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苇
诺日朗
四百多公里,不算遥远,这一次却是漫长的。从大盆地到大高原的过渡带,海拔渐渐抬升,一车风景朝圣者置身于朗朗晴空下,白云是我们的向导之一。晃晃悠悠、不急不躁的大巴穿越在崇山峻岭,绝美的景致迎面而来、汇聚而来。这时候,时间慢了,旅途长了,空气也让人心情舒展了。在风景画卷中旅行,旅途本身就是一个个的目的地。一路上,圣洁的雪山、天空滑翔的鹰、大森林、羌人石堡、白马山寨、河道、飞流、草甸上的野花、路边一对亲密的白牦牛……都是不容错失的细节。光线在一天中的变幻,应和朝圣者的呼吸和心跳,一点点暗下来。到黄昏,驶入哪一片风景、哪一座小城、哪一个村庄,都好比游子还乡、重返故土。更何况我们的目的地是九寨沟。
这样的旅途,就像偶尔闯入的异度空间,未离开已开始思恋,祈愿旅途的永不终结。成都——郫县——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南坪(现九寨沟县)的勿角、罗依、保华……一路上我念叨着、思恋着和祈祷着的是“诺日朗”,几次提醒领队和司机停一停的是“诺日朗”。入九寨沟景区不久,有人喊:诺日朗!垮塌的诺日朗瀑布像一座遗址,在窗外一闪而过。我站起来喊:停一下!车没有停下来,反而加快速度,好像要去前方办一件急事。我打了个趔趄,抓拍到一张模糊照片,黯然而失望地跌回到原座……
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对九寨沟影响甚微,2017年8月8日的7.0级地震对九寨沟却是一次重创。“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生在世界自然遗产境内的地震,属走滑型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一百六十颗广岛原子弹。”九寨沟县县长陶钢对我说。翠海和叠瀑是“九寨六绝”之一,构成九寨沟魅力独具的高山岩溶水景。堰塞河道蓄水成湖,有了童话世界般的海子群,高处跌水成瀑,有了气象万千的瀑布群。人们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表达了对翠海和叠瀑的难忘记忆和由衷赞叹。水是九寨沟的精华,九寨沟的魂灵之所在。但一场印度次大陆北进导致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造成的地震,使翠海、叠瀑受损最严重。火花海崩堤,露出干枯的湖床。两天后,诺日朗瀑布突然垮塌,三百多米宽的瀑布变成几股泄流,跌下裸露的惨不忍睹的钙化层……如同一部风景大片出现了毁灭性结局——“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不是砰然一响,而是呜咽一声”(艾略特语)?
——九寨沟风景变成了受伤的风景,诺日朗瀑布变成了“瀑布遗址”。风景朝圣者们怀揣各自的心思和向往,千里迢迢而来,万里迢迢而来,希望向大自然请教,从它那里获得治愈、慰藉和启迪,却遇到一个受伤的大自然、一片受伤的风景。其中一位,因未能在“瀑布遗址”前逗留、凭吊,心中徒添额外的惆怅和神伤。
诺日朗,藏语意为“高大伟岸”。它是中国最宽的瀑布,陡坎跌水、多级下跌的“叠瀑”,因瀑中树、树中瀑的混溶特征,成为十分典型的“森林瀑布”。诺日朗瀑布与西藏的藏布巴东瀑布、广西的德天瀑布、晋陕交界的黄河壶口瀑布、云南的罗平瀑布、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一道,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六大瀑布”。作为一处开放性钙华瀑布,它比钙华洞穴更稀有,形成的时间也更为漫长。
从文字、影像和未曾相遇前的想象中,诺日朗瀑布在我心中的地位已是独一无二的了。就像我在白马山寨英各村见到的两千岁的青杠树和一千两百岁的将朴树,我只能将它们尊为“树中之神”。诺日朗同样是一个神,一个“瀑布之神”:是男神,也是女神;是白马人的神,也是汉、藏、羌各民族共有的神;是万物有灵之神,也可能是葛水平所说的“磨神”。
但现在,我们的神受伤了。当我们的神受了伤,人类总是无力相助。古人会歌哭、呼告,而我选择了默默祈祷,祈祷我们的“瀑布之神”早日痊愈、康复。受伤和苦难,本身就是神祗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一。
高原如猛虎,焚烧于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
哦,只有光,落日浑圆地向你们泛滥,大地悬挂在空中
强盗的帆向手臂张开,岩石向胸脯,苍鹰向心……
牧羊人的孤独被无边起伏的灌木所吞噬
经幡飞扬,那凄厉的信仰,悠悠凌驾于蔚蓝之上
……
——杨炼《诺日朗》,1983年
这是杨炼《诺日朗》开头,大一读到这首诗时很受震撼。杨炼取“高大伟岸”之意,将诺日朗写成“高大、雄健、主宰新月”的男神,是“所有江河的唯一首领”,他无疑是欲望和骚动、奔放和热情的混合体,“流浪的女性,水面闪烁的女性/谁是那迫使我啜饮的唯一的女性呢……在世界中央升起/占有你们,我,真正的男人。”《血祭》部分写“……血,滋养我绵绵不绝的生命”“用自己的血,给历史簽名”,死亡意识和语言狂欢达到高潮:“赴死的光荣,比死更强大……你们解脱了——从血泊中,亲近神圣”。
