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细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2018-01-15 21:10林荣华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抗生素细菌

林荣华

【摘要】本文旨在对细菌的耐药机制以及抗生素的科学使用方法进行探究,进而在理论的层面上,为后期的细菌治疗提供基本参照作用。采用了以下方法:研究了300例细菌感染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对细菌对于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进行探究。得出以下结果:本次300例研究对象中,耐药率会随着对患者耐药率研究频次的增加而逐步强化。首次、第二次、第三次调查的耐药率为相应为67.3%、79.7%、85.3%,由此表明耐药性会随着抗生素应用的增加而加强。得出以下结论:当前在新型抗生素药物的研发与制作方面,并未取得重大突破,为此,只能借助于对于抗生素的科学使用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小细菌的耐药性。在后续使用阶段,应当科学用药,依照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用最为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细菌;耐药机制;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2-0-01

近期以来,抗生素药物在临床中得以普及应用,它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因抗生素滥用的普遍存在,不少细菌因自身进化因素或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了耐药性,常规药物无法体现应有疗效,使得临床诊治面临着重重困难。本文基于医学文献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进而对抗生素药物进行科学使用,改善细菌耐药性,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接收诊治的300例细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平均年龄以及平均病程分别为(45.0±1.2)歲、平均病程(15.0±1.2)d的上、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患者病程以及年龄相应为7~30d、20~65岁。

1.2 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来收集数据,在研究其间,由医护人员对所有月份出院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尽记录,并对患者病情与抗生素使用间的关系进行精准分析,针对每次调查,做好患者耐药率的记录工作。另外,医务人员还应将做好以下信息的记录工作:患者的生命体征、年龄、姓名、诊断结果以及性别等。在研究其间,还应进行药敏试验,在对痰液情况做出判断的过程中,应当以WHO对痰液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细胞为判断准则。

2 结果

本次研究对象中,患者的耐药率会随着对其研究频次的增加而增强。第1次、第2次、第3次调查的耐药率相应为67.3%、79.7%、85.3%,由此表明,患者的耐药性会随着抗生素应用次数的增多而增强。

3 讨论

3.1 细菌耐药类型的划分

就细菌耐药性的类型而论,可将之划分为获得性耐药以及天然耐药两类。陈世玲等人对以上两大类型进行了阐释:二者分别是指特定细菌在与某一抗生素长期合作期间所形成的耐药性,倘若不再和该类抗生素产生任何接触,则会消失;主要是由细菌的染色基因所决定的,能够遗传而且不会因各类因素而发生变化,具有一定遗传性的耐药性。其中,后者也被称作固有耐药性。值得一提的是,一旦耐药的基因转移至了染色体之止,便会形成具有遗传性的天然耐药。譬如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就是获得性耐药的典范[1]。

3.2 细菌耐药性的机理

在《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状况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江艳华等人提出以下观点,就遗传学的视角而论,对于细菌而言,其耐药性主要是指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是指细菌固有的耐药性会随着染色体的突然改变而生成的耐药性。细菌细胞在分裂阶段,染色体基因会因各类因素而出现对靶位基因产生一定作用的自发性突变,进而导致靶位蛋白在空间结构方面,出现某种形式的变化。在该引导作用下,理化的性质会由此出现一定变化,使得抗生素应用阶段与靶位间的结合力得以下降,进而生成耐药性。不限于此,在自然界中,因染色体介导而生成的基因突变并不常常涉及到。另外,常况下,因质子粒子介导而生成的耐药性往往属于获得性耐药的范畴。质子粒子是指具有某种自主复制作用,存在于特定细菌细胞质当中的双股环状的DNA分子,在发展阶段,会以细菌分裂的方式,转移至子代细胞中,对细菌进行控制,使之出现某种遗传性状。质子粒子中含有的耐药基因会以转导或结合的方式,传播至菌群或各类菌种以及菌株当中,富有极其显著的临床研究价值。

3.3 抗生素的用法

因细菌的耐药性机制极其复杂,并且还存在多样化的耐药菌共同存在的情况,在临床诊疗中,给医务、护理人员、病人造成了极大困扰。在细菌的所有治疗方法中,抗生素是核心疗法,然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根源在于对于这种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为了从本质意义上,改善这一现状,应当在临床中,对这种药物进行科学使用。

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一文中,张永信等人指出以下观点:2001年,WHO公布了抗生素的科学使用原则。作为一种国际性的战略,全球医学工作人员应当共同努力,妥善处理这种药物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2]。

在抗生素药物的选用层面上,应当将多个层面的内容,如抗生素药物的抗菌作用、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对于药物的敏感性、患者的机体状态等纳入考虑范畴之内,进而从中筛选出效果最好的抗生素药物以及治疗方法。倘若忽视其中任何一项,细菌便易于产生耐药性,进而给后期治疗带来不良影响。不限于此,还应将患者对于药物价格的承受能力以及其自身的经济条件纳入考虑范畴之内,不宜不考虑该因素,而盲目采用价格高昂的药物进行治疗。在《细菌耐药机制及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研究》中,帅杞等人明确提出了以下观点:在临床诊治阶段,针对患者的病原体,可采用药敏试验的方法对其进行检查,进而筛选出最为适宜,疗效最佳的抗生素药物[3]。

以上,当前在新型抗生素的药物研发与制作方面,并未取得重大突破,为此,只能借助于对于抗生素这种药物和科学使用,进而尽可能地减小细菌的耐药性。尽管在药物选用的层面上,压力会不断加大,但只要医务人员以及护理人员科学选择药物,并进行科学使用,依然能够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王俊芳. 细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探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19):168-169.

徐修礼, 刘家云, 于文彬.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的某些进展[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2, 23(2):83-84.

帅杞, 卢正波. 细菌耐药机制及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5):608-6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抗生素细菌
细菌在哪里
细菌在哪里
细菌大作战
冰箱里的细菌会被冻死吗
临床用药不得不说的抗生素耐药性
抗生素
细菌惹的祸
新一代抗生素有望问世
抗生素的使用宝典
抗生素不是坏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