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丽 韩冬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报告中提出了“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没有根的。
关键词:文化自信 根基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就是要深信我们自己的文化是好的,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是民族繁荣振兴不可或缺的理性态度和精神条件,也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文化自信是在国家、民族、政党和个人进行深入反思自身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的肯定、认同以及面对外来文化时所持有的理性态度。习近平在新时代,提出文化自信,既顺应时代要求,也符合中国的发展。新时代文化自信源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的深刻认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有了文化自信,中国百姓的精神生活也就有了着落和寄托,大家才能找到民族的自信心,干任何事情才更有底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能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基于悠久历史的充沛底气。
一、中华文明与文化的自信,立足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并不是诞生最早的文明——我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五千多年,而其他文明有的产生于距今六七千年前。但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不过,强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其一直平稳发展,线性上升。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有高峰也有低谷,甚至一次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在于不断迎接挑战,战胜危机,通过螺旋式上升,一次次走向新的辉煌,从而在悠久的历史中整体延续着中华文明的元气与生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是在实质平等的基础上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使中华文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恢复了一个古老文明应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中华文明与文化的自信,孕育于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是一个充满了活力、不断汲取内外多维文化、海纳百川的开放系统。中华文明立足于“成己成物”的“仁道”,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文明性格上从不愿意强加于人,从不推崇武力征服。在面对他者、面对异质性的要素的强力冲击时,中华文明总是试图去尊重之、理解之、吸收之并融化之。中华文明的“大一统”传统强调“至大无外”——“无外”不是封闭排外,而是在历史实践中不断与外部交流交融,消融现实的差别和对立,最终化外为内,四海一家。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外来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激活和改变了中华传统文化。由此,中华文明不仅成功应对了西方文化的强势挑战,而且实现在现代的重生,也实现更高层次的文明包容性。今天,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上,新时代的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三、中华文明与文化的自信,最终扎根在中华文明以共同体为本位、强调责任伦理的主体性之中
在十九大报告中,“共同体”是一个高频词汇,不仅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多次提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报告还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些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一直以来以共同体为本位的主体性。
从文明比较的视野来看,西方文明以个体为本位,而中华文明则以共同体为本位。以个体为本位的西方文明强调权利伦理,这种伦理崇尚二元对立的矛盾论,强调分化、竞争,推崇以实力压人的霸道。这种伦理往往片面强调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而不顾及现实社会条件,更不顾及个人权利所激发出的个人过分欲望对于整个地球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巨大压力。更有甚者,权利伦理一味地片面强调自由与人权,往往为了所谓的自由与人权,侵犯更多人的真正的自由与人权,最终所形成的,不过是西方世界唯我独尊的霸权和自私自利的贪婪。这种过度的、片面的权利伦理,最终给整个人类带来经济断层、社会撕裂、宗教冲突、种族矛盾、民粹抬头、恐怖主义、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诸多矛盾和冲突。
要想应对这些矛盾和冲突,要想解决人类文明面临的挑战,要想解决在文明格局的调整中有所作为,必须全面复兴中华文明,高扬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中华文明以共同体为本位、强调责任伦理,崇尚家国情怀。中华文明的共同体意识和责任伦理,一方面立足于家庭、家族之“情”,强调亲情友爱;另一方面又通过“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仁道”,而超越家庭、家族之“私”,由“齐家”而“治国”而“平天下”,一步步推广基于家的亲情友爱,一步步经营和建构更大范围的共同体,一步步承担更大的责任,一步步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与共生。中华文明的责任伦理崇尚天人合一的和合论,更加注重整合、合作,推崇以道理服人的王道。这种伦理并不排斥自由与人权,只是要求两者必须符合和谐与正义的原则;这种伦理在保障个人合法权利的同时,更强调个人对于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今天,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整个人类命运的主动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自信而豪迈地宣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是的,当我们以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作为底气,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我们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创造更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闫月.谈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