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盟超
地处大山深处的广西凤山县,人口21.5万,是国家级贫困县。凤山县高级中学,是全县唯一的高级中学,现有学生3000多名,2016年高考没有一名考生达到重点大学投档线——“零一本”;2017年1133名考生参加高考,仅有两名考生达到一本线。广西有不少这样的县,整个县的一本上线人数为个位数。当大城市名牌中学对近百分之百的一本率习以为常时,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落差堪忧。
据广西凤山县教育局一位领导介绍,在凤山,最富裕家庭的孩子或者成绩最好的孩子,会被送到南宁、柳州,次一点的去河池,差点的也要送到周边教育质量相对较好的区县。区分往往从小学和初中开始。留在凤山县高中的3000多名学生,不具备选择到其他地方读书的家庭条件。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拿不出那么的钱。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心知肚明,其中仅有约十分之一能达到本科线,这将是大部分人的天花板。在广西,这一“天花板”分数线近年来只有300多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过去“撤点并校”、发展“超级中学”的思路,使县城乃至更基层的普通学校被忽视,衰落属于必然。凤山县的窘境是其中“最极端的表现”,类似情况在全国并不鲜见。
教师留不住优质生源流向外地,即使花钱也“买”不回高分考生了
广西凤山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从县城到村镇,凤山各类学校最关键的任务仍是“修建校舍和基础设施”,所需经费约4.4亿元,目前缺口4亿元。
凤山县高中按照2400名学生就读设计的校舍,目前容纳着3000多名学生。一些班级不得不在实验室、图书室甚至校外上课。运气好的学生,能住上16人一间的学生公寓,另一部分只能住在教学楼内改建的通铺。扩建校区遥遥无期,很多师生知道,“很多年前拨下来的建设用地,现在还种庄稼呢。”
校内40多台多媒体教具年久失修,十几位教师合用一台电脑。凤山闭塞的环境以及两三千元的月薪,很难对教师构成吸引力。校长罗凤章苦笑着说,“想招聘3位老师,结果面试者只有1位”;5年前招聘的十几位年轻老师,如今“全部跑光了”。
每年都有十几位教师离开学校,到外地谋求发展。在生物组,教师近年来以每年两人的速度流失。罗凤章向记者证实,目前年长的教师以专科、函授本科学历为主,年轻教师基本毕业于三本院校。地理、生物等科目的教师,就连专科生都难得。
女生牙乔莉以仅仅高出一本线14分的高考成绩,成为2017年的凤山县文科状元。她此前跟着外出打工的母亲在江西上学。回到凤山时,她觉得“课根本没法听,完全靠自习”。英语老师在课上讲初中的知识;年长的数学老师努力想把课教好,却讲不明白习题。一些学生说,对照课本就不难发现,一些任课老师讲述的内容并不准确。
因为财政拮据,教师代课、假期补课以及看守自习均无法得到收入,除基本工资外鲜少补贴,这使得凤山县高中教师的收入和其他市县有明显差距。罗凤章承认,“几乎每一个教师都有意见”,因此有老师旷课或应付了事。
牙乔莉记得曾有老师旷课,理由是“去喝酒”。有的老师下课铃一响立马走人,即使当堂的知识点并未讲完,下节课也不会再提。还有的老师在晚自习布置了测试卷,直到高考,卷子也没有讲评,连标准答案都没下发。
生源也在被抽走。近几年,按照中考成绩,凤山每年有大约70名“A+”和200名“A”等级的考生,这些“一本的苗子”全部流向外地。即使是大约300名第三档的“B+”考生,凤山县高中也只能留住其中的100多名。
2003年至2004年,凤山县一度有18位考生达到一本线。牙乔莉的班主任韦述领记得,10年前能招录到“A”类考生,有毕业生能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这样的名校。可如今,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大家都喜欢往外跑。韦述领感慨,几年前,被逼无奈的凤山县高中还能用5000元奖金“买”到一两位中考“A+”的考生。可这两年,即使花钱、托人情,也没有高分考生肯留下,“买都买不到了。”
凤山县高中70%的学生家长都在外地务工,很多班级3年都开不起一场家长会。有的家长听说孩子在学校“犯了事”,会在电话里急得说不出话,还有一些父母在电话里明说,“孩子就交给老师您了”。
高三学生韦佳宏居住的镇上,他的同龄人差不多有半数放弃读高中,其中大部分前往广东打工。有时一所初中学校初一招收240多个学生,中考时只剩下100个。
弃学外出打工的学生大多家境较差;留在本地就读的学生家境中等;相比之下,镇上企业主和教师们的孩子处在“顶端”,他们大部分在小学和初中就被送到外地。韦佳宏的几个“发小”属于这种情况。8岁以后,韦佳宏几乎没见过他们,只知道他们如今的成绩要比自己高一两百分。
当县中丧失了培养重点大学学生的能力,恰恰剥夺了农村学生享受教育公平的权利
如果以高考为标准,现在的凤山县高中显然飞不出“金凤凰”。但罗凤章校长说:“培养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的学生不是我们的任务,我们就是要教育学生好好做人。”
凤山县高中作为全县唯一的高级中学,每年要完成上千个高中招生指标。周边市县高中的录取线维持在500分上下时,凤山县高中已低至300分,这意味着不少学生的中考单科成绩只有二三十分。
一位班主任认为,他的学生能做到“按时作息”,已是理想状况。他欣慰地说,学生刚入学时会若无其事地当着老师的面抽烟,如今看到老师会慌忙把烟掐掉,向老师问好。
“如果没有我们,近千名学生得不到教育,就这么流进社会。”这位班主任认为,凤山县高中的定位不是“拔尖”,而是“兜底”,能让那些中考300分的考生在3年里不輟学、不违法,成功地将他们护送进大学校园,“已经成功了”。 “育人”比起“教书”,是更加急迫的任务。
