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要素投入的安徽省耕地利用转型研究

2018-01-15 10:23吴九兴吴子婧
天津农业科学 2018年12期

吴九兴 吴子婧

摘 要:耕地利用因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即耕地利用轉型。从要素投入的视角来研究耕地利用转型,从投入要素的组成结构考察投入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揭示安徽省耕地利用转型的时序演变特征,理清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对耕地利用显性形态转型与隐性形态转型的研究,完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要素测度指标体系,改变耕地利用方式、强化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耕地利用转型;要素投入;转型机理

中图分类号:S341.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8.12.017

Abstract: The cultivated land use has different stage charactoristics due to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which was named transi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transition of cultivated land the perspective of factors inpu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ivated 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use transition. In addition, this paper revealed the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transition in Anhui province, clarifie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put of cultivated land utilization.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transi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 explicit farm and the research of the recessive form transition, improved the land use transition research measure index system, changed the way of land use, strengthened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improved measures that combines land use and protection.

Key words: land use transition; transi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 factors inputs; mechanism of transi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乡关系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耕地在城乡发展互动中存在数量增减和空间格局调整,耕地利用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扩张形成对耕地的外在压力,而耕地自身的利用效率和利用率则形成对耕地的内在驱力。一方面,要按照国家要求保护好耕地资源,另一方面还要尽力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恰合土地利用转型与发展。土地利用转型是指相对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的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土地利用形态是指在特定时期内某一区域由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结构[1-3]。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被进一步拓展为一段时期内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相对应的区域土地利用在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4]。对农用地而言,耕地利用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人们对耕地进行利用的农业经济活动[5],而且耕地利用会随着区域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耕地利用转型成为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6]。耕地利用转型可以理解为耕地利用形式的变化,包括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两种形式[7],即包括耕地使用面积占该区域总体面积的比重份额和该区域土地使用空间分布格局的显性形态,以及包括耕地质量、投入产出、耕地经营形式等需要通过检测分析才能获得利用形态的隐性形态[8]。

耕地利用转型的理论研究可在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入和延伸。耕地利用转型的理论基础包括人地关系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农业区位理论以及土地利用转型理论[9]。在社会、经济、政策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驱动下[10-12],耕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变化[13],主要表现为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两个方面[14]。耕地利用的显性形态主要包括耕地面积、比例结构以及空间分布[15]。耕地利用的隐性形态主要包括耕地质量、土地产权、投入产出以及经营规模等多方面[16]。耕地利用转型会受到社会、经济、政策、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开展耕地利用转型研究,既要及时地反映在特定的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的演变,还要刻画经济、自然、社会等因素对耕地利用影响的差异,达到优化配置耕地、防止耕地浪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目标。鉴于此,以安徽省为研究区,从要素投入视角论证耕地利用转型的特征与阶段,揭示耕地利用要素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深化了对耕地利用转型的理解,可有效地指导区域耕地优化配置,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安徽省位于中国大陆东部,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土地面积1 401万hm2,地形地貌类型齐全,全省可分为5个地貌区:淮河平原区、沿江平原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南丘陵山地区。安徽省内山地、丘陵、平原、台地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3%,14.0%,49.6%和13.0%,境内大小河流众多,极其有利于农业及农副业的发展。

安徽省共有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 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16年末,安徽省户籍人口共有7 027万人,常住人口共有6 195.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52%。2016年,安徽省全年生产总值共24 117.9亿元。2016年安徽省土地总面积为140 139.85 km2,其中:耕地面积为58 730 km2,占41.91%;园地面积为3 498.43 km2,占2.50%;林地面积为37 439.2 km2,占26.72%;牧草地面积为4.68 km2,占0.01%;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1 775.69 km2,占8.40%;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16 416.46 km2,占11.72%;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1 437.97 km2,占1.03%;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2 055.84 km2,占1.47%;未利用地面积为8 780.58 km2,占6.27%。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有3个:一是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01—2017年);二是來源于《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2001—2016年);三是来源于安徽省政府网站。

