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韵妍
[摘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供求与社会市场需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以广东省为例,从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现状、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对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供求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建议,希望可以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效率,更好地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分析;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2-0086-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38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社会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也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广东是中国大陆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量最大、人文交流最密切的省份。与其他省份相比,广东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充分考虑了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大量的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广东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充分考虑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人才供需影响,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一步创新转移培训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提供有益的探索指导。
二、广东省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一)广东省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流动配置
1.择业流动程度。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在城乡地区之间流动困难较大,受到社会管理政策等方面的约束。在改革开放之后,广东省出口贸易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整体上看,农村劳动力的择业流动占主要部分,广东省的外来务工人员较多。
2.工资决定程度。经济的发展使得劳动力不断为了寻求更高的工资收入而迁移工作地点。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价格比城市地区低很多,广东省城镇经济相对发达,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高,对农村劳动力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不过随着近些年一些专业技能能型人才的短缺,不少企业纷纷大幅提高工人工资,通过高工资来挽留优秀员工。
3.流动自由度。农村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因素,广东省由于自身经济结构的特色,外贸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也十分庞大。近些年来,广东省各地也在不断清除一些阻碍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法规障碍。相关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推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措施也在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度正在不断提高。
4.企业用工自由度。从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工作情况来看,大部分是在一些民营企业从事劳动力输出型工作,企业在雇佣劳动力方面遵循市场原则,即选用合适的人才,严格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招聘,在人才自由的市场环境下,农村地区劳动力择业和就业也是非常自由的。企业对劳动力的使用也遵循市场自由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自由用工。
(二)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资源
1.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
从广东省统计局的人口统计数据了解到,截止到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454.35万人,占68.7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394.65万人,占31.2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551.57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32.88万人,城镇人口的比例上升2.53个百分点。从这个统计结果来看,由于广东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广东省也是外来省份务工较多的来动力流入大省。
2.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
从受教育程度方面来看,广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约有85%都是初中以下毕业,较低的学历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偏低。进城务工的大量农民工就是农村劳动力专业的典型群体。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广东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变化
(一)农村劳动力的流向变化
从广东省出台建设“一带一路”实施方案来看,广东将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经贸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的定位,这意味着具有国际视野的“一带一路”战略将引领广东开放合作新格局。而对农村来动力流向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将向走出去的企业转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大量基础设施和基建工程的企业,对劳动力的需要日益增多。
(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需求变化
随着“一带一路”的日益推进,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多。广东省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成绩令世人瞩目。这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大量的劳动力支撑,而在今天,随着企业同国际日益接轨,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自身的技能素质要求水平也不断提高,单纯的体力劳作已经不能适应。
(三)地区差别与城乡差别
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地区和城乡之间有着较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一些大中城市群周围劳动力转移较多,佛山、东莞、惠州、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之间劳动力相对缺乏,西部偏远山区的劳动力逐渐向东部城市群转移,而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比偏远山区的劳动力素质要高。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目的
培训是帮助农村地区劳动力提升自身劳动技能的重要方法,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也逐渐融入其中,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发展,使得广东省同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来往更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大批适应外贸型企业用工需求的劳动力。而农村地区劳动力要想适应这种需求变化,通过转移培训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目的在于让其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目的做了如下几个层次的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收益和成本分析
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受益和成本,需要首先界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利益主体和成本主体,从这个维度研究投入和产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主要是政府机构、培训机构、企业雇主、农民、等。而培训的直接收益主体是农民劳动力、企业雇主和培训机构。具体来说,农民通过培训,可以掌握一定的知识的专业技能,为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奠定基础。企业雇主聘用培训后的农村劳动力,可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对于企业人才建设是有很大帮助作用的。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切实发挥自身的专长,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培训机构的收益主要是相关的培训经费。政府机构的收益主要体现在整体社会劳动力就业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贡献更多的税收。同时,还可以吸收农村地区的富余劳动力,调节地区之间的劳动资源。培训的成本主体一般主要是政府,接受培训的农民和企业雇主一般只需要承担很小的一部分费用;从收益结果来看,直接的受惠者是农民和企业雇主,转移培训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准公共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直接目的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技术,适应现代企业对技术工人技术素质的要求。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广东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点围绕自身所处的区域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会跟随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转移。农村劳动力在参与转移培训后,掌握了必备的就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实现跨区域就业,并且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深层次目的