有人评介《诺日朗》:“在对人类历史奥秘的追寻与探究中充满了生命力的骚动,恢宏地展现了生命的萌动和人类起源的壮美景观”,有一定的道理。《诺日朗》的确写得霸气十足,极具原创力,从历史与文化的维度,它写的是毁灭与创世、死亡与重生,但结合现实遭际和今天语境,时隔三十多年后,重读此诗,令人百味杂陈,能更多地读出了一种残酷和不安——诺日朗接近一个原始神和暴力神,就像旧约中毁灭性极强的耶和华。即便杨炼自己今天去重读这首诗,仍会陷入语言的狂热与轮回,无法得到解脱和告慰,如果没有《煞鼓》中这一超越性的煞尾:
在黑夜之上,在遗忘之上,在梦呓的呢喃和微微呼喊之上
此刻,在世界中央。我说:活下去——人们
天地开创了。鸟儿啼叫着。一切,仅仅是启示
诗人、作家因世界观、价值观不同产生相异的文学走向,对同一事物给出不同的命名和解读,从而带来文学的丰富、多元和差异性活动力。近读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悉达多》,感到他的思维方式有着某种神秘绮丽的东方色彩,他对异文化、对佛的理解不亚于东方人。“河水无所不知,求教河水可以学会一切。”他写道,“无论在源头、河口、瀑布、船埠,还是在湍流中、大海里、山涧,对于河水来说只有当下,既没有过去的影子,也没有未来的影子。……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书中写到一个场景:一次,正是雨季,河水暴涨,水势凶猛。悉达多过河时,听到了水中成千上万的声音:王的声音、卒的声音、牡牛的声音、夜莺的声音、孕育者的声音、叹息者的声音……“你可知道,”悉达多问船夫瓦稣迪瓦,“当万千声音同时响彻耳畔时,它所说的哪个字?”瓦稣迪瓦幸福地微笑着,俯身靠近悉达多,在他耳畔说出神圣的“唵”。这也正是悉达多听到的。
我更愿意从黑塞的视角去看河水、看瀑布、看诺日朗,一个流动的“本质和当下”。在我眼里,诺日朗不是男神,也不是女神,而是雌雄同体、刚柔并济的混合神。超越性别,成为群山中的尊者、菩萨。诺日朗的银色飞瀑是万千声音的混响,当它们声震山谷、响彻耳畔时,天地忽然安静下来,风景朝圣者凝神期待一个声音、一个辞中之辞——“唵”。这个辞久久吐纳在诺日朗的呼吸间,然后轻轻地化为从群山深处向我们送来神圣的“唵”的时刻。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8·8”地震使九寨沟身受重创,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惊人的、超乎我们想象的。地震后,许多海子的水是浑浊的,但随后几天,湖水一天比一天清澈,不久就恢复以前的样子了。植物也一样,特别是“先锋植物”,从第二年开始就在被毁的地方迅速生长,本能地防止水土流失,恢复土地的“原生态”。诺日朗的涓涓细流渐渐涌现,瀑布已恢复了近百米的宽度……据陶钢县长介绍,九寨沟景区的修复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绝不介入太多的人工干预。“等到明年,诺日朗瀑布康复如初,你一定再来!”他说。我们之间有了一个约定。
我想起我的朋友、曾在九寨沟景区挂过职的新疆散文家康剑的一个生态保护观点——“大自然的事交给大自然自己去办”。在《喀纳斯自然笔记》一书中,他对地质灾害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当今人类在发生大大小小的地质灾害后,总是急于疏通河床中形成的堰塞湖,这是否科学和必要?试想,如果当年喀纳斯周围大大小小的湖泊形成时也有人类存在,而那时的人们和现在的人们一样,及时清除了形成这些湖泊的堰塞体,那么,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如此美妙的山河湖泊吗?其实,我们人类经常会犯一些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毛病,动不动要和大自然做一番战天斗地的抗争。当自然界发生了灾难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大自然的事交给大自然自己去办,让它自我修复和完善,或许不失为最佳选择。”
九寨沟美景源于大自然的长期造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产物,是冰川、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辩证地说,破坏力也是造化能力之一。大自然总是不加选择地欢迎所有的命运、承担所有的命运,然后以绝佳的形态和景致,向风景朝圣者们展现他们渴慕的安详与镇静、美丽与爱意。这种爱意堪称一个“神圣源泉”,此刻正从诺日朗受伤的身躯汩汩涌出、飞奔而下,流向山谷、盆地、城池、人群,提醒我们:对风景的朝圣是一次求教,也是为“爱”效犬马之劳。
一个为爱效过犬马之劳的人
在今天被视为失踪的人
正往旷野和荒凉中去
独自面对孤寂、衰老和死亡
而爱,会跌跌撞撞活下去
获得一次次的重生
——拙作《我为爱效过犬马之劳》,2016年
诺日朗还在那里,并且永远会在那里。窗外一闪而过的诺日朗,失之交臂的诺日朗,疗伤、康复中的诺日朗,我会再来,看你涅槃和重生!