2 基于要素投入的耕地利用转型的实证分析

从宏观层面对耕地利用中投入较广泛的化肥投入、机械投入、劳动力投入3个评价指标考察耕地利用转型问题,采用单位面积化肥投入强度、机械投入强度、劳动力投入强度来表达,计算方法分别为化肥折纯量(t)/耕地面积(hm2)、机械动力(kW)/耕地面积(hm2)、农业劳动力(人)/耕地面积(hm2)。

2.1 化肥投入

化肥投入作为反映地区耕地利用和物质投入,是研究耕地利用格局转型的重要指标之一。2001—2016年间安徽省化肥投入呈现波动式下降,2001—2016年间安徽省化肥投入的变化趋势在2015年最小,在2013年最大(图1)。对安徽省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化肥投入量高值区集中在地势开阔的北方平原区,即这些区域化肥投入的相对变化量较大。与同期人均GDP相比,人均GDP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化肥投入量则在2013年达到峰顶,而后处于下降趋势,说明一方面耕地利用对化肥的依赖度因社会对生态产品和土壤污染的关注而降低,以更加符合耕地永续利用的目标。

2.2 机械投入

在农业生产中,机械投入是衡量耕地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较为发达的机械化水平引致较高的机械总动力,对区域耕地利用有积极促进作用。机械投入指标在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安徽省在2001—2016年期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整体处于3 000万~7 000万kW(图2)。结合安徽省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的机械投入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在南方丘陵地区则相对的机械投入量较小。与同期人均GDP相比,人均GDP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机械投入则也在2013年达到峰顶,2014年下降后又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

2.3 劳动力投入

与机械投入相反的是,区域内较高的劳动力投入则反映出区域耕地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投入在整个耕地利用转型中的占比渐渐下降。2001—2016年农业劳动力投入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安徽省2001—2016年农业劳动力数量持续下降,特别是在2014—2016年间,安徽省农业劳动力数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图3),这与农业劳动的机会成本较高有关,因为从事农业劳动所得的收入远远比从事非农劳动要低,导致劳动力投入持续走低。当然,还必须考虑机械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相互替代问题,以及农业技术革新特别是作物品种和辅助农业生产要素,如农药、除草剂等降低了劳动力投入需求。结合安徽省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可看出,劳动力投入相对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等山地地区以及丘陵地区,而相对的高值区则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地带。

3 基于要素投入的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因素

3.1 经济发展对要素投入的影响

由于耕地利用转型的变化过程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密切相关,不同尺度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不尽相同,对于耕地转型来说,其主要的宏观制约因素就是市场刺激和政策驱动,同时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因素还包括生态因素、市场因素、制度因素等许多方面。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对于土地利用的方式有着重大影响,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也改变了供需市场,从而进一步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是耕地利用转型的最主要驱动力[17-18]。

3.2 国家政策对要素投入的影响

土地权属关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十分重要,土地权属关系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耕地利用转型。改革开放使农民集体在耕地使用权上达到了私有化,而随着乡村工业的兴起,大量的农用地朝着非农建设用地进行转变,耕地利用从单纯的农业用地性质向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方向发生转变。土地产权制度使用权流转政策的实施,使得剩余劳动力得到解放,有更多的劳动力可以投身于工业生产中。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着耕地使用方式、农业产品结构、劳动力构成发生转变,从而推动着耕地利用转型。

3.3 自然约束对要素投入的影响

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对耕地利用投入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以及土壤等方面。地形主要包括坡度、坡向等,地貌主要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等;气候主要包括温度、降水、无霜期等;土壤主要包括盐碱性、酸性、营养物质等。同时土地面积大小也对耕地利用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相同区域内,不同条件下的土壤导致了耕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因此,自然条件对耕地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约束以及决定性作用[19]。

