者对该研究进行系统归纳和反思,笔者拟对这一时期博览会史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推动博览会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史料的搜集整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2010年以来,学术界为推进博览会史研究,整理了大量有关博览会的资料文献,主要有:
1.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编撰的《民国展览史料汇编》。该丛书共31册,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民国时期博览会资料汇编。该丛书收录博览会、展览会有关文献九十余种,包括中国参加域外博览会有关的展品目录、报告、总结,以及中国各地举行的各类专题展览活动的相关说明书、目录、调查报告等。本编为影印出版,很大程度上保存着书本原貌,为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资源*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资料丛刊.民国展览史料汇编[G].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其中,傅振伦的《1936年中国艺术展览会参观记》和 伍廷芳的《斐律滨赛会记》 ,以及《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概览》《全国公路展览会特刊》 《铁展汇刊:铁道部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等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 苏克勤等人编撰的一系列南洋劝业会资料*苏克勤.南洋劝业会文汇[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苏克勤.南洋劝业会图说[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苏克勤.南洋劝业会报告[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南洋劝业会文汇》从南洋劝业会举办过程及前后众多的相关文献史料中,遴选了对劝业会的举办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意义的奏章、批文、建议书、总结、条例、专论等共二十余篇,加以点校注释,并附有南洋劝业会大事日志,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国高层政要和学者对劝业会的看法和总结。《南洋劝业会图说》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描述了南洋劝业会的基本情况,内容分为重要人物篇、场馆建设篇、遗址器物篇三部分,涉及了名人要事,场馆功能、遗物文存等问题。《南洋劝业会报告》收录近百名各界专家学者所撰写的优秀论文,是专家们对此次赛会的论证结果和论文集,是南洋劝业会参展出品的重要成果之一。《南洋劝业会杂咏》是清末民初著名诗人、南社主要成员之一的王漱岩,在两度参观南洋劝业会后所撰写的两部诗稿,共收录210篇。书中的隽美诗篇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中国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清政府创办劝业会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前途发展所寄予的厚望*王漱岩.南洋劝业会杂咏[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 刘颖主编的《西湖文献集成续辑》。该丛书第六、七、八、九、十册是西湖博览会史料专辑,字数达到391万多字。该专辑收录杭州首届西湖博览会的总报告书,全书图文并茂,以1929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筹划、举办以及结束过程为内容,介绍了西湖博览会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对“八馆二所三个陈列处”的出品进行介绍,并记载了展品获奖情况。该专辑还收录了《东方杂志》西湖博览会专号、西湖博览会江苏省宣传特刊、西湖博览会与中华书局等内容*刘颖.西湖文献集成续辑:西湖博览会史料[Z].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这既是对西湖博览会形成历史和发展变迁的全面记录,又是全方位了解民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教育卫生等内容的综合性资料丛书,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4. 居蜜编撰的《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中国参展图录》。该书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有关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之图书,共分为三大部分:(1) 风云诡谲的外交篇——百年前的中美外交文化史;(2) 东西文明的交流篇——百年前的中国参展记录史;(3) 善本古籍的留洋篇——中外实务通考学*居蜜.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中国参展图录(共3册) [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其作者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学术研究主任、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她回顾了中国参加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的始末,从三个角度图文并茂地论述了当时中、美外交关系的重建与发展。
