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钦
2017年7月18日,我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将在2017年年底前紧急禁止4类24种固体废物入境,其中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钒渣、未经分拣的废纸和纺织废原料等高污染固体废物。这些进口固体废物,通常被人们称为洋垃圾。
近年来,国内一些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暴利,非法大肆走私洋垃圾。包括二手服装等走私洋垃圾,已经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洋垃圾走私手法花样翻新,且愈演愈烈,对社会环境及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
洋垃圾流入中国后如何形成利益链
我国是从1996年开始对固体廢物进口实行行政许可管理的,并颁行了进口目录,每年对进口品种和数量进行总量调控。这主要是根据当时我国在塑料原料、造纸原料、橡胶原料上曾出现过一定程度的匮乏,希望通过固体废物的适度进口补充这些原料的不足。
数据显示,我国对固体废物的年进口量占全球年产生量的56%,2016年进口量高达730万吨,总值达37亿美元。不过,据环保部人士表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已经对一些粗放型产业逐渐淡出,对于部分洋垃圾的需求量也随之减少。近年来,我国合法进口的固体废物已经由以低价值、重污染的废塑料、废纸为主,转向了高价值、污染低的废金属。此次我国率先禁止进口的24种固体废物,绝大多数都属于前者。
在2017年7月20日环保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郭敬就表示,“一些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将固体废物转移到其他国家,有的甚至是非法出口。”他指出,国内国外都有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非法进口、夹带走私洋垃圾。那么,非法进口洋垃圾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利益链呢?
早在30多年前,日本等周边国家就开始出现了一些专门向中国出口垃圾的专业公司,它们收集到垃圾后,经过简单分类,组织向中国出口。这些国外的垃圾供货公司中,既有外国人开的,也有在中国专门接收洋垃圾的人跑到国外注册的,自己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其实,这些国外出口垃圾的公司,从收购垃圾到整个出口过程中,都是要自己出钱的,所以它们从垃圾本身赚不到钱,收入都来自国内政府支付的垃圾处理补贴。据了解,发达国家对于垃圾处理的费用很高,大概在每吨400美元至1000美元,而运到中国,即便加上运费每吨的成本只有10美元至40美元。
这些洋垃圾进入中国后,首先由国内的接收方以极低的价格买进来。根据每次垃圾的种类不同以及分类的精细程度,价格有所区别。通常以废旧衣服为主的洋垃圾,每吨的价格只有几百元人民币。紧接着,这些洋垃圾会通过多次挑拣分类,层层转卖出去,往往越到分拣精细的后端价格越高,最后就形成了纸张、金属、塑料、服装、电器等精细分类的垃圾,再运送到不同的地方进行进一步不同方式处理。例如,纸张、塑料、金属类的会作为原材料投入循环生产;电器会在拆下有效零部件后进行进一步拆解,比如,分离出玻璃、塑料、橡胶、金属等,有时还可以提炼出贵金属,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这些洋垃圾流入中国,大致经过入境、转运、加工、销售等几个环节,有着明确的分工,形成了产业链。通常按照不同环节对不同种类垃圾有着明确的界限,由不同组织分别经营并且之间形成单线联系,最终各方都在这个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获利。
