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西京大同窑

2018-01-16 18:31赵炳恩
大众考古 2017年9期
关键词:西京官窑鸡腿

文 图/赵炳恩

山西大同窑是辽金王朝西京窑址,没有经过正式考古发掘,其性质一直众说纷纭。在近年采集的一批大同窑标本中,作者发现一件刻“留衙公用缾”铭的鸡腿瓶,应是辽西京留守司衙的公用酒瓶,证明大同窑应为辽西京的官窑。

辽金时期西京大同窑(又称青磁窑)创烧于辽代晚期,盛于金代,是晋北名窑,剔划花是其代表性的制瓷技术。窑址位于今大同市西郊青磁窑村,它没有显赫的声名,没有进行过考古试掘,只是静静地沉睡在云冈旅游专线北侧的山坡上。不少陶瓷学者曾进行过窑址调查,发表过一些不尽相同的观点,但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大同窑也就摆脱不了明珠蒙尘的处境。其实它创造过辉煌,其烧造成就足以填补辽金时期陶瓷史上的某些空白。

窑址发现新标本

2008年,当地村民在窑址范围内挖坑植树时发现了一批残瓷片。这些标本几乎涵盖了各种品类,反映了大同窑的基本烧造面貌。

大同窑的器物以黑釉为主,其中剔划花者代表了大同窑的最高工艺水平。凹凸弦纹鸡腿瓶为大件中的大宗产品,大腹小口瓶产量也较多,瓷塑娱乐品属于小件,但单体总量在各品种中可占首位,这种现象为山西诸窑所仅见。

在金代徐龟墓壁画《宴饮图》中可见两个鸡腿瓶

“留衙公用缾”铭鸡腿瓶

辽五京制度 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朝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的总称。约相当于今天省级行政机构的省会,因辽帝四时巡行,有四时捺钵制度,故国都并不固定。

各式瓶

鸡腿瓶肩部留有涩圈,隐圈足内施釉。大同金代徐龟墓壁画《宴饮图》中有插置于带孔的木几中的带盖鸡腿瓶画面。剔花者较少,有较多刻“留衙”、“衙”字的残片。有的底心有油滴斑。配盖只发现2块。“□统元年”铭鸡腿瓶为仅见的纪年标本,“□”应为乾,“乾统元年(1101)”为辽末帝耶律延禧的年号,25年后辽亡。

黑釉剔划花瓷器残片

黑釉刻花罐

大腹小口瓶大同市夏家沟遗址出土的两件大腹小口瓶是国内博物馆仅存的两件大同窑烧制的完整器。所见大同窑大腹小口瓶标本几乎都带有剔划花装饰,可见属于特殊产品。此类瓶形体硕大,造型与纹饰雄浑气派,黑釉厚润,黑白得当,纹样风格变化多,在大同窑器物中占比例高。

膏油瓶叶喆民先生在山西怀仁窑址发现过这种瓶,称其为“黑釉瓶类多套口”,“状似瓶塞而中空,嵌入瓶口,此种作法在山西其他窑址也有所见,而与河北、河南地方窑所见制品有所区别”。但没能讲清该瓶的准确名称,其实它叫膏油瓶,过去给大轱辘车膏油所用。胎厚,体较矮,饰瓦沟弦纹便于捆绑提携,麻籽油和棉籽油浓稠,“状似瓶塞而中空”的口部阻止了油液因摇晃而向外溢出。膏油时只能摇晃才能从“中空”的口倒出油,且能控制油量。“中空”的长管一般悬在口内长6厘米。科学巧妙的结构反映了窑工的智慧,膏油瓶为雁北地区特色,雁北各窑都有烧制。

各式罐

骨灰罐残片较多,多施黑釉,茶叶末釉少,口沿刮釉、不刮釉都有,造型饱满,腹部圆鼓,但不带系,为盛殓骨灰的葬具。契丹有火化习俗,“死者不得作冢墓,以马驾车送入大山,置树上,亦无服纪”,三年后“收其骨而焚之”。早期用塔式罐、圆形陶瓮、小木匣棺、石棺,辽中晚期以后始用瓷罐。辽西京一带火化之风盛行,宋仁宗年间韩琦镇并州时提倡改火葬为土葬,可见火葬范围之广泛。雁北各窑都大量烧制骨灰罐。

铭文罐胎薄釉细,残留刻字“静候安吉”“届别”“不宣”“小姐子”铭,刻铭字体有功力,决非一般窑工所能为之。文字内容与骨灰罐所用佛教咒语有别,应为吉祥陈设用瓷。

器座?供器?

