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琳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个城市不断投入大量建设项目,过于重视机动交通以试图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却使得街道空间尺度变的巨大,城市街道的活力与特色逐渐丧失。武汉中山大道改造秉承着“生活因街道而更加美好”的设计理念[1],对城市旧街区改造制订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化的解决方案,给这条百年传奇之路赋予了新的活力。本文主要通过借鉴中山大道改造实践经验来探讨提升街道活力的关键,从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总结出符合满足当代城市街道设计的关键要素。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a large number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continuously invested in cities. Too much emphasis on motorized traffic in an attempt to alleviate the traffic jam problem has brought about a huge change in street space and the loss of vitality and features in urban streets. Wuhan Zhongshan Avenue renovation adhers to the design concept of "life becomes better because of the streets"[1], develops a systematic solution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s old street, to bring a new vitality to this century legendary stree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key to enhance street vitality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Zhongshan Avenue renovation, draws lessons from successful cases and concludes with the key elements to meet the design of contemporary urban streets.
关键词: 活力街道;区域活力;街道设计
Key words: dynamic street;regional vitality;street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4-0207-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被大众所广泛接受,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有着更高的要求。街道,是体现城市风情面貌、文化底蕴、景观特色的重要城市单元,是对内联系与对外交往的重要媒介,对街道活力的提升无疑是促进街区活化的最有效手段[2]。活力,顾名思义,是指旺盛的生命力,也指事物得以生存、发展的能力,对于一个区域空间来说,区域活力主要体现在人的行为活动上。随着城市机动化的日益加剧,街道沦为了分隔区域的界限,大量的车辆拥挤在街道上,人们的活动被局限在建筑内部,街道上人们熟悉的生活与交流的空间消失了,街道变得乏味无趣毫无生气,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城市街道的活力也随之渐渐消失,并且在传统的规划设计中往往会忽略掉“人”的重要性,这样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无法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本研究从街道着手,以“人行至上”的角度来指导街道的规划设计,从中山大道改造的实践经验中完善设计要素,使城市向着更具活力、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1 道路与街道的内涵区别
很显然,严格意义上来说,道路与街道是有区别的。百度百科上给出街道的解释是:在城市范围内,全路或大部分地段两侧建有各式建筑物,设有人行道和各种市政公共设施的道路。街道和道路的主要区别是:二者虽然同属于线性空间,但道路多以交通功能为主,着重点在于两地之间的运动,强调车的通行能力;而街道除了一定的交通功能之外还包含其他更重要的城市功能,如居民日常生活以及步行、休閑、娱乐、购物等活动,具有积极的空间意义,强调人的社会交往。美国纽约的教授马歇尔·伯曼是这样描述街道的:“街道的主要目的是社交性,这赋予其特色:人们来到这里观察别人,也被别人观察,并且相互交流见解…”[3]。
2 “街道”设计的理念转变
欧洲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亚洲的东京等国际都市都对街道活化带动街区复兴展开积极地探索,并逐步形成理论体系、设计导则,在提高街道活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我国,虽然街道改造的工程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关于慢行交通、绿色交通、安全交通等研究也是日益渐多,但很多传统设计中只片面强调了人的存在,并没有真正的从人的感官角度出发去切实考虑人在街道中的地位,“车行至上”的理念根深蒂固。面对交通拥堵、环境恶劣、安全无法保障等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设计者往往先考虑交通流量,过窄的人行道并不会带来舒适性,更不会带来活力。活力来自于人频繁性的活动,而支持社会活动的则是街道功能的多样性,所以对于街道的设计不应该在复制道路模式。“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人与车交通协调,增强沿街复合功能,从人性化的角度将街道功能发挥到最大。
3 街道活力的构建与评价
一个街道活力的大小绝不能单单靠人车比例来评价,活力街道也并不是没有机动车通行的步行街,街道如果做到了良好的横断面规划设计,是可以实现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和谐相处的,活力和交通是可以兼备的[5]。城市街道空间是否有活力主要受其中各种活动的影响,街道的活力主要体现在人活动的多样性上,而活动的产生又受到街道空间的物质环境等条件的影响,那么提升街道活力的关键无非是改善街道的物理环境从而为人们提供愈加丰富的活动场所,因此活力街道涉及的不仅仅是交通,还应包括风貌、景观、建筑、生态等内容[6]。街道空间的物质环境是街道空间产生活力的基本条件,其主要包括人性化的尺度、连续的街道界面、多样化的功能和建筑形态风格、多样化的文化生活、人性化的街道设施、安全的街道空间和丰富的街道活动等,这些都是街道规划设计中很重要的控制要素[7]。endprint
