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原创中国故事世界表达

2018-01-15 10:22金金
上海戏剧 2018年6期
关键词:艺术节上海文化

金金

今年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过的第20个年头,经过20年辛勤耕耘,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汇聚一流经典、名家名团集聚的文化“码头”。本届艺术节在夯实文化“码头”的同时,不断加强文化“源头”建设,讲述中华创世神话的交响乐《创世秘符》、3米多象偶登台的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红色经典浪漫再生的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致敬革命先驱的歌剧《晨钟》、用越剧讲远古神话的《素女与魃》……艺术节作为优秀原创的新平台,今年汇集了一批优秀的委约新创作品,正以国际性、经典性、创新性、引领性的姿态,彰显了上海的原创活力和城市文化品位。

用世界艺术语汇讲好中国故事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探索,在国际化的平台上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是艺术节一直以来的追求。原创作品要与新时代紧密同行,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的灿烂文化。

大胆的艺术手法、当代的舞蹈语言,本届艺术节上,舞剧《闪闪的红星》进一步刷新了观众对红色舞剧的想象。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赵明就编导过《闪闪的红星》,本次赵明再度执导同一题材。故事从已经成年的红军战士潘冬子的视角徐徐展开,行军路上的种种与儿时的记忆相交织。剧中的“映山红”“红五星”等意象,都被赋予了人格化表达,充满古典芭蕾的浪漫想象。全新的蒙太奇式的舞剧叙事方式及故事结构不仅厘清了人物间的关系,行军路上各种节奏的埋伏、急行、夜行也与舞剧的变奏性不谋而合。 “民族样式芭蕾化,中国故事世界化。”上芭团长辛丽丽说,《闪闪的红星》既是革命精神和红色情怀的延续,也是上芭人对芭蕾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以海派芭蕾讲好中国故事、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不懈努力。

《晨钟》以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为主人公,展现了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为民族探寻真理、为共产主义慷慨赴死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品格,让当代观众感受到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里,属于每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的理想、信仰和情怀。《晨钟》的出现更是填补了多年来上海音乐界在重大题材原创歌剧音乐创作上的空白。在整体音乐风格上,作曲家许舒亚一方面挖掘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救国理想”“相约建党”等重要段落,选择了海派气质鲜明的音乐;另一方面,考虑到剧中主要人物的地域特色和性格特点,巧妙吸收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如传统女性赵纫兰的《四合院》中浓郁的京韵、军阀张作霖音乐主题中颇有东北色彩二人转音调,章士钊、白坚武唱腔中饱含的文人气质,柳湘鸿唱段中设计的固执迂腐,都经过了民族音乐转化的精心设计。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介绍,明年上海歌剧院还将陆续推出原创歌剧《田汉》《天地神农》,原创舞剧《嫦娥奔月》等新作,大力推进上海文化的“源头”建设。“以更多更好的舞台作品展现上海文化、江南文化的包容、精致、大气与质感。”

故事向前,技术也要向前

高达3米多的战象在纷飞的战火中嘶鳴着走向战场……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木偶剧团联合打造的史诗巨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根据沈石溪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上海方面早就萌生了把它打造成舞台剧的想法。项目从创意萌生到建组筹备了4年,终于在今年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

首演亮相的战象嘎羧惟妙惟肖,仿佛一头真的亚洲象从舞台上缓缓踱出,耳朵的厚度,大象肌肉的走向、皮肤纹理在灯光下都清晰可见,这头由上海木偶剧团打造的象偶可说是当今木偶剧舞台上最大的一只偶了。尽管海派木偶在国内已独树一帜,制作这样一头巨无霸大象,并且要让它在台上活动自如,对剧团来说依然是零起点。为此,木偶剧团专门组建青年设计团队,通过反复查阅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对大象的肌肉、骨骼、运动及结构进行分析,完成初步设计稿和象偶框架搭建。为了进一步了解大象,使象偶的造型和活动更加贴近现实、符合自然规律,设计团队和演员特地前往西双版纳,实地观察、接触亚洲象。1:1的巨型象偶高达3.2米,庞大的身躯对操偶演员是一个极大的重量负担。设计团队经过多次讨论试验,最终采用不锈钢、碳纤维和木板撑起象偶骨架,并由一种特殊泡沫拼接成身体,方便演员操纵,象兵们或快步奔跑,或仰天嘶鸣,丝毫没有顿挫感和笨重感。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说:“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得用到正确的点上,而不是说一味地把技术加进来。木偶最大的艺术魅力一定是操偶师操控偶,赋予它生命力和感染力。”