走私洋垃圾旧服装屡禁不绝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垃圾都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在一些人眼中,垃圾却成了宝贝,千方百计要进口到中国。一方面,是这些洋垃圾确实能够成为一些行业的生产原材料实现价值;另一方面,很多人对一些洋垃圾翻新后,再次出售牟取暴利。也正是因为这种利益驱使,很多不具备垃圾进口资格的人,也想方设法不惜通过违法手段走私洋垃圾。
据海关人员介绍,违规洋垃圾入境大致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超越我国规定进口范围,把禁止进口的洋垃圾种类入境中国;第二种是没有许可证的企业,通过租买许可证进口洋垃圾。据了解,我国海关从2013年开始,专门针对洋垃圾走私启动了的“绿篱”专项行动,对洋垃圾走私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但由于其中的利润丰厚,洋垃圾走私手法也不断翻新,走私分子与海关缉私人员玩起了捉迷藏。
我国明确禁止进口固体废物走私,包括废矿渣、废催化剂、废轮胎、废电池、电子垃圾等工业废物,以及旧服装、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等。但走私分子则对应以伪报、瞒报、夹藏等方式躲避海关监管,甚至有的在申报进口货物时,直接夹藏国家禁止进口的洋垃圾。有的还在废五金中夹藏禁止进口的电子垃圾,在废塑料中夹藏废轮胎切片,甚至还有的在矿石中夹杂明令禁止进口的废矿渣。这些都增加了检查人员对货物区分和定性的难度,特别是矿石和废矿渣有时甚至属于同一属性,仅在矿物质含量方面有所区别。
以旧服装为例,通常国内接货人以一二百元一吨购进以旧服装为主的洋垃圾,然后经过层层分拣,最终能按1元钱1斤的价格销售出去,除去人工成本,转一次手价格就翻了几番。
而以1元钱1斤买去旧服装的买家,则会再根据新旧程度进行分拣,对于比较新的衣服会采取翻新手法,通过一些不正规渠道进行二次销售,往往都是当作新衣服卖。而拣出来的一些没法当新衣服卖的,则直接当作二手服装销售,可以按几元钱一件或者论斤称的方式再销售出去,最终销往偏远农村、工地等。有曾经采访过专门翻新旧服装的洋垃圾村的媒体推算,即便最后有一半旧服装无法二次销售,彻底变为垃圾抛弃,通常也能达到10倍左右的利润,即每吨洋垃圾能带来数千元人民币的利润。
其实,旧服装是我国明令禁止进口的洋垃圾种类。不法分子主要是通过在合法洋垃圾中夹带等走私途径进口国外旧服装。此前曾有媒体引用知情人士的话称,这些旧服装都是“来自于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垃圾场、废品处理厂以及医院、殡仪馆,有些是病人不穿的,有的甚至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有的媒体记者在暗访时,亲眼见到一些进口旧服装上存在大量血迹。
据海关人员介绍,根据以往查获的案例,很多国外旧服装往往都是通过伪报品名、伪装货物、伪造单证等手段走私入境的。这些流入中国的旧服装,有的会经过人工翻拣,再经过简单的修补、清洗和熨烫,然后以“外贸尾单”或“出口转内销”的名义重新销售。而对于一些名牌旧服装,甚至还会送到干洗店清洁翻新,然后专门配上假冒的标牌进行销售。endprint
据了解,电商领域近年来已经成为这些旧服装消纳的新渠道。尤其是一些来自日韩的旧服装由于款式新颖,在网上销售还颇受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青睐。2016年下半年,广东省深圳边防就曾截获过一批549吨重的洋垃圾服装,其数量之大也足见国内市场需求的旺盛。
对此,业内人士提醒一些习惯在网上私人店铺淘服装的消费者,如果店铺中的服装款式大多以单件形式出现,而且款式跨度很大,那么就要提高警惕。即便同款衣服有两三件,那么也应该仔细甄别来源。此外,由于服装在穿用和洗涤过程中,往往商标部分是最容易磨损的,因此对于一些商标明显变旧、卷曲、发黄的服装要尤其注意。有的网店还会销售一些商标被剪掉的外贸衣服,这种“剪标”的原因,往往不是像商家所说的为了规避“打假”,而很可能就是来自国外的旧服装。
经营走私进口旧服装的洋垃圾村屡打不散