5. 陈渔光等主编的《陈琪文集》。该文集是“中国近代早期博览会之父”陈琪著述总汇的首次出版,共62万字,分为六卷:第一卷是《环游日记》,第二卷是《新大陆圣路易博览会游记》,第三卷是《中国参与巴那马太平洋博览会记实》,第四卷是《奉天农工商各界茶话会演说词》,第五卷是别录,第六卷是附编*陈渔光.中国近代早期博览会之父:陈琪文集[Z].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这些专著和文章,是研究我国近代早期博览事业和博览文化最重要和最经典的文献之一。
6. 博览会通俗资料汇编。左旭初编著了《早期世博会中国获奖产品商标图鉴》,该书对纺织品、食品、化妆品、日用化学品、日用品、文化与体育用品、以及搪瓷、五金、电器产品和药品、保健品等,从产品商标这个角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历次世博会获奖产品的商标,同时还对部分现存品牌进行了跟踪,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左旭初.早期世博会中国获奖产品商标图鉴[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费滨海编著的《典藏世博:昨日物语》介绍了历届世博会有收藏价值的纪念品以及关系密切的物件,如门票、导游图、邮票、首日封、实寄封等。这些纪念品不仅是收藏品,还承载了太多的世博的历史,其特殊的史料价值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加为人所珍视*费滨海.典藏世博:昨日物语[Z].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此外,还有一些文献资料也很有价值,如陈占彪编写的《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聚焦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人亲身参与到世博会的惊奇和屈辱,进而在世界文明面前的危机和焦虑*陈占彪.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总之,这一时期博览会文献整理数量大、字数多,原创性强,参与学者多,包括国外学者参与进来,这无疑是近些年博览会史研究的突出成果。
由于上海世博会的推动,博览会史研究趋于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来学术界发表的学术论文累计近百篇,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十多部*此处参阅的主要著作有:马敏.博览会与近代中国[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洪振强.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1841-193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丁蕾.从私藏到公共展览:民国时期广州的博物馆和展览会[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胡斌.何以代表中国——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6;李俭.博览会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陶德民.世博会与东亚的参与[C].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刘健.博览劝业:世博会与近代中国博览会[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东方早报.世博看榜:150年世博会精彩钩沉[C].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丁长清.中国与世博会三部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仝冰雪.世博会中国留影(1851—1940)[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胡斌.世博与国家形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王勇则.图说1915巴拿马赛会:光耀世博史的中国篇章[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赵致真.造物记:世博会的科学传奇[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费滨海.典藏世博:昨日物语[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左旭初.憧憬·追求·辉煌:中国老字号与早期世博会[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0.,还有十多篇以中国近代博览会史为研究对象的硕、博士论文。这些成果使博览会研究主题得到较大扩展。现有研究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1. 博览会与近代化研究。博览会不仅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还是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管理近代化方面,有两篇论文。万立明指出,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摸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展览运作模式,包括举办生产展览会的前提条件、组织和制度保障、重要保证、重要策略和核心目的等几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是生产展览会有效运作的基础*万立明.抗日根据地生产展览会的兴起及其运作模式[J].江苏社会科学,2014(2):216.。王玉慧关注清政府与博览会管理问题,该文以晚清政府对中国博览业的管理为研究对象,从介绍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的历史和晚清政府对国际博览会的认识入手,进而重点阐述和分析晚清政府对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事务,以及国内自办博览会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王玉慧.