这次《最后一头战象》的创作,不仅立足本土,充分挖掘中国题材的魅力,同时又不拘一格,通过创意进口、技术进口,集众家之所长打造制作链条,以国际先进的审美和设计技术制作“上海原创”和“上海出品”,这对“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做出了新的解读。

舞台上一幕幕的云南丛林、战争场景,甚至令人惊艳的雨幕效果,《最后一头战象》这些让观众惊叹的视觉效果的主导者是中方舞美灯光团队和曾打造过《战马》多媒体的英国多媒体设计团队“59制作”组成的幕后阵容。他们通过精妙的多媒体技术,以电影拍摄手法营造视觉效果,呈现了一幕幕或震撼或梦幻的画面。该剧还全程采用了配乐,配乐采用了电影技术的制作手法,依照每一幕场景和传递的情绪进行度身定制,曲调再经以5.1声道的电影大片音效录制播放,当旋律起伏于舞台之上、意境悠远的曲风和震撼逼真的媒体视觉呈现,相互推进、相互呼应,形成风格统一的叙事音画。

导演何念说:“我们不一定要引进国外的舞台剧,我们已经有了文化土壤。整个创作力求‘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让中国传奇故事走向国际,带给社会更多启示。”

在融汇中孵化、 创新

在建设“文化码头”的同时,通过激发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打造具有艺术节自身特点的 “孵化平台”与“创新源头”, 汇聚海内外精英和优秀青年艺术家,提升创新能力,探索全新艺术格局,才能真正构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独特活力和品牌实力。

《春之祭》被视作现代舞的开山之作,在诞生百余年间,经历了来自全世界各地、各个时期舞者的改编与重塑。2016年,杨丽萍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围绕《春之祭》这一乐曲开展创作。如何以东方审美和智慧诠释这一西方经典,是这部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全球首演的委约作品的最大看点。“我喜欢从土地里面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来完成作品。守望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的幸运。这一次尽管是重新诠释世界经典,与西方艺术对话,但我更希望用东方美学去进行新的演绎,把我们民族的魂融入这个题材。”杨丽萍说。

原版《春之祭》描绘的是原始部落少女献祭的场景。杨丽萍此番创作,在整体音乐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对作品进行了东方式的阐释,加入了生命轮回的概念。《春之祭》描画的不是一个具象的世界,舞台是一个抽象的宇宙,时间、空间、生命共存其中,万物轮回,周而复始。舞蹈在借鉴传统藏族舞蹈和现代舞蹈的基础上,注入了杨丽萍创造的独有的孔雀舞蹈语言。

“扶青计划”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青年人才的孵化平台,始终致力于扶持有传统继承、有观念探索、有艺术创新、有理想追求的青年艺术家。本届的6部原创作品涵盖了戏剧、戏曲、歌剧、舞蹈、策展影像等多种体裁。陈凤华的《处女作》以艺术展览为载体,主创着眼于偏远山区的老人们,通过让老人创作画作,走近老人们的精神世界。青年编舞杜彦昊创作的现代舞《微缩空间》将城市空间在作品中等比微缩,让观众通过构建的模型与装置,聚焦城市中的个体。实验歌剧《皮》改编自蒲松龄的《画皮》,主创王峙儒将“肢体歌剧”理念融入其中。以经典西方故事的东方演绎,马笑编导、京剧净角刘大可表演,用京剧独角戏改编了海明威的经典著作《老人与海》。云南籍演员杨韫嶷的实验戏剧·白族大本曲《鸳鸯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大本曲,与现代话剧、肢体剧以及现代偶剧结合,也为家乡的“非遗文化”找寻另一种舞台生命。另一位来自云南的舞者金花的现代舞《霸王鞭》将现代舞元素和白族传统“鞭舞”巧妙融合,而其国际班底的主创让舞台呈现了简洁现代的审美。可以说,本次入选的6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将视角对准现实和传统,在多种艺术语言的探索融汇中,实践自己的艺术理念。

