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AM模型结构智能家居接受行为调查分析

2018-01-15 12:36谭舒婷
价值工程 2018年4期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智能家居

谭舒婷

摘要:智能家居以其强大的技术支持、广泛的应用领域、便捷的生活服务,逐渐被更多的消费人群所接受。为了深入研究智能家居接受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技术接受模型(TAM),结合智能家居接受行为调查问卷,使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分析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智能家居接受行为与其有用性、易用性、满足性、社会环境、产品性能、消费者自身六大因素相关。最终基于研究结果为智能家居的前景提出发展对策。

Abstract: Intelligent household has been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consumers because of its strong technical support, extensive application field and convenient life service. In order to futher study the acceptance behavior of intelligent household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us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combined with intelligent Home Furnishing acceptance behavior questionnaire,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data was analyz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lligent household acceptance behavior is related to its usefulness, ease of use, satisfaction, social environment,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consumer's own six factor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mart home is put forward.

关键词:智能家居;接受行为;TAM模型;结构方程模型;SEM

Key words: Intelligent household;act of acceptance;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4-0044-05

0 引言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智能化时代已经悄然来到,逐步替代人工制造,应用在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在十二五计划中已经被列入政府报告中,且作为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预计未来几年内智能家居将迎来爆发。关于智能家居時代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探讨研究,张桂清[1]提出1998年Microsoft,Intel,Hp,IBM及日本一些公司共同制定了“家用无线网络标准”——HomeRF(家庭射频),这为智能家居的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而国内最先引入智能家居是在1999年深圳首届高交会上。外商永泰峰公司带着其APBUS产品参展,代表着国外智能家居产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主要是以3G网络和e家网关,通过互联网实时监控操纵,并收接信息,真正实现在Internet上进行操控。另外目前日本、韩国、德国、美国等世界各国在智能家居的技术研究方面也在飞速发展[2]。国内学者赵建忠[3]指出智能家居的采用技术有有线和无线,两者各包括优点和缺点,需要亟待解决。朱敏玲[4]指出智能家居网络需要3个层面的网络,包括外部互联网,家居内部互联网,家居控制子网。在智能家居市场的发展研究方面,智能家居在未来会逐渐取代传统家居,会在未来给消费者营造一个智能化的、舒适的、人性化的生活环境。智能家居在中国发展十余年,但是目前只是在一线城市普及较广。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议中提出了2013年到2015年要全面实现三网全面实现。智能家居时代的“春天”真的要到来了!目前智能家居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上存在较多的单件智能家居产品,并不能实现系统控制。智能家居的概念已经出台了很长时间,但普及程度低,始终遇到落地难,消费者接受程度低的尴尬局面。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让智能家居更加值得期待。智能家居的发展潜力巨大,强大的技术支持、广泛的应用领域与当代人不断进步的消费理念,都使其有一个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由此可鉴,研究智能家居接受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智能家居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必要的作用。

基于此,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设计针对智能家居接受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结合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利用spss软件分析消费者对智能家居接受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采用AMOS软件验证其结构,根据最终结果为智能家居推广和发展提出对策。

1 智能家居接受行为调查分析过程

在基于文献调查和实地走访的调查基础上,我们针对辽宁省葫芦岛、锦州、沈阳等周边二三线城市的不同年龄层段的人群使用智能家居的行为进行调查。在对他们进行智能家居有关信息的普及后,对要求他们按照影响智能家居使用行为的程度进行排序,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初始的智能家居接受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确保问卷的真实性、科学性的基础上,根据专家的一定意见对初始问卷进行多次的修改,对于本次问卷我们采取lik-ert5点积分法,让不同阶段的人群进行对智能家居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打分。其中“1”代表“没有用”,“2”代表“有用性较少”,“3”代表“有用性一般”,“4”代表“比较有用”,“5”代表“非常有用”1-5有用程度逐渐有低到高,剔除无效项目后,本次问卷共收集492份,最终获得包含22项调查项目的462份调查问卷。将得到的数据录入电脑,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过程如下。endprint