晚清政府博览会管理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在经济近代化方面,丁丽从清末经济新政的角度研究商品赛会,认为清末新政中振兴工商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国内商品赛会的兴起和发展,商品赛会又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并且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丁丽.清末经济新政与国内商品赛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在观念近代化方面,朱荫贵指出,《商务官报》刊载的文章是对南洋劝业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窗口,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侧面来观察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也能够折射出该时期中国社会的大体面貌,以及中国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描绘和追求*朱荫贵.从《商务官报》看晚清国人对世博会的认识[J].学术月刊.2010(6):147.。杨兴梅认为,原本被视为文化象征的缠足习俗,在近代逐渐变成了野蛮的国耻。在博览会事件的刺激下,这一观感逐渐上升到国体和文明的高度,并使耻辱情绪发展成为集体舆论,确立了缠足野蛮的观念。进入民国以后,“博览会耻辱”仍是个挥之不去的记忆*杨兴梅.缠足的野蛮化:博览会刺激下的观念转变[J].四川大学学报,2012(6):82.。洪振强指出,自晚清至民国一直连贯存在着一种追赶型、内向型、开放型的较为理性的民族主义,这股民族主义具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终极目标是实现中国的经济独立与繁荣富强*洪振强.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1841-1937)[M].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以博览会为切入点,极大地推动了近代化研究。
2. 博览会与科技文化。博览会是科技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也是科技文化快速传播的载体。万立明指出,通过展览会中的实物、口头和印刷三种传播手段,抗日根据地的科技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助于推动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万立明.试论抗日根据地展览会对科技传播的贡献[J].兰州学刊,2014(6):34.。沈娟专门研究了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展览,对各种木刻展览的规模、形态、性质,出展作品、参展作者及社会影响进行了全面地论述*沈娟.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展览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迟娜论述了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是会展与地域文化形象紧密融合的最佳典范,其对规律的研究解答了当下浙江会展与城市融合的问题*迟娜.浙江省会展与地域文化形象的融合——以1929年西湖博览会为例[D].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肖元媛将西湖博览会展示设计分为三大部分:展示空间设计、展示平面设计、展示多媒体设计,结合历届西湖博览会案例分析,探究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反思与建议*肖元媛.西湖博览会展示设计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还有研究生聚焦民国时期的美术展览*宋畅.《良友》画报(1926-1945)对民国美术展览的传播[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研究《良友》画报(1926—1945)对民国美术展览的传播。
3. 博览会与形象塑造。通过博览会,可以展示和塑造国家形象。近代中国通过博览会呈现出是什么形象?塑造出什么形象?洪振强认为,在国际博览会上,近代西方国家对晚清中国“国家”塑造以外力压迫方式产生了影响。晚清时人既在博览会言论中谈及大量“国”之词汇,又与在会场上羞辱中国的诸多行径进行坚决抗争。这些言行中所蕴含的“国家”观念是对近代西方国家的一种条件反射式移植,与中国由清政府主导而展示出来的王朝、文化和农业三位一体的传统国家形象之间有着较大落差,虽缺乏近代国家之真义,但具有建设一个富强的近代国家的价值追求*洪振强.国际博览会与晚清中国“国家”之形塑[J].历史研究,2011(6):4.。陈蕴茜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各地充分利用纪念馆的常年展与各类临时展来纪念、宣传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并通过展览陈列的视觉冲击让人们感知辛亥革命的艰辛与壮烈,形成深刻的革命记忆,以强化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陈蕴茜.地方展览与辛亥革命记忆塑造(1927~1949) [J].江海学刊,2011(4):155.。丁蕾透过分析物品的展示方式及其象征意义,探讨民国时期的公共展览如何在政府、学者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通过公共展览建构区域形象*丁蕾.从私藏到公共展览:民国时期广州的博物馆和展览会[M].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胡斌试图将视野放到从晚清直至当下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整个历程,通过对其展品选择、展馆建设、陈列方式、组织及影响力量等因素的整体性梳理,以阐述中国透过这一窗口向世界呈现自身形象的时代变奏和文化要义*胡斌.何以代表中国——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M].岭南美术出版社,2016.。笔者对延安形象进行研究,指出为了扩大延安的对外宣传,中国共产党举办了大量的展览会。通过筹备展览,显现共产党的亲民高效;通过展品展出,凸显新旧延安的巨大差异;通过展品评奖,调动延安民众的工作激情。借助于展览会,延安形象得到较大地提升*夏松涛.塑造新延安:抗战时期共产党举办的展览会与延安形象的构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3):91.。
