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长斌
摘 要:教育是培育人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或缺的统一体。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奠定了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学校凭借科学的管理、专业师资、先进的设备设施,对儿童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是教育的核心。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紧密而有效的配合,携手贴心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教育效果,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负面效应。
关键词:家庭学校;共建共育;形成合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4-012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074
一、当前家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有一位教育名家说过:“谁放弃了家庭教育,谁就几乎葬送了儿童的前程;而谁赢得了家庭教育,谁就赢得了儿童辉煌的未来。”可见,每一个家庭,对儿童的启蒙、成长、成才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家长所从事的职业、受教育程度、自身的性格以及家庭情况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及效果也就千差万别。目前大多数儿童均为独生子女,在教育的问题上,过多家长对儿童的溺爱导致他们看到的多是儿童的优点,对儿童的缺点甚至儿童违规犯错,也常常会无原则地原谅、迁就他们。有些家长借口工作忙,疏于对儿童的监管,或者把儿童交给爷爷奶奶隔代监管,对儿童在校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不与儿童交流,也从不主动和学校、教师沟通。更有甚者,有些家长认为家里只管儿童吃饱穿暖就行,教育儿童是学校的事。有的家长对儿童说得最多的就是: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有出息,更没有出路。沉重的包袱从小就让儿童背负,把家庭的期望全部压在儿童身上,把学习当成儿童生活的全部,儿童一旦学习上失利,就会一蹶不振,对自己,对学习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教师和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教育儿童成才、成人。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体制设计上,对所有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大体一致,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对全体学生施以统一规范和标准的管理和教育。作为教师,为了履行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对学生学习、养成教育方面要求就严格一些。如果家长和教师缺乏联系,沟通不畅,在儿童的教育方式上就会产生一些误会和矛盾,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种种的困难,降低学校教育的效率,这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二、如何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要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我觉得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学校与家庭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应该是命运共同体。教师要争取家长的配合,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校沟通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家长,理解家长,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倾听家长的心声,坚决避免将家校沟通变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要改变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做法,认真、全面分析儿童在校表现出的不足和缺点,从深层次、多角度指出儿童的闪光点,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儿童潜在的优势,并为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儿童出谋划策,争取其最大程度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家长要主动与学校、教师保持密切的合作和沟通,及时了解儿童在校时的思想、学习、交往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多留出时间与儿童沟通,切实改变“家长式”的作风,让儿童充分享受到家长的关怀和亲情的温暖,享受家庭教育带来的欢乐。要时时、事事激发儿童的兴趣,对兒童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关注发展的过程,少看重一时的结果,不断培养、发展儿童的潜能,有的放矢的教育儿童,不要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人为增加儿童成长的负担。
第三,通过丰富的家校互动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氛围。近些年,我所在的学校就坚持开展了诸如“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活动,建立班级QQ群和微信群,实现了随时、随地、互通无盲区的互联网交流平台,使双方及时了解儿童在校、在家的表现,探讨交流最佳的家庭教育方式,解决、纠正家长在儿童教育上的困惑或偏差。例如,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由家长全程参与课堂教学,班级活动,与教师交流座谈,畅所欲言,双方在融洽的交流中,对学生的动态变化了如指掌,并通过一天的观察,具体了解儿童在校各方面的表现,使家长做到心中有底,教育有法。丰富的家校共育活动,拓宽了家长的育人思路,填补了家庭教育的空白,赢得了家长对学校、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双方信任的基础上,相互间的配合趋于默契。家校紧密携手,从而达成教育的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
第四,请家长进校看、听、感受的同时,要坚持开展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走出去家访的工作。在进行家访时要做到有目的地选择重点家访对象,制定好家访的计划和内容,包括向家长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办学理念、育人原则、特色活动等,让家长真切感受到教师为了自己的儿童所付出的热情与真诚。切记不要把家访搞成告状之行,更不要成为批评家长的活动。家访前要充分掌握学生家庭的组成结构、经济状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等,尊重家长,创设家访的和谐氛围,帮助家长分析子女在思想、学习、健康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不断构筑学校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的感情网络。为体现家访活动的效果,学校坚持把教师家访工作纳入学期和年终考核,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教育儿童成才是每个家庭和学校的责任。要让每一个儿童都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需要紧密而有效的配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让儿童幸福快乐地成长,健康全面地发展,只有家庭和学校全方位合作,相互协调配合,提高共建共育意识,畅通教育途径,才能形成教育合力,达到育人的终极目标,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 徐金贵,颜辉荣.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1999(1).
[2] 孙改仙.中小学“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