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涵 王瑾
[摘要]在时代背景和发展的要求下,随着语言文化交际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语言文化交际能力策略的探讨尤为重要,这对于外语教学的工作者和学习者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高校阶段的第二语言教学中发现相关问题,提出满足文化需求对二语课堂语境的影响和意义,并通过信息化教学实践以远程合作形式来构建一种可同时满足大学英语和对外汉语课堂文化需求的整合课堂。本文也探讨了合并课堂活动组织策略的研究:为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交际法教学,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来设立信息化虚拟课堂式的部分知识点的合并教学。
[关键词]合并课堂;文化需求;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2-014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6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问题现象
在我国,由于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的不足以及传统思维限制,往往出现忽左忽右的偏激化现象。这种现象在目前的第二语言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国际化正在成为新的时代特征,二语的掌握作为国际交往中交流沟通工具的必须,其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然而,随着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二语教学的效率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普遍关注。最突出的问题是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投入巨大,而收效甚微。
二语教学的探索和改进推动着外语教学政策的不断变化和翻新,如今较为推崇的方式为课堂使用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形式进行双语言教学,双语教学形式逐渐成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主流。然而,2004年顾永琦就在《香港双语教学尝试的经验及启示》一文中回顾和分析香港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而未获成功的实例来提醒内地要慎重处理这一重要问题。他认为,外语教育政策是决定外语教育成败的关键,全英文授课的前提是高水平的英语师资队伍。根据这一观点,二语课堂有效完成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教师应为目的语输入的主要来源和标准目的语的使用者。教师本身的目的语语言水平是至关重要的条件。然而,就如20年前许国璋先生为为数不多的外语学校可能误人子弟而痛心疾首的现象,如今令人遗憾的是,高校中二语教师的师资水平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于是,产生了这一问题: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具备双语或者多语种能力人才的低投入,高收益的方法是什么?
二、满足文化需求对课堂语境的影响和意义
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无论是以大学英语为基础课程的高校本土大学生,还是以对外汉语为基础课程的在华高校留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这些差异。那么,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将如何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化素养呢?显然这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一方面,语言文化知识浩如烟海,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好的;另一方面,对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语境的需求。汉英文化广阔无边,分属两大文化体系。追根溯源,汉语文化有着四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而英语文化也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丰富多彩,各方面都体现出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所以,这两种文化的差异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事实上,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技能和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全球化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价值,一方面必须帮助学生打好语言知识功底,全方位的训练语言技能;另一方面,语境课堂的构建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化素质,有计划地进行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因而,构建这样的语境课堂,如何将外语的本土文化植入课堂,笔者认为,利用当下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构建语言课堂合并来创造有效的外语语境,无疑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并真正实现有效的双语学习。
以信息化教学形式来构建大学英语和对外汉语的合并课堂,无论是部分还是全部合并,都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教学目标,否则其合并毫无意义。合并课堂的教学目标分为文化,态度和能力目标。(1)文化目标是使大学英语课堂的学习者和对外汉语课堂的学习者共同获取跨文化的语境需求。(2)态度目标是从语言的科目性被动学习转为以认知和交流为目的的主动学习。(3)能力目标是通过母语和外语的对比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外语作为认识工具的需求意识。
三、构建远程合作教学的形式和要素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政府相应文件开始使用“教育信息化”(educational infor-mation)这一概念。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大学英语改革自2004年初开始试点以来,已经经历了11个年头。同样,2004年是对外汉语教学为主的孔子学院在海外建立的时间,十多年来,已在126个国家(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这一切也离不开全球化效应和衍生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这11年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给大学英语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分别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亟待改观的问题。
研究表明,语言能力可以进一步分化为语言交际能力、语言知识能力、语言习得能力、语言创造能力、语言研究能力等等。其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语言交际能力,这是由语言的根本性质多决定的。因此,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合并课堂,创造语境和教学模块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目的语沟通交际是必要的。具体方法例如,设立信息化虚拟课堂式的部分知识点合并教学,或者是设立多媒体任务教学驱动的真实课堂合并,同时通过整合资源来拓展教学材料,编写教材内容,以提高双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本文选取的实验教学对象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高职大一学生和在该校学习的来自非洲肯尼亚的留学生,双方教学对象都存在着目的语基础薄弱或无基础的现象。实验课程分别为高职大学英语听说课和对外汉语听说课。
以听力理解和口语会话为任务目标的一次合并课堂案例:①大学英语的听力任务是边听边根据所听到的信息完成答题。②对外汉语的衔接任务是将听到的英语内容进行汉语复述,并且根据会话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1)听力前阶段(pre-listening)/汉语会话准备阶段1:通过网络连接大学英语和对外汉语的听说课堂(大屏幕形式),接着采用本土学生A和留学生a單一手机视频对话来配对学习进行小组讨论预测。通过英语和普通话的讨论提出问题,发现要点或信息等方法,帮助本土学生确立听力目标,激活背景知识,帮助留学生展示话题,并就相应的语言形式,功能进行互助训练。
(2)听力中阶段(while-listening)/汉语会话准备阶段2:对本土学生,这是听力教学中的关键阶段,也是教师最难控制的阶段,因为此时本土学生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来处理相应的语言信息。留学在则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或根据听力信息对相关内容排序,根据听力信息表演或绘出图片,进行汉语填空等活动,达到理解信息和训练技能的目的。
(3)听力后阶段(post-listening)/汉语会话开始阶段:小组作业开始,留学生A可帮助本土学生a评估听力效果,本土学生a帮助留学生A更正汉语翻译内容并完成对话。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练习活动最终还是由双方课堂的教师给出综合评估结果。
在设计此类课堂的知识点合并之前,教师还要根据当前学生的现状,以及本土大学生和留学生对外语学习的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总结出相关专业课程学习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归类,并以实际开设课时为基础,研究一套可行的合并课堂的教学方案。合并课堂前后准备,则是通过已建设的微格教学系统进行安排教学,依托于各院系的网络教学平台,专门建设合并课堂资源共享网站进行学习,交流,评估和资料收集,调查等,在多媒体教室构建课堂合并模式,使整合课堂进展顺利。
试行实践表明,通过信息化平台和设立合并课堂的创新模式,采用任务会话,任务合作,文化表演,任务及文化交流等方式进行外语教学,引导协助高职大学生和留学生在进行有效语言交流的同时提升了双方的跨文化和学习目的语语言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