4. 博览会与中外交往。参加国际博览会的过程是中外交往的过程,其中蕴含了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的外交。吴伟研究中国参加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本次参展为中国商品争取到荣誉和贸易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但在整个参赛的过程中,中国暴露出各种问题,这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反思,为以后参赛提供了经验教训*吴伟.中国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张方舟研究劝业博览会与近代日本国民意识,他以明治时期日本政府主办的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近代日本国民意识形成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劝业博览会”向“帝国博览会”的转变过程,透视明治日本的国民意识由于发育的不成熟,而兼有国民与臣民的双重性格,为此后日本迅速帝国主义化,民众沦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帮凶埋下了伏笔*张方舟.劝业博览会与近代日本国民意识[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张玉莲通过梳理历史档案等史料,以日本在台湾台南县与山西忻县两地举办的首届博览会,即当地所谓的“品评会”为例,探析了不同殖民政策下博览会的筹办、展示及其效应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前者是日本长期殖民台湾,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的结果,后者则是日本应对战时掠夺战略物资的重要手段*张玉莲.博览展示与殖民统治——台南、忻县首届“品评会”比较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3(5):111.。郭子杰研究民国时期中国参加国际会展的艺术品外交,他选取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1926年费城博览会与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作为案例,还原出当权者从初期对艺术品外交漠不关心,到后期极为重视并积极策划这一变化的原因、经过、影响,并与日本的艺术品外交进行对比*郭子杰.浅论民国时期的艺术品外交[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颇有新意。
5. 博览会与经济社会发展。近代博览会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商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艾险峰等研究了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武汉城市较为开化的社会风气、完善的市政建设、兴旺的文化教育、发达的经济事业和畅通的区位交通,以及张之洞等人的开明进取和对博览会事业的重视,有力促进了武汉博览会事业的兴起和开办*艾险峰.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互动发展研究(1909—2010)[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洪振强,艾险峰.劝业奖进会与晚清武汉城市社会[J].湖北大学学报,2013(6):93.。马敏、付海晏认为,以振兴商务为己任的商会参与博览会,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配角到主角的发展过程。晚清商会对近代博览会的参与,包括出洋参加国际博览会和在国内举办全国性或地方商品博览会两个方面,商会配合官方开展了大量活动,在展品征集、评比的过程中,更是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为此次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敏,付海晏.晚清商会与近代博览会[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3):120.。左日初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50余家中国老字号企业在1851—1935年间早期世博会上展览的获奖作品作了详尽的回顾,并介绍这些作品的获奖小故事*左旭初.憧憬·追求·辉煌:中国老字号与早期世博会[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0.,让读者对中国近代品牌产品有更多的了解。许海娜研究了天津展览会对天津社会经济的影响*许海娜. 1901—1928年间天津展览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推动了地区博览会史的研究。
