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
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后,我发现加拿大人对于学业的早教观念近乎于零,想让学龄前儿童学会ABC,做给1+1=2什么的,还得靠咱们家长自己回家努力。
要想评价加拿大幼儿园,还真不是“好”或“坏”这两个字能简单说清楚的。和广大当地人家长一样,我对加拿大幼儿园“入园难”也很无语,而对咱们华人家长“又贵又学不到东西”的评价我深表认同。
“Daycare”多年来都是家长心头的痛。以致于当届省府上台前硬是把每天10加元的幼儿补贴当筹码来拉选票。不管广大劳动人民是不是冲这条而投的票,反正这是人家新民主党16年来第一次重新当政。最近,媒体也开始轰轰烈烈地报道政府将实施的家庭幼儿园补贴计划,深得人心。
由于我俩孩子年龄相差近10岁,我和幼儿园可没少打过交道,要说加拿大幼儿园之稀缺程度恐怕是国内朋友无法想象的。这前前后后10几年间,撞上一报名就能入园的好运只有一回。所以,孩子能有地方送,我就要谢天谢地,还哪敢挑三拣四的?说起学费,一个孩子的幼儿园学费能抵一份累脖工收入,家里要是有两三个娃的话,不如自己带来得精心省钱。但收费倒是整齐划一,差别不大。在媒体上难得看到以先进幼儿理念唬人的天价机构,也没有所谓的“名牌幼儿园”。我便觉得幼儿园都大同小异,没什么可挑的。
后来,从朋友们的情况得知,幼儿园虽没得挑,可老师还是要好好选的。譬如,老师能否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能否一碗水端平,是否注重孩子良好个性培养,如果是私人开办的家庭幼儿园,老师家是否远离大马路等等细枝末节,都成为家长关注的点。我这才知道,原来家长对幼儿园老师是很挑剔的。
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后,我又发现加拿大人对于学业的早教观念近乎于零。如果有国内朋友想知道这里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我还真不敢恭维,与其说是“灌输孩子文化知识”,不如说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教导他们如何做人”。总体来讲,幼儿园里像放羊,孩子都是自己在各个区域玩耍,集体活动并不多。我家门口那间永远排不上队的幼儿园,也不过因为在保证孩子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外加点户外活动和室内集体游戏罢了。想让学龄前儿童学会ABC,做给1+1=2什么的,还得靠咱们家长自己回家努力。
至于国内提倡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加拿大人可搞不懂,像中国三四岁就会算算数认汉字背唐诗的娃娃要是搁在我们这里,那简直就是让人眼珠都要掉下來的神童。我记得儿子四岁会最简单的10以内加减法,小朋友们羡慕不已,老师一个劲地夸。
我最怕被问:“你们加拿大幼儿园的规模如何?”不怕您笑话,如果有几间教室就算颇具规模了。然而,我说的教室绝不是您想象中国内那些宽敞明亮桌椅整齐的教学场所,我们温哥华为数不多的社区幼儿园大多都是在教堂的地下室租几个房间。而这里更多的是私人幼儿园,就是园主在家里辟出一块地方开办的,学生不过几人而已。不瞒您说,不论是社区还是私人幼儿园,您都别想在教室里找到黑板和课桌。最好找就是玩具,手工用纸,彩色笔。而加拿大娃娃们拿笔并不是用来写字做算术,主要是发挥想象力,描画我们美好生活的。
当然,我绝不是说加拿大幼儿园一无是处,我其实很欣赏他们的初期育儿模式,即更关注个体学习、玩伴游戏和小组项目,强调幼儿通过与场景互动获得各种直接感性经验以及通过主动索求运动获得发展,而不是由老师通过“讲课”方式使幼儿得到发展。加拿大教育专家指出:“成人寻求效果,而孩子寻求的是理解。不能由于要求孩子必须记住一些书本知识而褫夺他们索求事物的兴趣。”幼教老师虽然对孩子有严格要求,却从不会强制孩子做不喜欢的事,相反十分尊重其个人意志,给予孩子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利,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和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很多时候,老师都不给统一答案,只要孩子说得有理就是正确答案。所以,我们总能看到教室墙上同一主题的绘画被孩子们演绎得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虽然幼教工作一直是公认的工资不值劳动付出的职业,老师上岗前却必须经过严格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幼教执照后方有资格申请此职位。像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朱太”那样的幼儿老师,在加拿大怕是一辈子也别想上岗吧?你看她在那么丁点大的客厅里塞滿孩子,把他们全然交给电视机,自己却坐在一旁不管不顾的,完全看不出一点幼教老师的资质。更令人吃惊的是,一听到主人公提出应该少给孩子看电视的建议,立马把门一关将他逐出门外。这要是换了我们,早把她告上法庭了。
