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增汇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8-01-16 00:27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碳源通量竹林

2018年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教授领衔团队完成的科研项目 “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增汇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森林碳汇是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议题,也是中国政府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内最早最系统地从事竹林碳汇研究的专家之一,周国模教授从2002年就开始关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他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竹林具有固碳量大、生长周期短等诸多优势,竹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是适合进入减排市场的森林碳汇类型。然而竹林特殊的爆发式、可再生生长与隔年采伐特性、碎片化的空间分布、持续的面积异动等使竹林碳源汇动态不清、时空格局不明,碳汇精准监测与增汇减排技术长期缺乏,严重制约了竹林固碳功能的科学评价和提升;同时,竹林碳汇项目在国内外都缺失方法学标准,致使碳汇难以进入碳减排市场,成为竹林碳汇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周国模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围绕增碳、减排、稳碳、协同四大关键技术难题,经过15年联合攻关,探明了竹林碳源汇特征、碳储量与空间分配格局,从多个角度证实竹林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澄清了竹林是碳源还是碳汇的国际争议。研发了通量观测、无线传感联动校验的竹林碳通量监测技术,精确揭示了典型竹林碳源汇动态,发现了毛竹林的碳通量水平显著高于亚热带其他典型森林。基于碳空间格局与碳转移分析方法,探明了中国竹林生态系统现存碳储量,同时阐明了每年还有大量的竹林碳转移到竹材产品碳库中长期保存。开发出5项竹林碳汇项目方法学,推动国际竹林碳汇产业发展。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77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件,软件著作权16项,出版了《竹林生态系统中碳的固定与转化》《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计测与增汇技术》《竹林碳汇项目开发与实践》《竹材产品碳储量与碳足迹研究》《竹林生态系统能量和水分平衡与碳通量特征》等学术专著。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与合作单位共同提交竹子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报告6份。相关技术已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竹子重点分布区大面积推广,年均产生减排量150万t二氧化碳当量,可以进一步开发成CCER竹林碳汇项目,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减排空间,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猜你喜欢
碳源通量竹林
渤海湾连片开发对湾内水沙通量的影响研究
缓释碳源促进生物反硝化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冬小麦田N2O通量研究
竹豆间种对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
重庆山地通量观测及其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分析
垃圾渗滤液处理调试期间NF膜通量下降原因及优化
不同碳源对铜溜槽用铝碳质涂抹料性能的影响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寻访竹林隐士
新型复合碳源去除工业综合园区废水中硝酸盐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