6. 博览会个案研究。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100年前南洋劝业会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一些学者从设计、品牌、人物、休闲、体育、商贸、城市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张莹.南洋劝业会——近代中国设计转型期的见证者[J].上海工艺美术,2014(4):83;朱泽孝.双沟大曲与南洋劝业会[J].酿酒科技,2012(1):121;王长喜.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大型博览会——南洋劝业会[J].传承,2010(13):36;金建陵,张末梅.世博会在中国的前奏——百年前的南洋劝业会[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2):17;于曰良.南洋劝业会的倡办与选址[J].江苏地方志,2010(2):35;李富慧.南洋劝业会期间举办的首届全国运动会[J].江苏地方志,2010(2):40;陶世贤.南洋劝业会:南京鼓楼区商贸发展的历史之源[J].江苏地方志,2010(2):37;石子政.百年前的中国博览会——1910年南洋劝业会[J].档案春秋,2010(3):33.。西湖博览会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的博览会之一,遗留的资料非常翔实,研究成果也非常多。王佩良从新的视角阐述了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第一次隆重纪念了辛亥革命,建议2011年“西博会”举办系列纪念活动,这样既能弘扬先烈精神,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又可提升西湖博览会的品牌价值*王佩良.论西湖博览会与辛亥革命百年庆典[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11(1):93.。倪侃发表了三篇相关论文*倪侃.天时·地利·人和——1929年西湖博览会成功举办的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10(8):93;倪侃.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广告宣传[J].兰台世界,2010(5):51;倪侃.1929年西湖博览会宣传工作述论[J].历史教学,2010(5);37.,探讨了西湖博览会的宣传形式和宣传技巧,以及对今天的启示。个案研究非常翔实的是严斌林,他以1935年武汉防空展览会为题撰写了一篇硕士论文。该文以武汉防空展览会为具体考察对象,在充分掌握相关原始资料汇编与报纸杂志评论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防空展览会举办的时代背景,重构了武汉防空展览会办展的整个过程,分析了防空展览会的深刻影响*严斌林.1935年武汉防空展览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作者认为防空展览会所具有的特殊时代使命和鲜明的时代印记,是非常深度的见解。
7.博览会人物研究。博览会的发展离不开著名人物的推动。八年来,学界主要研究了吴锦堂、黄开甲、熊希龄、黄炎培、涩泽荣一和张謇等与博览会的关系。纪立新研究近代海外宁波帮杰出代表吴锦堂,他于1910年回国参加南洋劝业会,有四个目的:一是携自己在日本生产的安全火柴参展,二是衔浙江巡抚之命劝说侨商赴浙考察、投资,三是动员侨商赴汉冶萍公司考察、入股,四是为商舰协会募集资金。吴锦堂的南洋劝业会之行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纪立新.吴锦堂与南洋劝业会[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25.。清朝末年,留美幼童黄开甲曾经参观过1876年的美国费城百年博览会,自此与世博会结下不解之缘*杨伟.晚清首批留美幼童黄开甲与世博会的情缘[J].兰台世界,2014(28):83.。杨伟研究熊希龄于1909年至1910年间在苏宁、东北担任晚清政府幕僚期间,积极从事博览会事业,是清末推动博览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人物。其对博览会事业的热心不仅是受西方和日本实业经验的启发,还出于振兴中国实业、挽回国家利权等多方面的考虑,体现了他关心国运的难能可贵的品格*高翔宇,张梓晗.熊希龄与清末博览会事业述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黄方毅研究父亲黄炎培1915年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会见了当时美国的政要和科学家等,并为中国留学生争取到了正当的权益*黄方毅.黄炎培百年前赴世博[J].读书,2010(7);黄方毅.1915:黄炎培赴美参加世博会[J].党建,2010(7).。值得一提的是,张卉的硕士论文非常有深度。她认为张謇与涩泽荣一的博览经历和博览活动有所相似,深究其又各有差异。从中日博览会发生发展的背景到二人游历的具体活动,以及张謇和涩泽荣一对博览会的认知,包括归国后二人的博览会实践都有所不同*张卉.涩泽荣一和张謇博览活动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学界以往的博览会人物研究侧重经济和文化效应,该文所关心的是空间展览对于参与个体的客观影响,以及主体参与对于展览本身的主观活动,颇有新意。
以上介绍的相关主题研究,不过是笔者对八年来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的一个大致描述,难免挂一漏万,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博览会的认识和了解,而且也为今后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无止境,研究也要拓展新的空间。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有个案研究、区域研究、行业研究、比较研究和交叉研究,但仍值得深入研究。立足当前,展望未来,笔者认为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拓展。
