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究

2018-01-15 19:14姜铃
学周刊 2018年4期

姜铃

摘 要:“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过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下,如何才能提高德育工作效率,这是我国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基于此,针对在核心素养形势下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究,对于提高高中德育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德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4-003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018

德育工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青少年作为我国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的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教学整体风貌,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战略目标。高中生正处于可塑性极强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对高中德育工作深入研究,以便促使学校德育工作与新时期高中生健康成长需求相符。

一、概述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在遴选与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历经三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研究成果,这是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的要求,本文探讨的是在高中阶段如何通过有效德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确立德育教育的目标

(一)德育教育的整体性

一所学校所进行的德育工作既与家庭和社会组成整体,对校内本身而言,也与学校各方面工作组成整体。通过研究发现,学校德育整体性,首先就在育人功能上有所体现,学校德育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次,德育整体性也彰显在德育工作者“全体性”上,也就是学校德育工作者不仅指的是德育专业教师,还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师;再次,德育整体性还体现在学校校园风气以及校园环境中,这也具备较强育人功能;最后,在德育过程中的始终都体现着德育整体性。

(二)德育教育的层次性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素养、坚定的思想方向等等,是通过各个阶段教育逐步形成的。学校德育工作者应结合学生各个年龄段身心特征和知识水平形成的规律,对他们循序渐进、系统化、统一化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大大彰显德育教育的层次性。

(三)德育教育的长久性

德育工作的进行应注重实效,这是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都应重视的一点。在校全体学生作为我们德育教育工作对象,要对其日后的发展充分考虑。要意识到德育的长效性,是为了强化今天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有效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德育知识,为日后更好的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德育教育的滲透性

学校德育工作的进行,不能只是形式主义的,而是在落实各门学科后积极进行的,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在课堂教育途径中有效进行德育教育,这需要学校德育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

三、核心素养形势下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践探究

(一)抓核心—全方面、多途径进行爱国主义系列教育

第一,注重主旋律,深化爱国情。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才能使学校持之以恒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应重点思考的问题。首先,要以我国重大事件以及节日为主题,逐渐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在教育活动形式下,结合特征,注重实效;最后,制度化和规范化爱国主义常规教育。

第二,文与道融合,学科有效渗透。学科教育是高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学科教育中推行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就是进行“渗透”。但德育教育工作者应明确的是,在“渗透”中应掌握好“道”与“文”二者的关系,也就是自身知识体系和教材中传递爱国主义情感的关系,使之可以有效渗透、有效融合。以端正高中生学习动机为主,以爱学校教育、爱父母教育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教育教学为基本。在对教学知识理顺基础上,要对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深入挖掘,并在对各种教育资源充分运用下,形成新的教育体系。学科渗透中应遵循如下几点原则:首先,在学生智力潜能挖掘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其次,在对学生学习环节优化中融入德育教育;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中融入德育教育。因为每一学科的特征都是不同的,因此“渗透”内容侧重点不同,其方法也是形式各样的。

(二)拓展到社会层面,形成教育合力

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主体密切合作,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构成主体间德育教育良性循环。想要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基础上,也需要对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发挥,让高中生在社会教育这一大环境体系中,不断强化爱国主义观念。因此,具体工作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并在运用一系列教育媒体下,对学生深度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其次,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与调查,深入街道、基层企业,面对变化速度极快的社会,让高中生亲身感受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巨大成果,并对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进行深入感受,培养他们对于党和社会的热爱之情;最后,注重社区教育的进行,与周围的街道、文明小区、工厂等,成立起教育委员会,真正大大提高高中生的德育水平。endprint

(三)注重日常的礼仪常规与行为规范训练

为了能够将高中生培育成为具备“四有”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应运用一系列方法来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做事。所以,应持久的抓好高中生礼仪常规,并对他们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日常行为规范训练,这是学校有序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

第一,高效要求,具体落实。礼仪常规与行为规范训练需要高中生遵循具体规定,积极行动。其应具体明确,不能过于笼统,确保学生可以记得住,并能够真正做得到。其实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很多有关于高中生的行为规范,其内容都是十分具体的,但想要使高中生深入实践,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要具体化条款。

第二,注重方法,规范训练。在训练学生行为时,想要获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要注重科学方法的灵活性。也可以说,应从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入手,有针对的进行,并运用多种方法,积极引导与示范。

第三,结合特征,有序訓练。因为各年级学生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都是不同的,在规范训练过程中,绝对不能一刀切进行,而是应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四,全体参加,齐抓共管。在对高中生进行常规礼仪与行为规范训练过程中,应明确意识到,这项工作不但只需要由政教处与班主任着手,还需要全校全体教师共同进行,积极参与整个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气氛。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坚持不懈地进行德育教育

良好的、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具备激励性、感染性等等功效。成功的、高效的德育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也是特定文化实践的一大产物。所以,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文化性、高效性。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以及个体情感的培育,甚至知识才能的积累,必然要受到积极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气氛影响。

第一,自然美好。注重校园自然文化环境的大力建设,使校园可以达到净化、美好双重标准。

第二,建设校风。建设校园文化不但需要在物质上进行,还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内容,也就是要建设学风、校风,这是在集中体现校园文化,也是在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文化育人作用。

第三,创设艺术。不管是设置艺术创作,还是美好自然环境,都是为了能够给莘莘学子营造良好的、刻苦的校园文化气氛,使广大学习者可以在这样的气氛下,更加努力和认真地学习。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推行素质教育教学的今天,育人教学更为复杂。我们需要明确意识到德育工作的进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了能够推动高中德育工作更好的实施,并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就必须要对德育工作进行更加深入地实践和探究,及时找出不足,并大力完善,进而提高高中德育工作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 付辉.中小学班主任制度变革的新进展与前瞻[J].教育学术月刊,2016(11).

[2] 王祖亮.德育导师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模式[J].基础教育研究,20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