4 中山大道改造实例分析
4.1 背景介绍
中山大道始建于1906年,是老汉口最重要的商业交通性干道,并且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武汉商业历史文化风情的大道,历年来中山大道沿线经历了从汉商—华商—洋商这一演变的世界商街,拥有者浓厚的历史沉淀。随着武汉商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山大道沿线商业虽极具规模,但业态低端,很多具有历史性质的洋行缺乏有效保护,街景枯燥,活力与特色逐渐丧失。街道上人车冲突处处可见,广告无序摆放阻碍了人行道,店招遮挡建筑立面,种种现象与其历史风貌极不协调。2013年12月,按照武汉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以地铁6号线中山大道段全线封闭施工为契机,武汉对中山大道进行封闭改造。此次改造秉承“生活因街道更美好”的理念,以“让道于人”为原则,强调“慢行+公交”,塑造具有活力的文化旅游街道,实现“繁荣轮回”,打造出了一个极具代表武汉文化底蕴、文艺魅力的慢行商业街区,并获得了第52届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规划卓越奖,也是亚洲唯一一个获奖项目,中山大道的成功改造在规划思想、设计方法、人本理念上对中国其他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
4.2 改造成果
4.2.1 街道慢下来了
中山大道规划摒弃了传统“车行至上”的交通理念,打破传统道路改造一味拓宽车行道的做法,主打“慢行交通+步行”,让城市生活节奏“慢下来”。改造后的中山大道一元路—前进一路段:设置为双向两车道,并划定公交车专用车道保障公共交通的路权,对于交叉口设计、人行过街设施、环境绿化、地铁衔接等细节进行精细化设计并引入国际先进理念进行应用。中山大道一元路—黄石路段:在维持现阶段两车道的基础上局部适当压缩机动车道宽度,拓宽人行道宽度并布置舒适性的街道设施,打造一个具有人性化尺度、步行连续的街道空间。
4.2.2 行人停下来了
中山大道设计借鉴了国外中心绿化岛的成功理念,适当的局部压缩机动车道,拓宽人行道,并且结合环境小品、道路绿化创造了富有变化的道路断面形式,街道两侧种植行道树、中央隔离带种植三排梧桐树,绿树成荫的街道景象吸引行人驻足休憩、拍照。此外,中山大道还结合现状道路改造打造了三个特色开放空间节点:美术馆文化广场、水塔及艺术市场、民众乐园,人们行走在街道上时,不仅能观看到诸如街头音乐会、展演会、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活动,还能欣赏时尚艺术画摊、花店、艺术制品等特色摊点,“想走就走,想停就停”的观光模式使这条街道充满了活力。
4.2.3 老建筑有新活力了
中山大道串联原法、俄、英等租界,沿线有各类保护性老建筑及特色民居,历史底蕴深厚。改造工程结合现状建筑调研、区政府发展需求及民众市场意愿,总结提出具有满足实际需求、发展长远的规划建议,通过对中山大道的活力提升、历史建筑功能复兴,再现曾经的光辉。如将汉口水塔通过功能置换,建设成展现汉口近代历史变迁的老汉口万花筒,将其附属商业裙房与水塔统一成的红砖墙面,特色鲜明的风格吸引人们驻足观望;改造后的中山大道将在保留既有商业老字号的基础上,引入老武汉品牌店、国内品牌店、精品店等,百年商業老街重新注入新鲜血液。
4.3 经验借鉴
中山大道改造后,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街道上的行人对中山大道改造后的意见,行人普遍对改造后的街道表示满意,少数人表示缺少非机动车道导致共享单车行驶不便,行人对改造后的街道满意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井然有序的道路附属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②清晰明了的导向标识;③随处可见的座椅;④连续浓密的绿植;⑤极具特色的建筑;⑥舒适环保的旅游电车。
5 总结
中山大道改造的成功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由“车形至上”转变为“人行至上”的重要里程碑,不管是从规划设计理念上还是思想上都值得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借鉴,它相对于传统道路设计的先进性体现在它关注对象的转变、设计空间的延伸以及设计手段的改变。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完美提升街道的活力,在于它完全从人的角度出发统筹资源的分配,关注人的行为和活动需求,精细化配置街道公共设施,将“交通、商业、空间”作为整体进行设计,大大提升了街道空间的多样性,从而塑造出了一个功能完整、充满活力的街道。它在街道活化手段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空间分配
在空间资源的分配上主要以慢行为主,主要表现为效率优先。
5.2 车速管控
让车速慢下来是街道活化的关键,控制手段主要为道路线型曲折化、缩小转弯半径以路面铺装材料变化等措施。对行人、非机动车过街设施进行设计,比如采取稳静化措施、交叉口局部抬高,全面提升行人过街的安全性。
5.3 街道设施
精细化设计的街道设施带为行人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体验。
5.4 商业活化
行人的商业化活动是其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布置商业外摆空间,驻留空间统筹协调等措施可以提升沿街的商业活力。
5.5 景观整体提升
街道景观是行人对这条街道的第一印象,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景观综合提升不仅让人印象深刻也能改善行人的慢行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山大道景观提升规划[D].武汉:武汉市规划研究院,2016.
[2]杜红波,刘少坤,韩颖.设计以人为本的街道[J].城市交通,2016,15(3):36-42.
[3]姜蕾,杨东峰. 城市街道活力的定量评价方法初探[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4]彭刚.城市活力的营造[D].长沙:湖南大学,2006.
[5]陈喆,马水静.关于城市街道活力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9(S2):121-126.
[6]盖春英.北京市活力街道规划实践与思考[D].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7]张晓春.活力街道塑造—深圳街道设计实践[D].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