1.1 智能家居接受行为的测量

智能家居接受行为可以反映人们对智能家居的认知程度、使用情况。为了更好的了解人们对智能家居接受行为程度的调查研究,我们结合大量资料总结出了以下三个潜变量:智能家居有用性、智能家居易用性、智能家居满足性。

1.2 智能家居接受行为影响因素的测量

智能家居接受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主要概括为:社会影响、产品性能、消费者自身。(表2)

2 基于TAM的智能家居接受行为调查模型

在本次调查中,其中男性占60.39%,女性占39.61%。最近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男性占51.27%,女性占48.73%,男性多于女性,可见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我们针对辽宁省葫芦岛、锦州、沈阳等周边二三线城市的不同年龄层段的人群使用智能家居的行为进行调查。期中有效问卷462份,有效率达到93.9%。

3 模型的检验和分析

3.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分析

3.1.1 信度分析

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根据SPSS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总问卷的Cronbach' S Alpha值为0.880,高于0.700的置信标准,且各项目在剔除该项目后的Cronbach' S Alpha系数均会减小,这也说明题目设置合理,具备一定的解释贡献。

3.1.2 效度分析

①消费者对智能家居接受行为部分探索性因子分析。

从消费者对智能家居接受行为部分的因子分析结果来看,测量样本的KMO值为0.916,高于0.800的衡量指标;巴莱特球性检验系数为713.811,其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各测量问项之间并不对立,存在一定的相互关联,这表明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是可行的,详见表4。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因子旋转以最大方差为参考标准。抽取因子后的碎石图,如图2。

通过碎石图可发现,从第三个特征值之后,曲线陡度变平缓。

研究计算9个问卷项目的公因子方差,16个问卷项目提取的公因子方差均高于统计经验值0.500,说明能够很好地反应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对9个问卷项目经过主成分分析,共提取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69.955%,表示3个公因子能够较好的解释原有问卷项目。然后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最大正交旋转,同时结合碎石图,共抽取出3个公因子,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各个问卷项目均按预期负荷负载到各自公因子上,这说明问卷有良好的效度。

据此,假设H1得到了验证。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9个测量项目共聚合到3个不同的因子上,E1-E3与公因子A1的相关系数最大,共同描述着智能家居使用的有用性,由A1解释,将A1命名为“智能家居有用性”;U1-U3与公因子U2的相关系数最大,共同描述着智能家居使用的易用性,由A2解释,将A2命名为“智能家居易用性”;M1-M3与公因子A3的相關系数最大,共同描述着智能家居使用的满足性,由A3解释,将A3命名为“智能家居满足性”。

②消费者智能家居行为意向影响因素部分探索性因子分析。

对消费者智能家居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测量部分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样本的KMO值为0.908,高于0.800的衡量指标,巴莱特球性检验系数为1083.17,其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详见表6。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因子旋转以最大方差为参考标准。抽取因子后的碎石图,如图3。

通过碎石图可发现,从第八个特征值之后,曲线陡度变平缓。研究计算13个问卷项目的公因子方差,13个问卷项目提取的公因子方差均高于统计经验值0.500,说明能够很好地反应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对13个问卷项目经过主成分分析,共提取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65.867%,表示3个公因子能够较好的解释原有问卷项目。然后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最大正交旋转,同时结合碎石图,共抽取出3个公因子,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各个问卷项目均按预期负荷负载到各自公因子上,这说明问卷有良好的效度。

使用SPSS进行主成分抽取最大方差旋转,系数选择大于0.4,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7。

根据因子旋转成分矩阵可知,13个问卷项目聚合到3个不同的因子上,S1-S4与公因子B1的相关系数最大,共同描述社会因素对智能家居使用的影响,由B1解释,将B1命名为“社会环境”;P1-P5与公因子B2的相关系数最大,共同描述产品性能对智能家居使用影响情况,由B2解释,将B2命名为“产品性能”;C1-C4与公因子B3的相关系数最大,共同描述消费者自身对智能家居使用影响情况,由B3解释,将B3命名为“消费者自身”。

