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切面和“葵花宝典”

2018-01-15 23:16熊芳芳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沈园钻石生命

熊芳芳

你知道钻石切面的奥秘吗?

钻石有4C,色泽(Color)、净度(Clarity)和克拉(Carat)都是天然形成,只有切工(Cut)是决定钻石最终价值的关键环节。未切磨的钻石如同普通的沙砾,没有璀璨的光芒,只有钻石切割师才能赋予钻石第二次生命。

钻石的璀璨光芒来自它自身的纯度,更来自它每一个切面的存在,一颗精工切割的钻石所产生的瓣面,其位置和角度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是丰富而精确的切面使钻石璀璨生辉,释放出钻石全部的灵彩。

全球最大的钻石原石The Cullinan 非洲之星是在1905年于南非Premier矿场中发现的,重量高达3106 carats。后来经切割、琢磨成许多大小不一的钻石,最大者(Cullinan I)被镶嵌在英皇的权杖上,重达530.2 carats,号称“非洲之星(Cullinan)”。

“非洲之星”是世界上最大的切割鉆石,重量为3106克拉。这颗钻石由美国一家公司负责切割,该公司在研究了6个月后,才确定如何切割。

“库利南(Cullinan)”被劈开后,由三个熟练的工匠,每天工作14小时,磨了8个月,一共磨成了9粒大钻石和96粒小钻石。其中最大的一粒名叫“非洲之星第Ⅰ(Cullinan Ⅰ)”,水滴形,重530.2克拉,它有74个刻面,镶在英国国王的权杖上。次大的一粒叫作“非洲之星第Ⅱ(Cullinan Ⅱ)”,方形,64个面,重317.4克拉,镶在英帝国王冠上。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发现,钻石切面的多少受限于钻石的大小。

虽然切面多确实有利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让钻石璀璨夺目,但这并不意味着钻石的切面越多越好。光强调切面丰富而不考虑切割方式的科学与精确,同样无法获得璀璨的钻石。切割世界上最坚硬的宝石——钻石,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更需要切割师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审美、专注的精神、创造的灵魂。

比利时古城安特卫普,不仅以恬静优美闻名欧洲,更是全球最大的钻石交易中心。全城有1600家主要由犹太人经营的钻石公司,还有各种与钻石有关的博物馆和展厅,号称“世界钻石之都”。在钻石界,安特卫普工匠早已变成完美切割与高品质钻石的代名词。这里的一名优秀切割师,年薪可达百万美金,远远超过美国总统奥巴马。

一块钻石,只有在工匠的精心雕磨之下,禁锢于其中的美丽,才能如火焰般喷薄而出。可以说,它的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切割师的直觉与灵感。当光照其上时,光芒如彩虹般四散开来,随着钻石的移动,犹如马赛克般相拼的色彩不断变幻。这就是钻石的动人之美!

好的作者,在选材组材的时候,就是一名钻石切割师。他会考虑作品丰富的切面、亮点的折射、角度的呼应、细节的完美、作品的灵魂。

切面,在作文当中,可以用另外的词语替换:角度,或者层次。这是关于写作不得不说的“秘密”。

所谓角度,就是说所选的素材,在时间、空间、类型等角度上不要重复,尽量“立体化”,不要平面化,譬如有了一个中国的素材,另一个素材最好就是外国的;有了一个文学家的素材,另一个素材最好就是哲学家或者科学家的;有了一个古代的素材,另一个素材最好就是现代的等等。我曾经给我的学生拟过一个考场作文“葵花宝典”。

1.审题立意

准、深、新、高、巧

一句话:不走寻常路!

2.构思布局

起承转合,万能结构。

引议联结,时评文体。

片段组接,卒章显志。

悬念伏笔,意外结局。

小题大做,大题小做。

虚题实做,实题虚做。

反弹琵琶,拒绝平庸。

决胜考场,舍我其谁!

3.内容篇幅

观点支撑,素材填充。

日月山川,草木虫鱼。

自然事物,类比说理。

说了中国,再说外国。

说了古代,再说现代。

谈了科学,再谈艺术。

说说哲学,讲讲创业。

娱乐明星,体坛新秀。

小说故事,身边人物。

切身经历,俗话谚语。

规律效应,名言诗句。

实在不行,聊聊影视。

歌词入文,亦有妙趣。

总有话说,扯天扯地。

假想论敌,全力狙击。

先驳后立,正反对比。

天马行空,流水行云。

八百文字,绰绰有余。

呵呵,其中就说到素材选取的角度问题。

当然,胡乱堆砌不行,选材需要眼光,组材需要智慧。就算是极好的素材,胡乱堆砌在一起,缺少了角度和层次(手法),缺少了内在意义的逻辑联系(灵魂),还是无法创造出上乘的作品。就好像一个蹩脚的厨师,买回的原材料全都是新鲜昂贵的,结果厨艺不精,所有的原材料都一锅乱炖了,岂不是暴殄天物?

