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
摘要:随着高速铁路在中国的迅猛发展,“高铁速度”从以往的欧美、日本等国家的代名词变成了中国的“外交名片”。做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的、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好、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在高速铁路施工过程管理中,能否紧跟时代的步伐,从传统的人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通过数据反映施工全过程,这已然是一个新课题。文中针对高速铁路建设施工中过程中信息化应用进行探讨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in China, "high-speed railway speed" has become China's "diplomatic business card" from the pronoun of countries such as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hina has the fastest-growing high-speed railway, the most complete system technology, the most integrated capacity, the longest mileage, the best speed, the largest under construction in the world. In the process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whether it can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change from the traditional man's management mode to the means of informationization and reflect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rough data is a new topi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关键词:高速铁路;施工过程;信息化应用;项目管理
Key words: high-speed railway;construction process;information application;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532;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2-0166-02
0 引言
在以往高速铁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对其施工管理一直停留在人为管理,通过人来把控施工过程的“安全、质量、工期、效益、环保、创新”从而达到六位一体管理。高铁通车后,施工过程中的资料往往只是一堆纸面上的资料,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管理,如何依据“互联网+、大数据”做到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施工过程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传统通过人来解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特别是精细化管理,通过系统化、数据化等手段结合,对其管理过程进行精细、准确、量化、完整的规范与控制,来提高安全质量的可控、工期的优化、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效率,从而使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信息化管理来不断适应和服务于新模式下的高速铁路施工过程管理。
1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施工过程管理的现状
2009年9月26日,隨着时速350公里的武广高铁的开通运营,标志着围绕《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的“四纵四横”(2016年7月提出“八纵八横”)的高铁发展进入一个快速通道。在高铁建设施工过程管理却远远跟不上发展的脚步。
众所周知,高铁建设施工企业一般是通过招投标方式选用具有实力的“中字头”企业,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下属各工程局成为高铁施工的核心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从原有的一个项目投资几千万,发展到现在一个项目动辄几十亿,如何高效、有序的把握安全、质量、工期的可控,通过传统的人来管理显然已力不心,借助信息化的力量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
2 信息化在高速铁路建设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应用
2.1 信息化在高速铁路施工管理应用存在的问题
2.1.1 管理模式的转变
高速铁路施工周期全过程依靠信息化管理,无疑是对传统依靠人力为主的管理提出了挑战,在推行过程中,如何让管理者接受信息化手段为项目服务,体验到施工过程中运用信息化管理得到的红利尤为重要。让管理者改变既有的管理模式,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采用信息化管理是施工管理模式的一场革命,通过可量化、数据化来解读整个项目的管理水平,从而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2.1.2 信息化在高速铁路施工管理应用的成熟性
在以往的高速铁路施工管理应用中,有一些较为成熟的信息化应用,如:拌合站质量管理系统、试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围岩量测平台等。采用前端硬件配置,通过传感器、监控扫码或集成相关后台软件的设备,将过程数据上传到拌合站质量管理系统、试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围岩量测平台。实现了对拌合站、试验室、隧道围岩量测信息化的管理,通过可量化、数字化、系统化的方式对过程质量进行把控。但是拌合站、试验室仅仅是高速铁路施工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将施工管理中的几大部室“工程部、安质部、物资部、计划部、架子队等”全方位纳入信息化管理才是信息化真正覆盖项目全过程的意义所在。就目前而言,没有成熟的一套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覆盖整个项目全周期,在国家提倡“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各个工程局也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在不断的探索,如:在郑万高铁建设中,中铁十二局郑万高铁项目经理部推行信息化与标准化的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工地”,研发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系统(PMS),已初见成效。endprint
2.2 高速铁路建设施工信息化应用的建议
2.2.1 建立高速铁路信息化建设基本的规范、标准。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它的有效开展需要通过前端硬件、网络、后台软件平台来进行搭建,更需要相应的国家级、企业级的有关规范、标准进行依托,从而避免出现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的乱象,保证信息化的健康发展。铁路总公司已于2017年1月13日发布《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信息化技术规程(试行)》Q/CR9215-2017企业标准,2017年5月1日实施,为铁路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条件。
2.2.2 加强施工领域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
高速铁路施工领域信息管理人才相对短缺,懂施工管理的不懂信息应用,会信息应用的又不知施工管理,如果将两者有效的结合,需要施工企业加强施工领域信息管理复合人才的培养。将信息平台和信息结构积极的引进来,改善传统的管理体制,通过引进专业管理人员,从而有效的搭建项目管理平台,避免走弯路,通过专业人员的培养和指导,不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2.2.3 强化信息化基础建设及应用工作
在以往的高速铁路施工信息化管理中,提起信息化,就是“二维码、视频监控、各种系统平台”,其实不然,信息化管理最终是实现对过程数据采集,分析预判,总结归档,达到项目的可控性。在基础建设中,我国的铁路信息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硬件、软件、平台以及网络安全都需要在未来的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全方位进行总体构架并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促使信息化在项目管理能够生根发芽,此项工作任务非常艰巨,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和硬件、软件平台做后盾。
2.2.4 坚持高标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工作,而高速铁路施工过程中存在规模大、投入高、管理难的特点,因此在高速铁路施工信息化管理中,必须要依靠以往的高标准的人的管理。从而实现信息化程序化的过程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规范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强化业务部门与技术开发部门的沟通管理,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工程施工建设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保证系统建设质量。
2.2.5 坚持高效率的应用
采用信息化对高速铁路施工项目部管理是一场管理模式的变革。部分员工对信息化管理没有透彻的认识,认为信息化就是拥有计算机等先进设备,或将信息化等同于购买行为,以为买来硬件、软件、网络等就是实现了信息化。在推进基础建设的同时,加强员工的培训学習,从观念上改变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错误认识。对高效率应用信息化、四分靠建设、六分靠维护,信息化系统的维护工作十分重要。形成系统性铁路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支持、网络管理、软硬件维护系统;建立健全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的信息系统维护体系,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要建立铁路信息化知识产权保障措施。坚持采用正版软件,加强知识产权使用管理,落实开发经费,保障研发单位的权益。
总之,高速铁路施工过程中信息化应用要坚持高标准起步、高强度推进、高质量达标、高水平管理,高效率应用,全面推进高速铁路施工信息化建设、让全体员工充分享受信息建设的成果。信息化建设不是一劳永逸,并不是开发一套信息系统,经过一次调整变革就完成了信息化,铁路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不断更新和递进的过程。
3 结语
高速铁路施工信息化建设应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发展战略规划是指导铁路施工信息化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铁路施工各应用系统专项规划以及制定各项铁路施工信息化的标准的参考依据,构建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中国高速铁路施工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联合专业全作伙伴——IT、物联与铁路系统共同成长是高速铁路施工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吴冲.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1).
[2]曾茂林.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4 (23).
[3]Q/CR 9125-2017,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信息化技术规程(试行)[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