在分工明确的洋垃圾走私产业链中,多方各自获利。“在这些洋垃圾处理的整个过程里,就是分拣需要成本,大多是在农村对农民进行简单培训后就可上岗,用最原始的那种方法,成本非常低。”有知情人士透露,前几年在国内有不少专门分拣加工洋垃圾的村子,有专门加工旧电器的、有分拣旧服装的,在全国都小有名气,一有洋垃圾就往那些地方运送。
这些洋垃圾村,在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密集。比如,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曾以拆解废旧电子垃圾而出名,广东省汕尾市碣石镇以分拣旧服装出名。此外,广东清远市龙塘镇定安村、佛山市大沥镇联滘村,都曾是有名的洋垃圾村。
2009年10月中旬,央视记者曾暗访过广东省汕尾市碣石镇新饶村的洋垃圾服装市场,发现这里已经形成了一条相当严密的走私、加工、兜售洋垃圾服装的地下产业链。当时新饶村的洋垃圾店铺密如蛛网,每家店铺都在公然销售着从日本、韩国等国家走私来的旧服装。汕尾海关缉私局的一份调研统计显示,在26万人口的碣石镇,当时从事洋垃圾服装经营的就有1万余人。在央视节目播出后,当地公安、工商等部门曾出动人员,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联合执法整治洋垃圾产业链。可是4年后的2013年,央视记者重新暗访这里时,碣石镇的洋垃圾市场并没有被打掉,还是和4年前一样生意红火,上千家店铺公开兜售洋垃圾服装。而且这里形成了更為精细的产业链,比如,对旧服装去球、刷毛处理,每件的处理费是5至7角;缝补旧衣服上的破洞每件1元左右。甚至这里还有商标标签专业店,有很多国家的服装商标销售。在当地,一件旧的韩版女皮衣原来售价20元,找专人花40元翻新处理之后就能跟新的一样。
2017年3月3日,广东省汕头海关和陆丰公安、边防、工商等部门,又在碣石镇捣毁一个走私进口旧服装的储存窝点,多达96吨的进口旧服装被锈迹斑斑的铁丝捆绑成堆,包装袋上的英文字母还清晰可见。如此顽固的旧服装生意屡灭不绝,足见其中的利益丰厚。
有偿转让许可证使进口的洋垃圾失控
为了规范进口洋垃圾的管理,我国对固体废物的进口和处理采取许可证制度,也就形成了“指标”。虽然我国明确禁止转让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但事实上,由于许可证是紧缺资源,一些具有固体废物进口资质的公司开始有偿转让许可证。
据海关人员介绍,所谓转让许可证,其实就是虽然自己消纳不了那么多洋垃圾,但依然顶着许可证的“上限”进口,将洋垃圾入境后再转给没有许可证的企业或个人,从而让这些无证者也得到了洋垃圾。这种变相的租借许可证,已经成为当前最主要的犯罪手法。
2017年7月,在我国东南某地查处的一宗洋垃圾倒卖案中,办案人员发现,两家企业从2015年开始分别以每吨约80元的价格,向另一家拥有许可资质的化工企业购买约1.8万吨的进口废塑料批文指标,后者牟利近150万元。在2017年3月立案侦查的一起固体废物走私案中,实际收货人在境外采购废塑料,之后由拥有许可证的某贸易有限公司与某纺织品有限公司向海关申报进口,货物放行后再运送给实际收货人,两家公司向实际收货人收取每吨700元至800元不等的“包通关费”。
很多有资质的企业,铤而走险出卖这些固体废物进口指标,其实除了牟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如果当年的进口指标用不完,环保部门就会在下一年核减其进口指标。为了保持进口指标不变,这些有资质的企业即使“用不了也要进口”。加上一些地方对合法进口的固体废物缺乏流向监控,也“成就”了这种许可证寻租行为。
在一桩案例中,一家公司建有3条用于处理进口固体废物的生产线,却仅有1条正常开工。但该公司仍按照每年产能即15000吨的“顶格额度”向海关报关,“套”出来的额度就被“转让”出去。自己用不完进口额度的同时,大量进口超过自己处理能力的洋垃圾,这些入境又无法通过正规渠道消化的洋垃圾全部进了地下加工厂,进行分拣提炼,一方面对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同时一些通过非法渠道进口的洋垃圾进行二次销售后,更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