要整合这些天南地北的素材,就必须注意它们内在意义的逻辑联系:并列、对比、类比、递进、交织等等。

譬如下面这篇文章,采用的是“并列”式组材法:

沈园柳老不飞絮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20)班 邹洋漾

沈园

我没去过沈园。但是袁鹰说,那里依然秋风瑟瑟,落红满径。你依然看得见陆游的长袍一闪而过,依然可以感觉那一块早就被时间洗净的墙壁上,《钗头凤》对着历史的尘埃默默叹惜。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八百年前,而立之年的陆游游经城南沈园,正遇十年前被老母严命分袂的前妻唐琬和她的后夫。十年的感情喷薄而出,挥笔一阕,千古绝唱。我们无从去考证是否当时确有过赵士程(唐的后夫)向陆游“遣酒送菜”的情节,也仅只能想象着这对恋人曾迫于礼教,装成素不相识地四目相视,而后擦肩而过。沈园只是留给后人的一种映象。一曲情愫,一醉千年。

接下来断断续续的五十年,我们只看见陆游独自走过沈园,我们只能从他怅然的笔下拼凑这五十年生死间的眷恋。直到他逝世前两年,他最后一次去了沈园,一口气就是一组《春游》,有一句“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幽梦吗?那时候,沈园早已三易其主,早就“非系旧池台”,他也不会想到,这梦一做就是八百年,并且还将做下去。

沈园的柳树都老了吧,那么久,都不飞絮了。

何满子

有一个会做梦的诗人,说自己就是为周郎弹奏《广陵散》的那个女子。“曲有误,周郎顾”,她说她故意弹错了曲子,为的就是那饮鸩止渴的“一顾”。弦断了,人醉了。那是她最后一次在宫中弹奏。宫里当然不必留下一个弹不好曲子的宫女。于是几千年,她沉睡在历史的背后。

然而她是幸福的。那一顾是她孤注一掷的果子,甜的。哪怕咽下之后只留下一生的苦涩。

这当然是和那些“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的女子作比。她们在笼子里等待着那个给她们织笼子的男人。也许“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也许“深宫二十年”后,当终于能见到词主的时候,早就落英一地。三千里的故国,二十年的等待,操琴而唱的颤抖的身体,怎能承受如此的重量?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把青春托付给命运,命运却只是冷冷一笑。年年岁岁,花都谢了,梦也空了,麻木着把支离破碎的心扫掉,却发现早已忘了该怎样去笑。

圆子作过这样一个比喻:花是炫丽的,放入花丛中,万紫千红。最终还是错过了那个赏花的人。或者也许,赏花之人根本无意于这嫣然的百花争艳,他总在张望园外的那一朵牡丹。

楚歌

白骓悲啼,虞姬泪落。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于是,虞姬拔剑,留下一个清丽的背影,然后走了。

绿珠留下一句报答,走了。息妫留下一句许诺,走了。尤三姐留下一声长叹,走了。

―这就是结局吗?然后,我们只看见,人称之:列女。再无回音。

只有楚歌,静静爬满史卷。

也许虞姬只希望来世做个静女,有一个很普通的人拿着她送的很普通的彤管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然后两个人很幸福地过很普通的日子。

可能吗?氓之妻无言。

垓下,楚歌又起。

人叹说,那个时代的女子好像只有一种结局?

谁知道呢。你只能看见,有很多柳树,老在沈园里。

这篇作文中的三个素材是并列关系,它们共同吟唱着一个曲调: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女子的命运好像只有一种结局。

作者很擅长用意象来描画人物,表达情感,文字优美,蕴含着淡淡的忧伤。

中国古代女子的命运,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作者的文字风格十分切合这种格调。

再看下面这篇文章,采用的是“对比”式组材法。

给科学泼瓢冷水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4)班 刘述博

1943年的深秋,轮椅上的罗斯福艰难地读完了国防部那份名为“曼哈顿”的计划,靠在椅背上冥思,几个小时后他用同样艰难的笔触在报告的最后一页上签上自己的大名。

他不知道这意味着伟大抑或是丑恶,不知道百年之后人们会如何看待他,但他知道他的决定为人类打开了潘多拉之盒。

科技开始为人类创造恶梦。

罗斯福之后的50年是科学飞速发展的半个世纪。电视、汽车、微波炉,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用一种巨大而又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我们。那么另一方面呢?它是否让我们开始依赖,开始失去某些原始的能力,开始很心安理得地醉心于一些现代化的声色犬马?科学给我们带来的空间是更舒适的生活,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快乐且无罪的谋杀时间的方法?

倘若上述这些能引起大家的恐慌,我想下面这些就称得上触目惊心了。

300年前,一把冷兵器可以杀死一条生命;150年前,英国的火枪让杀人变得更轻松;50年前,德国人开始使用毒气,这一科学创举让一次屠杀上万人的“梦想”变为了现实;时至今日,埋在五角大楼下面的那些基因武器让纳粹朝思暮想的灭族计划成为可能。

屠杀的升级背后靠什么支持?科技!