1. 要充分利用已刊史料。已刊史料是近代报纸、杂志、档案、日记、调查报告和其他各种记载的汇编,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当前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中的最主要问题是在史料上用的功力不够,不少史料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据中国知网统计,引用《陈琪文集》作为参考文献的论文两篇,引用《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共7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Z].2003.作为参考文献的论文28篇,竟然没有一篇论文引用《民国展览史料汇编》作为参考文献。即便是2007年出版的《清宫万国博览会档案》(共6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宫万国博览会档案[Z].广陵书社,2007.,将其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的仅六篇。历史研究以史料为基础,如果不充分解读和利用新的史料,很难得出新的结论。目前,一些论文简单地从理论出发,引用一些很普通的史料对进行研究,没有太多的探究价值。已刊史料编辑成册,实属不易,给学者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若不能很好地利用和研究,既是资源的浪费,也是学术的损失。
2. 要拓展研究领域。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洋劝业会和西湖博览会,其他领域研究较为薄弱。民国时期,在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沦陷区,举办过多次博览会,如长春(1942年夏)、哈尔滨(1943年8月1日)、南京(1942年12月8日)、天津(1942年12月)等地都先后举办过各种类型的“大东亚博览会”,迄今较少有人研究。1943年,伪满洲国举办了“建国十周年大东亚建设博览会”,学界基本没有研究。沦陷区博览会的规模与影响,对于研究沦陷区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中日外交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共解放区展览会的研究虽然多了起来,但主要集中在陕甘宁边区,而晋察冀边区、晋绥边区、晋冀鲁豫边区、东北解放区、华中解放区等区域研究较少,亟须加强研究。
3. 要开阔研究视野。历史研究大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方法原则与理论框架之上的,否则研究就会变成枯燥无味没有多少价值的史料堆砌。美籍华裔学者邹谠曾指出:“当历史学者或理论学者在历史事件和理论分析之间找到了一种恰当的结合的时候,那么理论、参照框架、模型等工具,就能帮助我们提示某个史实或一系列事件的普遍意义。”*邹谠.中国革命的再阐释[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117.可见,历史的理论分析和方法运用非常重要。台湾吕绍理回顾了近二十年来博览会的研究,并归纳出五类研究取径:史实重建、行动者观察视角、博览会为丰富的象征文化场域、近代规训权力施展的结果与现代化的庞大表征*吕绍理.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M].台北:麦田出版,2005:30.。目前,学界从史实重建和现代化的视角研究较多,但从行动者观察视角、博览会的象征文化场域、近代规训权力施展等视角研究较少。从这些视角出发,可以在博览会与人种展示、博览会与妇女、博览会与大众文化、博览会与革命、博览会与展示政治、博览会与人类共识等方面进行专题讨论,把近观与远视相结合,进而拓宽研究视野的广度与深度。
(4) 要加强国际交流。博览会史研究在国际史学界受到重视,2015年国际历史学大会第15个特别议题是“世界博览会的历史研究:对比较文化史的贡献”。各国专家提交了相关论文: Claude Hauser(弗里堡大学)的《1967蒙特利尔博览会:一个法语新兴的足迹》, Klaus Dittrich (卢森堡大学)的《世界博览会和专业知识的全球流通,1851—1910》,Guido Abbattista(里雅斯特大学)的《欧洲博览会陈列体现的人类多样性,19—20世纪》,Sven Schuster(罗萨里奥大学)的《大西洋的热带化:巴西王国和展览的时代,1862—1889》, 于文杰(南京大学)的《伦敦国家工业展览的研究及其起源与意义》,吴志强(同济大学)的《上海世博会及城市未来》,Myriam Boussahba-Bravard(巴黎狄德罗大学)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女性的促进:表现,政治和国家身份——国际和国家的建构和标记是怎样在1893年的芝加哥表现的》,Tracey Jean Boisseau(普渡大学)的《“为了各地女性的利益”: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国际主义者女权主义者的意识形态,1893—1894》,乔兆红(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世界博览会和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Yohan Ariffin(洛桑大学)的《行走在教育与娱乐之间:世界博览会的进化,1851—2010》,Anna Rita Gori (锡耶纳大学)的《从过去到未来:1940年世博会中西班牙新政权的政治仪式、谎言和符号》*近代中国网站[EB/OL].[2017-11-10].http:∥jds.cass.cn/Item/27769.aspx.。从论文题目可以看出,选题颇具本国特色和历史底蕴,引领着博览会史走向历史研究的前沿。目前,我国举办的博览会史学术研讨会较少,仅2010年上海举办了“博览会与东亚的参与”学术研讨会,今后这方面需要加强。
总之,近些年来博览会史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尤其是文献整理方面,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缺憾,主要是综合研究较少,多集中在个案研究和区域研究。学者潘杰1991年出版了《中国展览史》,时间虽过去26年了,但至今还没有一部博览会通史,的确是史学界的遗憾。相比较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国的博览会史研究任重道远。相信未来几年,在学者的努力下,中国博览会史研究能在学术专业化、本土化、国际化上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