综述以上对问卷信效度的分析,验证假设检验结果为:智能家居接受行为诸多表现可以归结为有用性、易用性、满足性三方面;智能家居接受行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社会环境、产品性能、消费者自身。因此,问卷设计良好,可进行下一步分析。

3.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在进行模型拟合时,深入潜变量各维度进行分析,将潜变量显变量化,进而分析各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根据模型拟合结果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和修正指数MI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最终拟合结果较好,修正后模型拟合路径的标准化系数与P值见表8,输出结果见图4。

输出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与P值如表8所示,与检验是零的原假设关联的概值为P值,模型中的所有路径系数在0.05水平下与零有显著性差别。其中社会环境变量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为0.012,但均小于统计经验值0.05,说明也可以被接受,其余各变量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均能够被接受。

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估计,拟合优度采用似然比卡方、NFI、CFI、IFI、RMSEA检验,以考量模型拟合优度。模型拟合结果见表9,各指标均在理想水平范围内,证明拟合良好。endprint

从表9可以看出,卡方与自由度之比为2.614,大于2,而其余几个指标NFI、CFI、IFI均大于0.9,RMSEA小于0.08,这几个指标均满足模型检验与拟合优度的要求,且所有观测指标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在0.6以上,P值均为0,路径系数全部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拟合效果总体上比较好。

据此,假设H2a-H2f得到了验证。

3.3 模型解释和分析

3.3.1 变量间关系分析

潜变量间的系数表示某一变量的变动引起其他变量变动的程度,对于智能家居行为意向这一内生潜变量,而智能家居系统使用这一潜变量的路径系数为0.847,路径系数为正值,表明这一个变量状况的改善都能提高智能家居使用行为意向,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

3.3.2 智能家居使用行为意向与观测变量间关系分析

通过对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发现与潜变量关系重大的观测变量,还可进行各因子观测变量间的比较。

智能家居使用行为意向总体表现中产品性能的系数最大(β=0.842);这说明消费者最注重智能家居产品的品质,性能等方面,只有产品本身高质量才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次分别为有用性因子(β=0.835)和消费者自身因子(β=0.821)。由此可见,消费者十分注重智能家居的功能性,另外消费者自身的年龄、购买能力等自身因素同样影响着对智能家居使用的行为意向。因此智能家居使用行为意向在这两方面表现也较强。

满足性,社会环境的因子系数分别为0.764,0.752在六个因素中相对较低。因为消费者对于智能家居能否提高生活品质并不十分在意,他们只希望智能家居能够在功能性方面更为突出,减轻生活压力等等,提供一个便捷的生活方式。而在网络社会环境方面,我们大多消费者不会经常了解社会对于智能家居有哪些有利的政策与宣传,大多数消费者会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使用智能家,因此这都体现了消费者对智能家居使用行为意识在这两方面的相对薄弱。

易用性的因子系数为0.802,说明消费者在考虑使用智能家居的时候并不会因为智能家居操作的难易程度而影响自己使用智能家居。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群逐渐适应智能化的产品,更加能接受智能化的产品,从而是自己的生活更加的便捷,生活品质的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有效数据的处理,分析消费者对智能家居接受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智能家居的发展现状。目前市场中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家用电器类的单件产品,而整套的可安装的智能家居并没有进入市场。首先,智能家居所涉及的高新技术并不被大众所掌握,要制作一整套的智能家居对于绝大部分的商家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其次,对智能家居的安装也是一个要突破的方面,传统家具的安装技术与智能家居相比是有很大差别的,对于传统家具的安装工人来说,他们还需要对智能家居的安装技术有多方面的了解与掌握;最后一点,就是智能家居的价格,由于智能家居所需要的高价值人才与其所涉及的高新技术和材料,都使其在价格上不能被普通大众所接受,这就很难使商家涉及其领域,制造出整套的产品,不过由于智能化的趋势,消费者对于智能化产品的渴望与需求,都促使商家一步步的走入智能家居的领域,因此,如今的市场上,各种应用了高新技术的单件产品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与追捧。