对于此种器物的定名,多年来学界都争议不休,造型和装饰特征如下:低矮扁圆,一般高6厘米,口径13~23厘米,胎厚体重,内外施釉,大多口沿刮釉,有六角和八角者,弧腹或斜直腹成梯形,外贴花,刻竖棱或饰弦纹。雁北地区窑场都有烧制,晋南也有发现。大同古城工地遗址甚多,有的内壁失光并残留磨损后的半截气泡。李知宴调查山西浑源窑后称之为“圆型厚而浅”的器座;冯小琦称大同窑出土的为多角供器,称榆次窑、介休窑和盂县窑的为供器和器座;水既生称为支锅瓦;郭学雷称为研磨器;河津窑出土的被称为轴顶碗;内蒙古集宁路聚落遗址出土有同类物,有学者称为乳钵;有人叫垫具,也有图录上说是砚、洗等。

我认为将其称为佛前供案上盛放果品、食品等供品的供器或供具较为妥贴,理由如下:

首先,大型寺庙一带出土的残器最多,我集藏的窑址标本、工地出土的标本和曾过目的残片过百,都具有前文所述特征,超重、超厚、超大,极尽装饰,应为时人心目中的上等器物。大同辽金元时期称西京凡240年,为北方佛教重镇,忽必烈时仅一次佛教活动就从全国来了4万信徒。寺庙需要大量供器、供具,为防损坏丢失,所以都无一例外的厚重。其次,辽金元时期战争频繁,寺庙被毁后居民将其据为已有,器物用途多样,也就出现了内壁磨损的情况。再次,香炉、烛台、净水杯、螺伞等都称为供器,盛放供品的器皿如供盘、供碗,称供具更为准确。

供器

瓷枕

瓷枕

瓷枕印有头戴瓜皮帽、着树叶衣、背负弓箭、手架海冬青的猎人,印纹图案应是“放弋为乐”活动的生动写照,代表了契丹人娱乐文化的特色。史称辽帝春季捺钵时率群臣捕鹅射雁,“皇帝每至,侍御皆服墨绿色衣,各备连锤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于泺周围相去各五七步排立。皇帝冠巾,衣时服,系玉束带,于上风望之。有鹅处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鹅惊腾起,左右围骑举帜麾之。五坊进海东青鹘,拜受皇帝放之。鹘擒鹅附地,势力不加,排立近者,举锥刺鹅,取脑以饲鹘。救鹘人例赏银绢。皇帝得头鹅,荐庙,群臣各献酒果,举乐,更相酬酢,致贺语皆插毛于首为乐。”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善于驯养海东青,辽人持银牌向女真人强索海东青,并欺凌妇女,引起民族仇恨。辽兴宗游幸大同时也进行狩猎,辽末帝耶律延禧更热衷于西京狩猎,大同当时是否有海东青生息不详,但大同窑烧制海东青题材枕不足为怪。另见有内黑釉外白釉枕。

瓷塑娱乐品

故宫博物院李辉炳先生认为:“迷人的玩具凝结了窑工的智慧,是古代陶瓷的重要内容。”东汉始有泥车瓦狗诸戏弄小儿之类的玩具,瓷塑在唐代大有发展,宋代精致而气势全无。辽金西京地区的玩具新颖别致、古朴简约、昂扬奔放、气韵生动,折射出了浓烈的边塞文化风貌。

鞍马、骑马人物、驴十六国时期五胡进入中原,带来了骑马之风,马鞍、马镫开始流行。西方科技史家把中国马镫当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马镫和马鞍使畜力用于短兵相接之中,与士兵结为一体,士马之力得到平衡,冲击力和灵活性更协调,战斗力倍增。史上称北方马背民族从小就“络马上,随母出入”,三岁“索维之鞍,捭手有所执,从众驰骋”。十六岁为成年人,便鞍马征战。中原贵族男子二十岁接受冠礼,“弱冠弄柔翰”。拓跋鲜卑的鞍马扫平了半个中国,而南朝士大夫则是“出则车舆,入则服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可见南北文化差异之大。

骑马人物瓷塑件

骑马人物瓷塑件

狗塑件

人物衣饰服饰、帽饰、发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进入大同地区的契丹和女真族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标志也发生了改变,但仍具民族特色。这些标本中的此类遗物大多头部缺失,有左衽戴项链者,有圆领系腰带者,有的怀抱线条罐,有的怀抱长颈瓶,头型圆大、肉多是契丹人的相貌特征,反映了契丹贵族对陈设艺术瓷的喜好。梳女真发髻者手持曲沿盘,盘中有4颗果品状物,文化含义不明。

