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敏+陈婕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的历史阶段,各行各业面临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社会形势,这对职业院校的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敬业价值观既是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职业院校的思政工作中,既是将国家理论落到工作实处,同时也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文章以敬业价值观的培育为契合点,分析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探讨其解决路径,以适应我国经济常态的发展,引导职业院校学生从技能人才到职业人才的转变。
关键词:敬业价值观;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路径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的职业院校,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新常态输送新一代职业人才,是职业院校目前面临的新任务。在本文,以敬业价值观为培育点,结合经济新常态的时代发展需求,将敬业价值观融入到职业院校思政工作中,探析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敬业价值观融入到职业院校思政工作的现实意义
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育合格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职业院校学生在社会使命感、职业价值取向和敬业精神程度等方面表现不足。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契机,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个体的价值实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众多思政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结合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价值观为培育点,这对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讲,敬业价值观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政治色彩过浓,导致学生接受程度不高。结合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要求,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敬业价值观的培育,既依托学生个人职业发展需求,又丰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敬业价值观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需求与个人事业发展需求二者结合提供了新的落脚点。通过引导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愿景、敬业精神、个人价值观与社会需求进行结合,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还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可接受性。
从实践意义上讲,敬业价值观提供了思政教育的检验标准。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一直存在重专业建设轻思政教育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思政教育不像是其他专业,可以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掌握专业技能来检验它的教育成效。思政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它将社会所要传递的政治观念、价值取向、道德风尚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品质,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言行举止之中。敬业精神对于受教育解决职业生涯发展、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有很大的影响。根据新常态背景下市场经济的需求,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通过大学生的敬业表现程度来检验思政教育的成效,可以促进思政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目前职业院校思政工作对敬业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价值观也应该与时俱进,赋予更多层次的内涵。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既要继承敬业这一优良美德,又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但是,作为培育学生的职业院校,敬业价值观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敬业价值观教育观念落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社会职业不断地出现细化、变更与消亡的现象,敬业价值观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行业的变更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目前职业院校对于敬业价值观的培育,还停留在传统的敬业精神理解之上,教育观念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另外,不同专业的受教育者所面临的行业选择不同,不同行业的敬业要求也有所区别,目前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敬业价值观培育时,注重共性,缺乏一定的特性,没有根据受教育者今后所面临的不同行业来区分对待。
第二,敬业价值观教学内容不足。从职业院校思政理论课程内容看,敬业价值观的教学内容涉及特别少,并且不够系统全面。除了教学内容的缺失之外,课程设置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大部分职业院校重视专业课程,把思政课程放在次要的位置,有时候由于校园活动、课程安排冲突等客观因素,就业指导课程在某些学校通常以讲座为形式,将一门课程压缩为几次讲座,这是远远达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的。所以,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的不足使得思政课程徒有其名,对高职学生进行敬业价值的培育也增加了许多限制。
第三,敬业价值观教学反馈有限。职业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它是一种软实力的培育,无法通过一些硬性指标来衡量。思政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考勤+平时表现+考试”的考核模式,是无法科学地反映一个人的敬业程度。同时,在高职高专人才水平评估中,几乎没有关于职业精神方面的指标,教学反馈甚微。另外,教学评价的主体集中在教师、学校这一块,而实习单位、用人单位作为学生敬业价值观践行程度最直接的见证者,却几乎不参与学生思政教学效果评价,这无法对思政教学效果的改善起促进作用。
三、敬业价值观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向用人单位输送一批德才兼备的劳动技术人员,是职业院校的生存之道。敬业价值观的培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也利于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将敬业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立足经济时代,丰富敬业价值观的内涵外延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发展需求,我国实施制造强国的伟大战略目标,制造强国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践行。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首提的“工匠精神”,它倡導的知行合一、敬业乐业、德艺并举的价值取向已形成一种社会风尚,这是敬业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另一种形式表达。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与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一致,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立足经济时代,多维度解读敬业价值观的内涵,丰富敬业价值观的内容体系,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探索一条中国工匠精神塑造之路。除了立足时代背景,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立足各行各业的实际需求,赋予敬业价值观不同的行业特色,在面对不同专业的受教育者时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自己在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将是对学生进行敬业价值观最好的内涵解读。endprint
(二)依托社会实践,挖掘敬业价值观的教学内容
教有法,但无定法。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敬业价值观因素,把责任感、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自律、积极适应等与敬业价值观相关的因素渗透到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使敬业价值观的培育达到入耳入脑入心。同时,思政工作者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创设学与做相结合的情境,把教学内容从书本中迁移到课堂外,依托相关企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在企业这一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学习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敬业价值观。另外,注重思想教育的可接受性,寓教育于活动中,比如可以邀請成功企业家或创业者现身说法,以企业家自身的成功经历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敬业价值观。敬业价值观应该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把握经济发展趋势,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会敬业价值观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三)强化反馈研究,提高培育敬业价值观的成效性
敬业价值观的成效,不单单是通过学生的在校表现,还需要通过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表现来检验。目前许多职业院校,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表现,则很少进行反馈研究,从而造成了职业院校培育目标偏向于技能人才而非职业人才。因此,职业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注重学生敬业精神的培育和评估。同时,要强化对学生思政教育的监督,在学生实习期间,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表现程度要进行反馈和评价。在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评价时,应该扩大评价主体,将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社会企业等主客观要素结合起来,建立反馈机制,强化监督改进措施,提高敬业价值观培育的成效性。
四、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强职业院校敬业价值观的培育,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有利于为我国培育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为我国经济新常态注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职业院校思政工作中,不断探索敬业价值观与思政教育新的契合点,不断地检验成效,才能让思政教育内容充满生命力,促进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业华,于雨晴.论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教育研究,2015(08).
[2]李丽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6).
[3]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J].职业技术,2015(02).
(作者单位:张晓敏,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陈婕,贵州省都匀市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