3.4 技术进步对要素投入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现代化农业生产有着重要作用。技术的进步为耕地利用机械化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的效率,降低了耕地生产的投入,如降低了化肥等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劳动力投入,使更多的劳动力能够投身二三产业,从而改变了产业结构,加快了耕地利用转型。同时耕地利用转型的加快也对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1)总体上,安徽省耕地利用转型速度呈波动式降低,特别是在2014—2016年,安徽省耕地利用转型速度达到最低。化肥投入、机械投入以及劳动力投入的减少却并未造成对安徽省农业生产总产量的大量减少,安徽省的农业生产产量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可见安徽省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耕地利用转型已逐步步入平稳阶段,能够更好地节约资源以及利用土地。

(2)耕地利用转型的要素投入受到了经济发展、国家政策、自然约束以及技术进步的影响。经济发展影响了区域内市场的走向,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的种类与结构,导致了耕地利用转型。国家政策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权属关系方面,土地权属关系的改变使得剩余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影响了劳动力投入,推动了耕地利用方式发生转变。

(3)耕地利用转型驱动过程受耕地自身固有的资源属性以及耕地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同时社会经济因素与制度政策因素也起着驱动作用。耕地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推动耕地利用轉型的直接因素,社会经济驱动因素是通过对市场结构的改变,从而间接地推动耕地利用转型,而制度政策驱动因素则是从耕地使用人的改变以及产业结构的改变,推动耕地利用转型。

4.2 建 议

(1)加强对耕地利用显性形态转型与隐性形态转型的研究。耕地利用转型作为土地利用转型的分支之一,对研究土地利用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加强对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耕地保护和利用管理政策制定中。

(2)进一步完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要素测度指标体系。耕地利用转型包括耕地利用显性形态转型与隐性形态转型。然而,研究数据来源并不完善,使得能够测算的指标数量较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耕地利用隐性转型研究。因此,完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要素测度指标体系很重要。

(3)改变耕地利用方式,强化耕地开发、耕地利用和耕地保护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加快安徽省耕地利用转型,实现耕地的高效、生态、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J].地理研究,2015,34(9):1607-1618.

[2]龙花楼,李秀彬.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144-149.

[3]GRAINGER A. National land use morphology: Patterns and possibilities[J].Geography,1995,80(3):235-245.

[4]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131-138.

[5]王书斌.大都市郊区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以西安市户县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3.

[6]向敬伟.鄂西贫困县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272-279.

[7]宋小青.耕地转型的研究路径探讨[J].地理研究,2014,33(3):403-413.

[8]马敬盼.建三江垦区耕地利用转型研究[D].沈阳:东北农业大学,2017.

[9]李全峰.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特征与机理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7.

[10]CRECENTE R, ALVAREZ C, FRA U.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Galicia[J].Land use policy,2002,19(2):135-147.

[11]LAMBIN E F,MEYFROIDT P. Land use transitions: Socio-ecological feedback versus socio-economic change[J].Land use policy,2010,27(2):108-118.

[12]LERMAN Z, CSAKI C, Feder G. Agriculture in transition: Land policies and evolving farm structures in post-Soviet countries [M].New York: Rowman & Little fieldpub lnc,2004.

[13]RUDEL T K, COOMES O T, Moran E, et al. Forest transitions: towards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land use change[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5,15(1):23-31.

[14]龙花楼,李婷婷.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J].地理学报,2012,67(2):201-210.

[15]吴大放,刘艳艳,董玉祥,等.我国耕地数量,质量与空间变化研究综述[J].热带地理,2010,30(2):108-113.

[16]SONG X Q, HUANG Y,WU Z F,et al. Does cultivated land function transition occur i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5,25(7):817-835.

[17]王慧合,乌兰图雅.科尔沁沙地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北方农业学报,2016,44(1):69-71.

[18]田富强. 粮价对单产的激励弹性提升耕地利用效率[J]. 山西农业科学,2013,41(11):1254-1258.

[19]韩雪梅,梁子安,王明伟,等. 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13,42(9):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