有位学生在初中就染上毒瘾,高中时被发现,老师没有让他退学,反复劝说、陪护。这名学生最终戒毒,考上大学。还有一位学生,一度因贫困想要退学,可老师反复做思想工作,这名学生坚持读书,后来考上大学,成为家乡的一名小学教师。这名学生说,自己这些年一直能坚持早晨6点半起床、周末不睡懒觉的原因,要追溯到上高中时,老师“不管刮风下雨,每天6点20分来学校喊我们起床”。endprint
韦述领担任班主任6年,累积出十几个档案册。档案的主要内容是每位学生的考勤记录,学生迟到的情况被精确到秒,违纪原因五花八门。他解释称,期末时,拿着这些记录去和学生及其家长沟通,更容易讲清道理。
校长罗凤章曾在巡视校园一周内,逮住200多个违规的学生。这些学生轻则上课睡觉、玩手机,重则打架斗殴。罗凤章把他们召集起来上思想品德课,播放德育录像,这项制度和做法保留至今。
在这所学校,班级入口钉着木柜,学生上课时需要按照学号把手机塞到一个个小格子里。教室门口贴着学生的座次表,方便巡查教师透过窗户记录违纪学生的名字。班主任会在午夜甚至更晚的时间,站在学生宿舍门口打开手电,提醒屋内还在打手机游戏的学生关机睡觉。
那位自认“成功”的班主任也承认,每天把绝大多数时间花费在维持纪律上,已没有更多心思去研究教学。另一位老师毕业于凤山县高中,回校任教后他感觉母校“变了”,“学习氛围却比以前差了太多。”他认为,如今学校里的“快班”,其实连过去的普通班都比不上了。
2016年高考出现“零一本”后,韦述领清楚地记得,亲人抱怨,“不敢说自己有亲戚在凤山县高中教书,会被人笑话。”在省市教育会议上,他也感到其他市县的老师谈起凤山县高中难掩嘲讽,认为这里的学校“误人子弟”。
凤山县每年几十名中考“A+”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县城,96个村里能考到这一成绩的学生至多一两个。这意味着,无论依靠成绩还是家境,能在高中前走出大山的孩子基本来自城镇。对于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而言,最好的归宿就是考入凤山县高中。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在拥有‘超级中学的城市,农村学生的本科一批上线率几乎全部下跌。”他认为,像广西凤山县一样,当县中丧失了培养重点大学学生的能力,恰恰剥夺了农村学生享受教育公平的权利。
熊丙奇说,绝大多数农村孩子无法进入门槛较高的“超级中学”,这些资源再“优质”也与他们无关——最终,留给他们的只有愈发干涸的县中。
改变贫困地区濒临凋敝县中的窘境,需要构筑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
为了培养出高分考生,凤山县高中近年尝试过各种努力。2016年出台的奖励办法是,从紧缺的学校经费里挤出资金,奖励高分考生。高二高三学生月考达到一本线,每次奖励200元;如果分数超过600分,“依照分数给予等额金钱奖励”。另一项措施,是与南宁三中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后者是本科一批上线率在85%以上的中学。
2017年夏天,校长罗凤章拿出大半时间前往临近区县考察。其中有的中学同样地处贫困地区,教学成绩一度与凤山县高中相仿,如今却能在每年招录约100名中考“A+”考生的情况下,使近300名学生本科一批上线,效率甚至高于整个河池市综合实力最强的河池高中。为了留住生源,这个县几年前曾规定,公务员和教师子女,无论中考成绩如何必须在本县就读,否则年终考评不合格。各乡镇也需要落实中考高分考生在本县就读的名额,凡是将孩子送到外地读书的,一律视为经济条件过硬,不得享受任何贫困补助。与此同时,县政府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优秀师生。如今,不再使用强制手段,当地也能留住大多数本地高分考生,教育质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凤山县高中也在5年前采取“违规手段”设立初中班,从初一直接培养学生,并与学生签订协议,要求无论中考成绩如何,高中须留在凤山县高中就读。2018年,第一批初中班约百名学生将参加高考,根据目前的模拟成绩,罗凤章估计大约有20人能达到一本线。
在熊丙奇眼中,像凤山县高中一样濒临凋敝的县城中学,“拯救的钥匙其实在政府手里”。方法无非两条:一要严格执行教育法规,限制异地招生,将本地生源留在本地;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全力提升辖区内的教育质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在凤山这样的贫困县,重建教育体系并不简单。想要改变高中的窘境,必须从底层抓起,首先完善乡村的幼托机构和小学、初中的教育系统。令人担心的是,有的地方主政者为了追求一时的政绩,试图采取一些“短平快”的方式拉高录取率,却对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不感兴趣。
对2016年高考“零一本”心有余悸的罗凤章,在距离2017年高考还有半年时,跑到河池高中求情,将全校成绩最好的10名学生送到河池高中读了最后一学期。
这项措施被罗凤章反复强调为“没有造血功能的无奈之举”,被一些教师视为“践踏尊严”。
可就在2017年9月,县里做出决定,希望将这一做法进一步“发揚光大”:将成绩最好的50名高三学生送到南宁三中培养。
作为2017年凤山县高中仅有的两名考过一本线的毕业生,牙乔莉在高考后迎来了属于她的表彰大会和3000元奖金。
很多人并不清楚,牙乔莉跟随打工的母亲,一直在江西省某地读高中。除去前往河池高中的一学期,她在凤山县高中实际只就读了1个月。但整个2017年夏天,她都是凤山县高考的骄傲和安慰。
(据《中国青年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