300年前,山清水秀,世界俨如一座花园一般美丽;150年前,曼彻斯特的大树开始被熏黑;50年前,人们开始觉得呼吸的空气不再那么新鲜纯净;时至今日,水污染、光污染、大气污染、全球变暖……人们在自己种下的恶果面前手足无措了。

环境污染因为什么?科技!

300年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适淡泊;150年前,因为鸦片,人们开始热衷在床榻上吞云吐霧;50年前,海洛因让这种“享受”升级;时至今日,各种名目的毒品掏空了多少人的身体和心灵?

毒品的蔓延靠什么?还是科技!

在现代人为科技发展歌功颂德的时候,我们是否该坐下来好好想想这些负面?

写到这里,我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因为崇尚科技的现代人会理直气壮地说:“科技本身是好的,只是人们运用的途径不对!”但就是那为数不多的几次错误运用已经足以毁灭整个人类的文明了!更何况而今的那些滥用误用已经不是掰着手指头就能够数得清的了。

人类啊,在发展科技的时候,也要注意它的负面,不要让自己的发现成为文明最后的伤疤!

也可以采用“类比”式组材法。广义的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结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成为“题材”,是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从作者得到素材的不同途径来看,素材可表现为直接的事象材料(如生活中的现象)和间接的符号材料(如图文资料等)。譬如自然界里面的生命现象,就是属于直接的事象材料,而那些哲理名言、诗词名句乃至影视歌词等,就是间接的符号材料。

这两类素材在作文中可以以“类比”的关系出现,共同表现一个主题,阐明一种哲理,抒发一种情感。

看下面的例文。

努力活得丰盛

严 菲

如果我们湮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得丰盛。

—题记

街头的杨花,纷纷飞扬,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飘送,这是一种极致,一种生命的绝唱,是生命得以延伸的一份永恒。

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要为生命活着,人生是场倾诉,而我们为什么不将这场倾诉变成华丽的篇章呢?享受生命不比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更为幸福吗?

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在那里,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存活,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它要花费五年的时间来扎根和积蓄养分,第六年的春天,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

荒漠里,它的生命不再落寞。五年的等待,只因为它决定努力活得丰盛。

生命本身就是一件半成品,小时候我们几乎无法决定要走的路,难道对于未来,我们还不能觉醒吗?生命的过程是自己创造的,它并没有镌刻在生命线上。相信活出丰盛是唯一出路,深谙生命无常,但心的坚定是人最大的武器,把我们的生命毫无保留地挥尽,因为人生的信念、痛苦、经历,一切的一切并不能带到另一个世界。虽然世界上没有几个人可歌可泣,没有几个人灿烂辉煌,但最大限度努力地活着,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千万不要吝啬地将自己的一切收藏。

对自己的馈赠,是对生命的拯救;对自己的努力,是对生命的负责;努力地活得丰盛,是即使记忆面临淡灭、生命面临毁亡也无法磨灭的一种坚硬。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使毁灭,但一样可以重生,相信努力活得丰盛就能深深地种下重生的种子。

人常说“生命在于奋斗”,每个灵魂因为努力才会绽放故事,努力的丰盛会像乱石穿空的奇景一般令人震撼。

就这样野草般燃烧在茫茫命途上,终其一生为活得丰盛而努力。

当你因为努力活得丰盛而出现在人潮中时,请跟我念: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焰火,天空开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孤独的沙漠里,一样盛开得赤裸裸。

这篇文章前后的素材,就是以类比的关系出现:非洲戈壁滩上的依米小花是自然界的生命现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诗词名句,“生命在于奋斗”是哲理名言,“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焰火,天空开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孤独的沙漠里,一样盛开得赤裸裸”是歌词,这些素材前后形成类比关系,一起成为“努力活得丰盛”的注脚。依米花是努力活得丰盛的,野草是努力活得豐盛的,人的生命也是应当活得丰盛的,就像颜色不一样的焰火,就像最坚强的泡沫,就像沙漠里的蔷薇。这样丰富的意象交织在一起,彼此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它们歌唱着同一种灵魂的声音,就像钻石丰富的切面,共同折射着生命的灿烂光辉,给读者造成强烈的震撼。

如果要以“递进”的方式来组材,可以是时空上的推移,可以是逻辑上的层进,可以是情感上的深化,也可以是哲理上的升华。如果以“递进”的方式来组材,要注意交织的三种主要类型:多个事件的交叉推进,多个人物的命运纠葛,多个画面的反复交叠。鉴于篇幅,不一一举例。总之,就是力避平面化,追求丰富的切面、亮点的折射、角度的呼应,从而达到细节的完美,让作品流露出灵魂。

猜你喜欢
沈园钻石生命
因为爱情
鹌鹑蛋里的钻石
比钻石更值钱的
变成一颗钻石
梦栖沈园
沈园情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缘字诀·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