东南高地
颜真卿显然是一位极具亲和力的刺史。他性格耿直刚正,声音洪亮而有磁性——他就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并团结了大批有才华的人士,他们当中有官宦、文士、僧人、道士、游子、隐士、平民等。文学史上所说的“颜真卿圈子”是存在的,它就是以一代书法大家为核心的一个文人社团,一个饮酒酬唱、往来密切的社交圈子。八世纪下半叶的湖州,无疑是东南地区的诗歌中心,拥有像诗僧皎然、《茶经》作者陆羽、苦吟诗人孟郊、隐逸诗人张志和、女道士李冶等这样的名士,他们集约式的文学气魄,足以与拥有话语霸权的京城诗人相抗衡。
公元773年,颜真卿到湖州任上时,年届六十五岁。但他看上去不像一个垂暮老者,而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壮年,一个气贯长虹的领袖人物。他的书法艺术正处于巅峰状态,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颜真卿本人较少写诗,他将个人艺术表达为碑铭和字帖上的“沉默”,但他鼓励和倡导诗人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乐意看到湖州成为一座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诗的花园。
颜真卿主事湖州五年,至少做了三件值得一书的事情:一、为纪念唐肃宗在长江流域建放生池的天子之孝和仁爱之心,在湖州建起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放生池,立碑,并亲自撰写《碑阴记》。这口占地数十亩的放生池,是对唐肃宗八十一口放生池的一次颂扬和总结。二、组织编撰《韵海诗源》三百八十卷,共有十多位江南名士参与了这项工程。三、岘山上的一次雅集,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联句诗。参与者除顏真卿外,还有皎然、陆羽、吴筠等二十八人。众名士围坐在石头洼樽(一只天然的大酒杯)边,饮酒赋诗,共得二十九联五十作句二百九十字。这次雅集,堪与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雅集相媲美。
如果说颜真卿是这一文人社团的“行政首脑”,那么诗僧皎然更像是一位“精神领袖”。《韵海镜源》就是在他住持的妙喜寺编撰的,尽管他没有参与具体工作,但无疑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论诗名,皎然是唐代和尚中最高的。他写山水诗、以寺院生活为背景的诗,也写战争、男欢女爱。他是一个亦僧亦俗的人,修禅礼佛,又不拒绝社交生活,尤其留恋颜真卿圈子良好的艺术氛围和文人友情。到了晚年,则对诗墨酬酢的社交生活厌倦了,隐居妙喜寺,闭门苦修禅理,终成正果。
皎然自称是谢灵运的后代,并以此为荣。在诗学专著《诗式》中,他对京城诗人鄙弃六朝诗歌优秀传统的做法进行了抨击。作为一名“外省诗人”,皎然对京城诗人的话语霸权和文化炫耀是不满的。他说,他们“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而他本人,则虚心学习六朝诗歌,深研五言古体声律的和谐流畅,大胆实践,得其精髓。《寻陆鸿渐不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陆鸿渐就是陆羽。皎然找他时,或许上山采茶品茗去了,或许正脚穿藤鞋、披发疾走、击木高歌呢。其实,陆羽正在撰写修订他的心血之作《茶经》。他在湖州生活了三十年,主要住在皎然的妙喜寺里。多年前,两人在外地偶遇,结下毕生之缘。皎然比陆羽年长十三岁,陆羽对这位和尚兄长的诗才和佛学修养甚是敬佩。他移居湖州,多半是冲着皎然来的。好像是一次约定,两人在同一年(公元804年)去世。死后,陆羽墓和皎然塔相伴妙喜杼山——这是一对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奇才兼兄弟。
颜真卿也很器重这位已将湖州作为第二故乡的湖北人,尽管他貌丑、口吃,但做事踏实认真,为了写《茶经》,把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交界处的产茶区都走遍了。陆羽的文笔,显然受到这个诗人圈子的浸润熏染,《茶经》里常有文采飞扬的诗意之笔:“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在一部枯燥的茶学专著中,我们隐隐听到了优美的诗歌之音。
有一年的夏天,我与湖州友人海生兄去妙喜(妙西)杼山寻访陆羽墓。找了半天,在山上找到了两座陆羽墓(自然就有两座皎然塔)。一座比较简陋,是当地村民集资修的;另一座豪华些,是湖州市茶文化研究会建的。
海生兄有些疑惑:“两座陆羽墓,两座皎然塔,不知哪座是真哪座是假?”
