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泽君
摘 要:学区化办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静宁县以“大学区”管理模式,即以县直小学为中心校建立大学区,以此促进县域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利用中心校资源优势,有效推进学区化管理,实现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学区化管理;帮扶支教;区域教育资源;农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4-004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028
学区化管理是缩小校际间差距,共享区域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精神实质。关于学区化管理,教育部长陈宝生曾说:“‘择校热‘学区房老百姓不满意,原因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治本的办法还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一是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二是学区化管理,中学小学连片管理。最重要的是均衡配置资源,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一定能解决。”这应该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学区化管理。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杭州市求是小学就已经尝试过集团化办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20多年的改革,杭州市走出了一条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缓解了“择校之风”,满足了不同的教育需求,创新了办学体制,盘活了教育资产,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了办学效益和水平,推进了城乡共同发展。
学区化办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2016年12月,静宁县教育局提出了“大学区”教育均衡管理模式。全县以城区5所县直小学为中心校建立5大学区,以此促进县域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该如何利用中心校资源优势,有效推进学区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大难题。
一、在县城及农村学校实施大学区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一)实施大学区管理模式是县域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及教育部门为确保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将大量师资、财力投入到城区学校,优化了城区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但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外流,农村出现很多“空心”村落,让农村学校办学进退两难,一个学校三四十人,一个年级一两个学生,甚至部分学校的个别年级出现生源断层的现象。农村学校趋于小规模化,使得教育部门的投入处于尴尬境地,投入多了导致资源浪费,投入少了,容易出现校际差距。因此城乡之间、乡校之间无论在师资队伍建设,还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一定差距。大学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共享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学区乡校共同发展。
(二)实施大学区管理模式是巩固农村文化根基的必然要求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形形色色的传统文化,而这些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恰恰在农村,然而“空心”村落让农村固有的传统文化和传播阵地逐渐消失。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村人口在6亿左右,做好农村扶持发展工作,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扶贫必先扶智,实施大学区管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学校办学层次,是夯实农村文化根基的客观需要。
(三)实施大学区管理模式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农村学校教师少,课业负担重,往往是“一师多课”,严重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实施大学区管理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师能力,一方面以中心校为龙头,建立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另一方面以中心校为核心,通过教学观摩、帮扶支教、师徒结对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同时建立大学区QQ群、微信联络群,加強教师之间交流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大学区工作的基本策略
(一)充分调研,落实帮扶,务求实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乡校之间在管理、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各不相同,薄弱之处也因校而异,要做好大学区工作,作为中心校必须得充分调研,对乡校的校舍建筑、教学质量、教研教改等情况全面掌握,找到薄弱之处,为中心校进行大学区管理而明确目标,提出要求。
通过中心校和帮扶校的调研沟通,列出帮扶的项目和次序,并对此提出帮扶方案,从而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再以此贯彻落实,不断提高帮扶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聚焦薄弱,坚持做好帮扶支教工作
根据调研得到的结论和对结论的分析,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提出行之有效的工作策略是大学区管理模式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找准着力点,打开突破口,更好地服务于学区工作。
1.充分利用中心校的教育资源提高乡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中心校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以为乡校提供借鉴;乡校应积极参与中心校的重大活动,感知中心校教育管理方法,提高乡校教育管理能力;中心校定期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从思想上认清当前的教育形势和未来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此推动各校教学观摩活动,开展教学研讨,提高农村乡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发挥教研教改张力,通过听课、评课、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教师的课堂执教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农村基础教育。
2.加强乡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发挥骨干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教研教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心校应把积极培养乡校骨干教师作为共同提高的有力抓手,鼓励骨干教师及部分名师与帮扶乡校青年教师实行师徒结对,通过“传帮带”培养乡校青年教师成长,使他们成为乡校骨干,在乡校辐射带动广大教师成长,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
(1)中心校在调研的基础上和被帮扶乡校共同商定师徒结对表,在征得本人同意后,以大学区名义予以安排;
(2)师父每学期指导徒弟备课不少于5次,在备课中解决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选择教法不恰当、教学环节不全或无用、板书设计不科学等问题;endprint
(3)师父每学期帮扶教师提供2次示范课,同时徒弟提供3次诊断课,并对此进行研讨;
(4)师父每学期末要对徒弟的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生管理等予以全面评价,并以书面形式上报中心校和相关乡校;
(5)徒弟每学期末也要对自己接受的帮扶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给乡校和中心校。
3.坚持做好“送教下乡”教学帮扶活动
乡校大多布点分散,集中教学研讨及观摩活动有诸多不便。中心校组织“送教下乡”教学帮扶活动,则显得尤为重要。中心校可以根据各乡校薄弱学科和教师需求,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送教帮扶、研讨提升带动乡校发展。
(1)帮扶教师每学期到帮扶校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集体备课不少于3次,在备课中解决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教法选择不恰当、教学环节的繁简増删、板书设计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
(2)中心校根据乡校提供的教研需求计划,每学期由骨干教师提供3次有针对性的示范课,以此示范、引导、释惑;
(3)每学期,被帮扶乡校为各学科提供4次诊断课,就课堂诊断,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每学期,中心校安排专人就当前教研教改形势或热点问题在帮扶乡校举办培训讲座;
(5)每学期在中心校安排2次全方位观摩活动,邀请帮扶校的师生进行观摩学习。
4.开展定岗定向支教活动
中心校每年从业务骨干中选派一定数量的人员,按各乡校的需求分配到相应的学校进行帮扶支教。帮扶支教的时间,原则上为一年。如果在帮扶乡校所担任的工作效果不明显,就必须追加一年的支教时间;而对于在帮扶支教中表现突出、效果明显的予以表彰,并纳入到评优选先之中去。
原学校原岗位上的教师要到中心校轮岗学习,时间为一年。轮岗教师到中心校就是中心校的一员,全面履行在中心校的各项责任与义务。对于学习积极主动,进步明显的轮岗教师回原乡校予以重用;对于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影响不良的轮岗教师,要视其情节扣减绩效,或在两年内不予以评优选先。
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帮扶支教工作扎实有效开展,避免搞形式,走过场。
5.巧用信息化手段,为乡校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乡校教师人数少,学科专业教师短缺,教学研讨及交流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可以建立大学区QQ群、微信经验交流群,让乡校教师在遇到教学难题时第一时间和中心校或其他乡校教师交流,进而促进教師专业成长。
总之,学区化管理已将成为均衡城乡教育的有力措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及时总结,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县情、符合校情的发展之路,行之以诚,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参考文献:
[1] 谭智.大学区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3).
[2] 杨媛媛.浅析大学区管理督导评估模式的构建——基于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试点实践的思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