讲中国故事,为传承寻路

本届艺术节的国内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风采,使艺术节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平臺。

神话是人类共享的符号,本届艺术节以交响神话《创世秘符》作为开幕演出进行全球首演。用交响乐的语言诠释“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这些中华千年神话。《创世秘符》全曲七个乐章,通过大家从小熟知的创世神话,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浪漫的想象力和杰出的创造力以及其中所传递的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民族精神。

探索古老文明的起源,这是叶小纲创作《创世秘符》的动因。叶小纲说:“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微妙暗示,《女娲补天》原本是臆想,在华夏却成了励志的象征。创作神话主题的作品,本身也是对伟大文明的探索。将神话故事从文字转变为音乐符号,把具象化为无形,是在用一种新的方式诠释我们从小皆知的故事,让充满想象力的音符流淌耳畔。”

对于文化的传承创新不但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越剧剧种百年以来一直是传统戏曲中的创新先锋,而上海越剧院更是如此。由女子越剧来演绎创世神话题材是一次极具挑战意味的创作,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抱着这样的初衷,上越首次尝试创世神话题材越剧。

《素女与魃》以距今大约5000年前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为背景,讲述的是神仙的故事,呈现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将久远的时空呈现在越剧的舞台上,该剧在舞美、服装、造型和音乐上,都大力营造出远古神话的舞台氛围,呈现出中国式歌剧特点和传统戏曲元素融合的整体风格。基于对神话世界的想象,《素女与魃》打破原有镜框式舞台,借鉴了“全息”理念,打造了一个多面的舞台空间。音乐上,在越剧基础戏曲音乐基调和乐器之外,为了凸显原始空灵的感觉,加入了多处自然声的模拟,运用到了“鸟哨儿”等,另外还利用了一些实物来制造声效,比如用黄豆摩擦的声音来体现原始风雨交加之感。

尝试神话题材、打破原有的讲述方式和手段,这样的尝试本身就具有话题性。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说:“创世神话越剧《素女与魃》的创作是一次酝酿故事、蕴含力量、韵化传统、孕育未来的过程。我们正是期冀通过每一次的传承与创作,寻找当代越剧前行发展的路径。在历史的过往经验中寻找未来前进的方向,用东方的、中华的神话,传递当下与未来的越剧之声。”

中篇评弹《蒋月泉》以评弹艺术形式来展现评弹宗师蒋月泉的一生,可谓是一次崭新的尝试。这一中篇采取集体创作的形式,由朱信陵、司马伟、秦建国分头执笔完成《情迷歧途》《凤凰涅槃》《艺登巅峰》三回书目,精于评弹唱词研究和写作的窦福龙则统筹撰稿,统一人物和风格,既体现唱词的典雅和文学性,又强调文采流畅、雅俗共赏。在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不断推进的当下,原创中篇评弹《蒋月泉》也以大评弹概念、大协作融合集结了当今评弹界出类拔萃的名家和最具潜力的新秀。上海、苏州两地评弹界的强强联手,让这部新作更具“含金量”。作为关门弟子,肩负着传承、弘扬蒋派重任的秦建国坦言:“用评弹来说蒋月泉、唱蒋月泉、演蒋月泉,也是想通过大师的一生,让后辈演员得到启迪,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不懈努力、勤奋学习、勇攀高峰,树立为传统文化,为评弹艺术事业奉献的信念。”

艺术节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不但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二十年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在为中国故事、中国作品走出去,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期待,未来上海文化的源头建设将继续深耕细作并开花结果,为中国赢来更多世界性的关注。

(摄影/祖忠人 尹雪峰)

猜你喜欢
艺术节上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谁远谁近?
欢乐上海迪士尼
加拿大担任今年北京艺术节主宾国 派百人艺术团
澳大利亚瀑布音乐艺术节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