“真真假假并不重要。就像一个活人有两套住宅,一代茶圣和诗僧,拥有两处墓地,也不算腐败啊。”我开玩笑地说。
海生兄点头称是,释然了。
在颜真卿圈子的众声喧哗中,出现了一位女士的声音。她就是女道士李冶(李季兰)。《唐才子传》上说她“美姿容,神情萧散”。她性格放达,诗意也荡,称得上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位先驱,在人群中是活力与快乐的一个中心。《全唐诗》录存其诗十六首,大多是写给往来唱和的男性的。或娇嗔,或戏谑,或炽热如火,或黯然神伤。传说她与陆羽有过一段恋情,一次生病时陆羽冒着大雾来看她,感动得她“欲语泪先垂”。她大概给皎然写过“示好”的诗,但和尚回赠她的诗显得凡心不动、不解风情:“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在唐代,道士的地位是很高的,唐太宗曾下诏“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后来又把道士女冠作为王室成员来看待。李冶属于那个特权阶层。通过一些零星史料和捕风捉影的民间传闻,就认为这位女冠诗人就是颜真卿圈子的“公共情人”,显然是一种臆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李冶的确与众多男性诗人建立起了无拘无束的亲密友情,尽管友情中仍有暧昧的成分存在。这位“女中诗豪”性格外向,像个野小子,大大咧咧,爱开玩笑。有一则故事能说明她的性格,也显示了她与男性诗人间的融洽关系。诗人刘长卿患有疝气,李冶就开玩笑问他:“山气日夕佳?”刘长卿答曰:“众鸟欣有托。”举座大笑,论者美之。
还有张志和与孟郊。张志和是浙南金华人,但喜欢湖州的清远山水。这位自称“烟波钓徒”的诗人认为陆地上太脏了,不配他居住,只有水里才是干净的,可以荡舟逍遥,于是浮家泛宅在西塞山下的苕溪里,隐逸于烟波浩渺之间。颜真卿作为一名地方长官,很关照这位外来的诗人,张志和的舴艋舟坏了,就赶紧送给他一条新船。孟郊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人,自称“寒酸孟夫子”,总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他的那些倾诉穷愁孤苦的作品感情真挚、发自肺腑,每每总能打动身边的朋友,使他们赞叹不已。
颜真卿圈子是一个活跃而有凝聚力的文人社团。频繁的雅集,各色人物穿梭往来其间,各种思想、观念和艺术追求色彩斑斓地交织在一起。这个圈子似乎尤为喜爱联句唱和这一社交形式。《全唐诗》存录联句诗一百多首,其中有一半出自这个文人社团之手。这些作品,大多属于游戏之作,没有太高的艺术价值。然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雅集和往来唱和所营造出来的良好的艺术氛围以及诗人间亲密坦诚的友谊,这才是令人羡慕和称道的。融洽的沟通与在所难免的争论,滔滔不绝与沉默不语,都建立在一个自由开放的艺术空间之上。一种圈内的小合唱,最终参与到中唐诗歌的大合唱中去。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颜真卿时期的湖州,无疑是一个文学的清丽之地,也是诗的东南高地。众多雅集与交往的细节已不为我们所知,众多诗篇已湮没于尘埃与黄卷,众多诗人的声音隐去了,包括他们的形象、个性、曾经的喜悦与哀伤……但時至今日,仍有声音萦绕在我们身边:八世纪下半叶的湖州,至少为我们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即便幼稚孩童都能脱口而出朗朗吟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父词》
(题字、题图:韩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