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远
【关键词】情义 洞察 文化内核 文化自信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病逝,享年94岁。不由想起《鹿鼎记》第四十四回的回目:“事到伤心每怕真”,在这一回,韦小宝听闻陈近南遇袭身亡。金庸此前已“被去世”了多次,但这次,是真的。
一时间,怀旧潮涌动不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金庸记忆”。可以说,金庸达到了一个文人的极致:用自己的文字,构筑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但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此。重要的是,他告诉了自己的读者:这世间,情义为何物。
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个突出特点:背景设定为“乱世”。乱世,意味着悬念、冲突、转折、不确定性,难以预测的未来,无法把握的命运,时时匮乏的安全感,以及严酷考验下暴露的真实人性。而正因为“乱世”,“情义”才更浓烈与真实。
金庸的主业是办报,一个优秀的新闻人,自然是社会的深刻洞察者。在他笔下,有贪婪、阴谋、背叛、嫉妒、傲慢、偏见,对权力和金钱疯狂的追逐……但金庸之所以成为金庸,是在苍凉中有侠义有温暖有悲悯,因此,也有希望。
金庸之前,金庸之后,武侠小说作者都大有人在,他们为何无法超越金庸?
因为金庸是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出来的大家,甚至,他可以称为“一代大儒”,他的写作手法中西结合,博采众长,但作品所蕴含的真意,却是纯粹的中国文化内核。犹如他笔下的大侠,霹雳手段,菩萨心肠,能爆发出金刚之怒,却始终不缺悲天悯人的情怀。
众所周知,金庸本名查良镛,出身浙江海宁名门望族,表兄是文人徐志摩,同宗有著名诗人穆旦(查良铮),姑父是民国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表姐蒋英是钱学森的夫人,著名作家琼瑶是他的表外甥女……他从小接受了严格而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却在青年求学时代,遭遇了日寇入侵,颠沛流离,去香港后,内地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他的出身,他的根基,他的教育,他的经历,他的视野……决定了他的武侠小说气质。金庸用他的武侠小说,为几代中国人勾勒出一个磅礴的、史诗般的民族想象。应该说,金庸不仅是中国故事的杰出讲述者,他的武侠小说,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优秀载体。
金庸笔下的大侠都是“为国为民”,而他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香港回归之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经过香港时曾邀请金庸到港督府会见,希望金庸支持英国人,不要归还香港,但被金庸拒绝。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金庸担任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体制起草组成员。1988年,他又与查济民提出“双查方案”,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金庸曾在演讲中说,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且连续不断,是世界唯一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即便打不退也很难被征服。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一股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它们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变成一个民族,我们的民族从此又壮大起来。他还说,今天中华民族之所以这样壮大,靠的就是改革和开放。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内部要积极进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难。同时我们还要对外开放,这点更为重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自信心,自信自己的民族很强大,外来的武力或外来的文化我们都不害怕。
他的结论是:我们不要一提起历史,就认为我们民族不行。
《倚天屠龙记》中,有一段话,令人难忘:“张三丰瞧着郭襄的遗书,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明慧潇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许多许多年后,還会有读者掩上金庸的小说,想起这位在2018年离开的作家,由衷致敬:谢谢,金大侠!
(以上内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