胡人瓷塑青白釉戴四棱尖帽的梳辫,人物络腮长须,深目高鼻,脑后留长辫。褐色釉骑驼人物,驼身缺失,人物头戴三棱尖帽,深目高鼻,络腮胡子梳长辫。辽代青白釉骑驼人物,驼头缺失,胡人踏靴,脚尖翘起,坐于囊上,软囊内应装盛纺织品。北魏时大同是北方草原丝路的起点。辽代丝绸纺织业已被考古发现证实是很发达的,有自己的纺织机构。辽与回鹘有贸易关系,金代时更为繁荣。大同窑这三例瓷塑应该就是当年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来往的见证。

黑衣梳辫骑狮女真族人物南朝蔑称梳有条条小辫的拓跋鲜卑为“索头虏”,辽人是额鬓短发、头顶剃发的髡发,女真族是辫发,汉族人是不长不短的发型。1129年金朝颁布法令,汉人必须剃发留辫,否则处死。史称:“今河东河西,不顺随蕃贼,虽强为薤头辫发,而自保山泽者,不知其几千万处。”西京时人称西朝廷,此地削发易服更惨烈,“下令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这件残瓷反映了那段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历史。

牛头埙鼓类膜鸣乐器有10多种,弦鸣乐器有6种,气鸣乐器也有多种。牛头埙是形象的叫法,是埙中的一种。它有两音孔和一个较大的进气孔,音域宽广,雄浑动听。中国传统乐器品种多为一个字,两个字的多与中西文化交流有关,如云冈石窟之音乐窟中的琵琶、箜篌、筚篥、唢呐、排萧、腰鼓、碰铃、吹指、五弦、法螺等。

这些器物进一步展现了大同窑的烧造种类、造型特征和装饰风格,但这还不是它全部的烧造面貌。当年村民在窑址植树挖坑深度不过一米,其下才是辽代文化层,而且还来不及拣拾,就填埋种树了。

胡人瓷塑

胡人骑驼瓷塑(残)

黑衣梳辫骑狮女真族人物瓷塑(残)

装烧与窑具

标本中有荡箍、弦纹小匣钵、大小窑柱、线轴状楔具、梯形齿状垫具、三高脚垫具、三叉状带脚支垫具、锥状支垫具、垫圈、球状支垫具、泥条、测温棒。不见山西南部所用的测温环及外省所用的火照。

其装烧方法可以鸡腿瓶为例,小匣钵倒扣在鸡腿瓶的口部,口沿与鸡腿瓶肩部涩圈相吻合,不会粘连,肩部涩圈有一定坡度,增强了胎坯的抗压能力,体现了对力学知识的运用。小匣钵底部再置另外一只鸡腿瓶,线轴状楔具卡住瓶的四面腹部,防止气流冲击发生倒窑。但往往会留下几处窄细的粘痕、涩圈。

郦道元时就发现了大同矿区的“火山”上有“石炭”,“火之热同樵炭也”。大同多产煤炭,从当年村民在窑址植树挖坑所出大量煤渣看,辽金时应用煤烧窑,地下深层是否有柴烧灰烬不明。

模具中有一件特殊的“烂柯一梦”印纹枕模。典故说的是晋朝一樵夫名王质,进烂柯山砍柴途中遇两位仙人弈棋,专心观战而忘了砍柴和回家。仙人提醒他赶快回家,王质方才醒过神来。回村一看,原本认识的人都不见了,别人也不认识他。原来,观战看棋这一看就是百年,连砍柴的斧头柄都烂了。印模折射出了辽地围棋之盛,大同古城遗址出土的黑白棋子甚多。《方舆胜览》记载了辽人向宋朝求战,即“会虏索战于国朝”,但“虏望风知畏”而败。西王母骑凤凰印模,凤眼传神,西王母衣带飘逸,印模深峻清晰。文化内涵深邃的模具最能反映窑场工艺技术水平的高低。

“留衙公用缾”铭引出官窑

视线重新回到2008年采集的一批大同窑残瓷片上。这些标本中有几件刻有“留衙”“衙”铭文的鸡腿瓶残片,我对其文字内涵一直不得其解。2011年我发现民间一件刻“留衙公用缾”铭的鸡腿瓶,刻字风格与标本完全相同,这印证了其产地是大同窑。