第二,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认知度不高。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市场中的智能家居都是以单件产品或某一领域的智能产品为主,从而导致消费者对于智能家居的了解程度也仅限于此,并没有对于整套产品的具体概念,而且,大多数人对于这种单件智能产品的了解程度也是在一般水平。而且,目前智能家居市场,其主要的消费人群,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而他们也能够较快的掌握對新产品的使用,这表明,是否能够对其进行使用也影响着消费者是否愿意对智能家居进行了解。

第三,消费者对智能家居存在忧虑。由于智能家居与网络的密不可分,而网络又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性,这使用户对使用智能家居时的信息安全产生忧虑,对智能家居存在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另外,消费者对于产品本身的使用安全性、安装与操作的复杂性以及使用的持久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忧虑。

第四,智能家居的发展前景很大。首先,当下已经是技术发达的时代,对于各种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经越来越深入与广泛,这为智能家居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其次,智能家居类产品不仅可以应用在住宅中,在酒店、学校、医院等地点都可以有一定程度上的应用,这为智能家居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最后,随着时代的进步,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在进步,他们对于这种智能产品的接受能力也强于以往,这使智能家居有了大量的消费人群。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应用领域与消费人群,智能家居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五,智能家居正在“各自为政”近年来厨电企业出现了许多像方太、欧琳、林内等品牌,使厨房与智能,科技相融合,实现物联网与科技相结合的时代。在家庭安全产品领域,智能锁亚萨合莱集团开发了电子锁和智能锁。此外,智能窗帘方面,Slide让wifi与智能手机相连,控制开关。目前,我国在智能家居的发展上是百花齐放,各自为政。相互的智能家居产品并不能有所联系,成为一体化,没有考虑到智能家居的整体应用。

4.2 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产品。为了智能家居的未来发展,首先要从产品自身做出调整与完善。在技术的应用上要充分考虑到消费人群,不仅制造出适合年轻人的产品,更要做出适合老年人的简单易操作的产品。在大多数人都关注的产品安全方面,更要注入更多的精力与技术,以提升产品的安全系数,从而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除此之外,在制造时还要考虑的就是成本问题,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尽量控制产品的成本,以满足多数人对产品的价格期望,使消费者有能力来承受此产品。

第二,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宣传。可以利用网络、电视等传媒工具对信息的高速传播,对智能家居进行传播与介绍,让更多的人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在各大商场中发放宣传手册,培训专业人员对产品进行讲解,让消费者对产品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第三,根据不同地域特点或需求,研制不同类型的产品。由于各地的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的不同,对产品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产品制造者应充分考虑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设计出适合处于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居民的产品。另外,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或是不同职业的、对产品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制造者应对于他们的需求做出思考,研制出适合他们的产品,使智能家居向多元化发展。

第四,智能家居需要互通发展。事实上,智能家居的概念已经出台很长时间。但是始终遇到落地难,消费者接受程度低的尴尬。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个企业的智能家居只生产适用于自己领域的智能家居,使智能家居市场相对封闭,产品之间难于有效的互通,给用户造成了一定的使用困扰。

未来是智能系统与服务时代的到来,未来的智能家居企业不再只是一味的追求智能硬件,而后期更要突出销售服务。

参考文献:

[1]童晓渝,房秉毅,张云勇.物联网智能家居发展分析[J].2010,16-20.

[2]张桂清,鹿曼,汪明,李成栋,彭伟,段新美,纪祥和.智能家居的“春天”来了[J].2013(S1):398-402.

[3]赵建忠.我国物联网在智能家居应用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2016(12):15-22.

[4]朱敏玲,李宁.智能家居发展现状及未来浅析[J].2015(4):82-85,96.endprint

猜你喜欢
结构方程模型智能家居
基于PLC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研究
智能家居发展或将实现弯道超车
关于智能家居真正需求的探讨
基于LD3320的智能家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