和电影里的孩子比起来,我俩孩子的待遇好得多。我们的老师对孩子可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尊重。我儿子有湿疹,小手上有很多道裂口,他最不愿洗手,老师发现后就建议我带一块手工肥皂给他专用。还告诉我上哪能买到保湿效果最好的润肤露。夏天出门玩时,老师总提醒他带帽子遮太阳,怕他被晒坏了。有几次我去接他,看见老师跟他说话时蹲半着,一条腿跪在地上保持和他同一高度,直到把话讲完,以此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及师生平等的良好关系。孩子们也不怕老师,但都很听话。
16年前,女儿刚被我从中国接到加拿大,由于我要全职工作,只好把英语不通,文化习俗不懂,三岁的她送去幼儿园。女儿在国内没上过幼儿园,突然进入一个极其陌生的环境里,貌似很不适应,每天闷闷不乐的。我却觉得自己很幸运,由于老师们对她无微不至地关怀,让我不用在工作时为她担忧。每每回想起当年的一幕幕来,如今依然感动。
那时的华人不多,为了帮助我女儿搞懂老师的意思,园长特意安排了班上唯一一个稍微懂点中文的孩子给她当翻译。由于生性胆小内向,女儿上厕所都不敢自己跟老师说,要么憋着,要么请“翻译”代言。为了改变女儿“死活不开口”的习惯,鼓励她尽快融入当地生活,老师就在“翻译”代言后走到她面前,耐心询问,一旦听她自己要求后,立刻牵起她的小手,把她带到厕所门口。
说来有趣,要不是当初一念之差,我也早成了幼教老师。在10几年前, 我也曾有过开办家庭幼儿园的想法。确切地说,此想法其实是出于我们教会一位负责弟兄。当时我在渥太华一所教会服侍儿童,主要教授所谓的“主日学”,并在节假日组织一些儿童活动,教友们都觉得我很适合教导孩子。于是,某天晚上这位弟兄特意来我家里,和我及先生认真地谈论此事。
他并未开门见山讲明来意,而是很含蓄地询问我对将来职业的打算,然后貌似不经意地谈到幼儿园这行的紧俏程度并分析了它的前景,看我没表示反对,便缓缓进入正题,征求我有无从事这一行的意愿。为保险起见,他建议我先从带一个孩子入手,慢慢扩大规模办成像样的幼儿园。他还告诉我教会里有位姊妹很欣赏我,希望我能帮她照顾两岁大的儿子。
您可能会感到奇怪,这么熟悉的教友为什么和我们夫妇说起话来却如此谨慎?如果您了解当时的情况就能理解他了。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们这代移民只想找份专业工作,从此过上五子登科,就是“有位子有车子有房子有孩子有票子”的生活,而很少有人想去做生意或是自己开公司,即自雇。
当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刚登陆加拿大不久,并不太懂当地就业行情,加上还保留这国内的想法以为家庭幼儿园就是给人家当保姆带孩子,既没地位工资又低,都不太能接受。这位弟兄和我一样来自大陆,但他早年去过香港工作,又比我们早来几年,有一份相当保险的高薪工作,对幼儿园一事自然比我们看得深远。他苦口婆心旁敲侧击地疏导完,也不勉强,让我们夫妇仔细考虑考虑互相商量商量。他可真是有心,临走前还顺手从包里拿出两本他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一本是介绍“政府对于幼儿园的要求及如何申请执照”,另一本是有關“考教师证“的参考资料。
我喜欢教孩子,再说在家闲也是闲着,不如做点事情好,于是对弟兄提议很感兴趣,高兴地接过书来并立刻翻了几页。可我明显感到先生的观念还转不过来,他很不赞成我的想法,说什么“年纪轻轻却在家给人家看孩子,出去上班不是更好吗?”虽然,我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但还是把那两本书都好好看完,对开办幼儿园大略有了个了解。
时过境迁,咱们华人移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对不少国内有教育背景一时却找不到教育局工作的人来说,幼教工作既不荒废她们的老本行,就业前景又光明,真是个不错的选择。即使从没在教育届干过的,也很容易转行。再说,这种低收入高付出的累人活,加拿大当地人愿意干的为数不多。这倒给很多移民提供了机会。
如今,开办私人幼儿园可成了华人喜爱的香饽饽。我有三位朋友都成功地办起了幼儿园的,其中一名男性友人胆子大,在离他家不远的大温区另一华人聚居地城市租了一个高层单元,独具一格地办了个颇似国内贵族学校的“高大上”幼儿园,开设英文班,数学班,中文班,还教唱歌跳舞画画等才艺,老师都是高薪聘请的当地经验丰富的幼教资格证持有者。这个办学思想在中国并不稀奇,可漂洋过海来到幼儿园稀缺的加拿大,绝对算是别出心裁,那些抱怨加拿大幼儿园老师只会看孩子不会教课的亚裔家长像是求得了福音一般蜂拥而至。去年,伯母从我们家乡来探望儿子,我和他们见了一面,听说幼儿园生意很红火,不到半年功夫入园就要排队了。平时,我也能从他的朋友圈里看到孩子们开心的模样,老师耐心的教导和家长们满意的笑容。看来,当地尤其是华人圈对教授知识幼儿园那可真是刚需啊。
其他两位女性朋友的幼儿园因为增加了一些兴趣班,也干得风生水起,不亦乐乎。这潮流是不是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咱们华人在幼儿园教育方面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抽文1:由于我俩孩子年龄相差近10岁,我和幼儿园可没少打过交道,加拿大幼儿园之稀缺程度恐怕是国内朋友无法想象的。这前前后后10几年间,撞上一报名就能入园的好运只有一回。
抽文2:如今,开办私人幼儿园可成了华人喜爱的香饽饽。我有三位朋友都成功地办起了幼儿园的,那些抱怨加拿大幼儿园老师只会看孩子不会教课的亚裔家长像是求得了福音一般蜂拥而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