刻铭表明的是西京“留守司”专用的公用酒瓶。辽仿照中原建制,在五京中均设置了留守司。辽西京于1044年置“留守司兼大同府尹”,成为“非亲王不得主之”的西京最高的行政机构,留守是最高的地方长官,正三品。口语上官署都称衙、衙门,所以“留衙公用缾”应该是辽西京大同窑烧制的,向留守司衙特烧特供的高档公用酒瓶。留守司一级的官员除由亲王担任的留守一员外,还设副留守、留守判官、留守推官、知西京留守事各一名。留守司下属的机构更多,如西南路招讨司、山北路都布署司等,这些下属衙门的人员能否使用、配置这类酒瓶就不得而知了。

牛头埙

窑具

金西京设置于1122年,金初置兵马都布署司、西枢密院等机构,1150年天德年间改置西京路总管府,后又更置“留守司带大同府尹兼兵马都总管”,从时间上判断“留衙公用缾”铭鸡腿瓶也不会晚到这个时期。当然鸡腿瓶是现代人对古器物的形象叫法,古代就叫瓶或酒瓶。鸡腿瓶的刻铭本身就证明其为辽西京官窑制品,也使大同窑属于官窑有了实物证据。大同窑为辽金西京官窑的说法被越来越多的实物资料和官窑现象所证实。

“烂柯一梦”印纹枕模残片

西京官窑再探讨

民窑有难以掩饰的匠气,官窑有官窑的风范。那么,辽金西京大同窑的官窑风范及与民窑明显不同的特殊现象,产品的官窑气质、品质或文化内涵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留衙公用缾”“静候安吉”“□统元年”刻铭,要么端庄秀丽,要么遒劲有力,均具极高的书法水平,民窑难以做到。从工序上讲,刻字人应在施釉之前到达窑场,否则胎干透了没法刻写,民窑是请不动也请不起西京文化人参与刻铭这一工序的。陶瓷硬笔书法艺术的水平之高,印证了大同窑为辽金西京的官窑。

“烂柯一梦”典故印模文化内涵深邃,民窑既无这种较深的文化素养,也没有这般制作印模的技艺。辽“放弋游乐图”中的海冬青,驯养、养难度大,“九死一生”,是皇家的享乐专利和地位的象征。误报天鹅来临降落信息者,将受“铁铬”之刑。辽西京大同的海东青从地理环境上讲已属于其生存的最南端,珍贵至极。民窑以此为题材制瓷,难以想象。

创烧于1044年的大同窑规模很小,能创造辉煌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其官窑地位。金代瓷器透出其官窑身份的隐性证据如下:继续以辽的三大主要产品为主;黑釉剔划花“艺术水平之高,可居全省同类产品首位”(水既生)主要表现在金代;黑衣梳辫骑狮人物具有女真人物特征,更属垄断品,剃发留辫是令汉人痛断肝肠的民族欺压史,汉人工匠不可能烧制此物,只有金西京监陶官授意、监管,才有这种可能。

1955年,大同东北天镇县夏家沟遗址出土了三件金代黑釉剔花瓶,其中剔花金钱绣球纹大腹小口瓶(俗称嘟噜)被定为一级文物,藏于故宫博物院,1981年荣登了中国邮票的艺术殿堂,可见其艺术魅力之大。艺术水平才是认定官窑与民窑的最重要标准。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只是认为这件一级文物为浑源窑烧制的可能性最大,正如郭学雷所言:“这是囿于当时材料有限的误判。”

辽上京窑、中京赤峰窑、东京冮屯窑和南京龙泉务窑均为官窑,认定大同窑为西京官窑,合情合理,也更符合辽的官窑制度。西京官窑的设置,既能满足大同府之所需,又能增加税赋,五京中唯独西京不设官窑就不正常了。金代西京官窑还是与西夏商品交换中的一个筹码,哪有弃之不用之理。

至此,可以说重新认识大同窑的一扇大门已经推开,其烧造历史、产品面貌、艺术特征、地方特色大体已经明晰,其黑釉剔划花艺术水平之高“可居全省同类产品之首”的主要原因已经找到,探讨流行于雁北地区的黑釉剔划花的制瓷技艺又多了一个新视角,大同窑特殊的三大主要产品现象的根源也有了答案。厚重的边塞文化孕育出的大同窑从显赫、辉煌走向沉寂后,不经意间被民工植树的铁铲惊醒,初步露出了她的娇容,相信若进行考古发掘,还会有更多惊喜展现在我们面前。

猜你喜欢
西京官窑鸡腿
朱正文书画作品选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地质视角看冮官窑陶瓷
凿壁偷光
西京古道:尘封千年的岭南记忆
此“官窑”非彼官窑
乱世奇商(下)
吃啥补啥
编辑部的故事
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