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018-01-15 10:18董倩文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5期

董倩文

摘 要:目的:对儿科日常护理工作中,非语言性的沟通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某医院自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儿科所接诊的100例患儿。应用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患儿。其中对照组在进行日常护理时,采用的是语言沟通法,而实验组在进行日常护理时,则采用的是非语言性的沟通方法。本次实验已提前与患儿家属沟通,并征得同意签署了同意书。患儿出院后由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相关调查问卷的填写。结果:与应用语言沟通方法进行日常护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非语言性沟通方法进行日常护理的实验组,其患儿的家属对服务态度、质量和护理技术等的满意度相对较高(P<0.05)。结论:在儿科的日常护理工作中,适当的应用非语言性的沟通方法,有利于提高患儿和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从而保障医患关系的和谐,并有利于提高护理的质量,帮助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亲切自然;身体姿态;病房环境

非语言性的沟通方法即是指在进行日常护理时,在于患儿进行沟通时,通常不适用词语等言语,而采用眼神、手势、表情和其他肢体语言将自身的思想传达给患儿。通过对各大医院进行实地考察和发放调查问卷,发现将非语言性的沟通方式应用到儿科日常的护理中,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本次实验随机抽取某医院中儿科的100例患儿为实验目标,并告知患儿家属本次实验,征得对方同意并签署相关同意书后开展本次实验,从而对非语言性的沟通方式在日常护理中的应用的效果等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某医院自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间所接诊的需要进行住院治疗的100例患儿,并将该部分患儿采用随机方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患者。在该100例患儿中,共有52例男患儿,48例女患儿,其中年龄最小的为1岁,年龄最大的为12岁,平均年龄为6.5岁。住院天数在5周至12周,平均为7.8周。其中对照组共有27例男患儿和23例女患儿,平均年龄在6.4岁,住院天数平均为7.8周。实验组的50例患儿中共有25例男患儿和25例女患儿,平均年龄在6.7岁,住院天数则平均为7.9周。两组患儿无论是在性别年龄,还是在住院天数上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中50例患儿在进行日常护理时,通过语言性的沟通方式进行。而实验组中50例患儿在进行日常护理时,通过非语言性的沟通方式进行。

1.2.1 表情

在日常行为中,通过表情可以反映出医护人员的行为举止和仪表、内心想法等,并且也是在于患儿接触中,内心情绪最为直观的表达方法之一,因此对患儿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对儿科的患儿进行日常護理时,医护人员应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从而保障相关规范和措施可以落实。并且有利于提高护理的质量,面对患儿,医护人员应保持面带真诚微笑、且表情要自然。有利于提高患儿的愉悦感和安全感,进而拉近其与医护人员的关系,有利于帮助患儿恢复。当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发自内心且热情真诚的来到病床前,有利于给与患儿精神上的安慰,从而提高患儿的舒适度,有利于治疗。反之则会使患儿产生厌恶甚至是恐惧的心理,进而拒绝治疗或无法发挥治疗的作用,严重时还会导致患儿的心理疾病,极易导致医患关系失衡、恶劣。

1.2.2 身体姿态

身体姿势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自我感觉,情绪状态及身体健康状况等。适当运用身体姿势非常有利于临床患儿的护理工作。在临床收集患儿病史资料时,常与患儿家属进行互通信息性的交谈,交谈过程中,灵活运用手势或点头等动作,能维持和调节交流的进行。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护士要特别注意自己行为举止,保持从容镇定,动作迅速敏捷,举止有条不紊,这时候,如果护士行为慌乱,必然会导致患儿或患儿家属的紧张和恐慌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1.2.3 眼神与目光

护士可以通过目光表示倾听患儿的叙述和对患儿的痛苦表示同情,使患儿产生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亲切友善的目光可以给患儿带来良好的心境,甚至有时护士还可以通过目光来稳定患儿的情绪。例如,在患儿进行注射治疗时,护士肯定和鼓励的眼神能够使患儿的心情放松,较好的配合治疗的完成。

1.2.4 抚触

抚触是一种能增加舒适感的实用护理技术,全身或局部的抚触不仅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能促进孩子与家人的亲情交流。当新生儿的皮肤感受到温柔的抚摸,可增加患儿安全感,改善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力,尤其是腹部抚触,可刺激消化功能,促进吸收和排泄。

1.2.5 病房环境

儿科病房的环境对于患儿的康复显得尤为重要,环境包括温度、湿度、装饰、通风、光线等。不良的环境会使患儿烦躁、淡漠甚至影响身体的恢复。因此,要为患儿创造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新鲜流通的病室,并保持安静,光线柔和、清洁、干燥,同时在病房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或者壁画,让患儿消除对病房的恐惧感,稳定患儿的情绪。患儿自身免疫力较差,因此,对病房的环境要求比成人患者的要求更高。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两组患儿出院后,由其父母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结果可见,对照组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为76.0%,观察组为90.0%;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分别为80.0%和92.0%。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技术和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3 结束语

通过对本次实验的100例患儿出院后,家属所填写的调查问卷的回收整理和分析。发现在儿科中进行日常护理时,应用非语言性的沟通方式具有相对较好的效果。护理人员在与患儿进行日常沟通时,可适当使用抚触、眼神、表情和身体动作等,并且应对病房的环境提高重视,从而提高患儿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在对患儿进行日常护理时,应将语言性沟通方法和非语言性沟通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二者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对此医院方面应对既有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从而提高其服务意识,帮助医护人员对非语言性沟通方法的技巧、应用等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并且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如个人品质、道德修养、知识储备等。从而在对患儿进行日常护理时,提高护理的质量,提高患儿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丹.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3):186-187.

[2]邹惠祥.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4):694-695.

[3]许宁峰.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5).

[4]佟智莹.对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思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1174-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