从更深一层来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也是提高整体社会劳动力素质的重要举措,并且对推动广东省的城镇化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大量的得到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融入企业的人才培养建设方案,不断提升企业的员工素质。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奠定人才基础。具体来说,由于大量的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出去,农村地区土地的耕种就会越来越集中,为实现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经营奠定基础。而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城市后,充实了城市劳动力资源,为大量的现代服务业提供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推动现代城市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济学目的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着合理的经济学逻辑。具体来说,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其投资回报率可以从对劳动力自身产生的附加值以及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贡献进行考量。从这个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回报率是大于零的,也就是说,经过培训,带来的增量效益是大于培训成本的。
四、当前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观念陈旧,主动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
在广东省很多农村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农村生活也不富裕,但是农民缺乏离家进城工作挣钱的意识,认为自己没有专业知识和学历,出去务工什么也不能做。受到家庭负担的影响,农村地区农民在转移培训方面,不愿离开家乡,对培训的知识和技能缺乏信心。害怕培训后还是不能学有所长,不能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一些政府提供的免费转移培训项目,农民也缺乏热情,不主动参与,对通过学习培训改变自身命运不抱希望。
(二)培训内容针对性还不够强,培训工种与市场需求偏离
近年来,广东省对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在一些地方的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政策走了样、变了形甚至落了空的现象。农民转移培训主要的问题就是针对性不够,一些政府的免费培训项目,主要是大量同质化化的技能培训,对农民自身的技能需求、企业的用工需求缺乏科学调研分析,这就容易导致培训的专业技能知识同社会市场需求不匹配。
(三)培训方式、手段有待进一步创新
农民转移培训的方式一般以政府补贴购买社会培训服务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培训负担,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容易造成农民对培训项目的认识误区,认为政府免费提供的培训服务,学不到什么真正实用的东西,因此不愿意参加。另外,在参与培训过程中,不少农民工也许并没有完全掌握相应的技能,或是没有拿到相应的国家认证证书。从这个角度来看,需要在用工“入口处”严把关,不培训不得上岗、没有技能证书不能上岗等,让农民真正掌握技术后,再去从事相应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保证工程等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自身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安全施工等。
(四)企业用工薪酬待遇吸引力不强,“留工”环境有待改善
部分企业地处偏远地区,生活配套设施不足、业余文化建设水平较低,并且对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没有明显提高其福利待遇,不少农村劳动力因为培训后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而频繁离职,企业也缺乏必要的“留工”政策措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就业能力,找到合适的工作,提高经济收入,而一些企业没有对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区别对待,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参加专业培训的积极性。
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
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依托基层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向农牧民宣传党的富民政策,采取示范带动方式,从乡村选取转移就业成功模范户,请他们现身说法,帮助其他农牧民打消不必要的顾虑,教育引导农牧民破除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等传统观念,树立多渠道增收、多业发展、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和敢试敢闯积极的就业观。把握宣传时机,利用冬闲时间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就业观念。在大培训中,增加择业观念内容的学习,提倡勞动光荣,劳动受尊重的社会风尚。潘津乡邀请到创业能手和返乡创业带头人,现身说法,破除依赖政府、依赖家庭、依赖社会的思想,树立自主择业观念。彻底摒弃以职业论高低,以岗位论优劣的错误观念,提倡就业成就体现价值,回报社会。
(二)分类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人社部门履行好牵头抓总的作用,围绕培训促就业的主题,明确职业培训的方向,完善考核机制。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人社部门作为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好牵头抓总的作用,有利于统筹推进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明确职业培训促就业的导向,在考核机制和考核指标方面围绕这一导向来开展,积极引导培训机构创新培训形式,鼓励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并落实到定点培训机构年审和各级主管部门的考核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一方面逐步形成以企业培训中心、技工院校开展职业培训为主,民办职业培训为辅的培训局面,形成多元化的培训形式,促进职业培训的良性发展。选择用工量大、有规模、职工培训开展规范的企业成立培训中心,依托企业培训中心开展定向培训和岗前培训,是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有效途径。选择我县有一定生产规模、管理规范、生产环境相对较好的企业,成立企业培训中心;另一方面依托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储备性人才培训。加快定点培训机构培训工种更新,选择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工种代替边缘化的工种,通过社会化的招生组织有意愿转移自愿要求参加职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储备性人才培训。第三,引导、鼓励技工院校、定点培训机构主动与企业对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教师进车间,师傅进课堂的形式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培训机构,经常深入企业了解用工状况,了解企业生产对产业工人的要求,从而更加科学的设置教学内容,使接收培训的学员尽快适应企业的生产发展需要。
(三)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形成培训工作长效机制
提升培训对象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加大培训政策的宣传。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开展乡镇劳动保障所以及村级协理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掌握有关政策和工作方法,切实发挥村级协理员的作用。依托村级协理员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村民会议、有线电视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做到培训政策家喻户晓。其次,组织有培训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在职业培训政策宣传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培训需求摸底。将确实有需求的人员组织起来开展培训,调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组织培训的范围可以是几个行政村或一个乡镇甚至全县范围内联合组织培训。第三,搭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平台。将培训后的合格人员,作为企业用人的储备。同时可借助职业培训班,在考核鉴定结束后,组织用工单位同培训对象开展交流洽谈、组织培训对象赴企业参观,切身体现企业的生产环境等,促进双方达成就业协议,力争使职业技能培训成为企业用工的首选。第四,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课程。引导并督促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对象转移方向和培训项目的分析调研,要从单一的培训机构转化为人力资源输送者。授课老师不仅仅是授课,除授课外,要根据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技能结构特点以及转移去向,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人社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可以探索如何加强定点培训机构这方面的有效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带领定点培训机构科学地发展。培训层次亟待提高。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农民培训转移后工资提升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和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完成的“2015广东职业教育学校竞争力评估”报告。报告显示,广东白云学院位列广东民办高校竞争力排名第一,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惠州商业学校并列广东中职院校竞争力第一,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并列技工学校竞争力榜首。广东省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办学形式多样化,近几年来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黄金期,职业院校应当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探索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发展能力,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事实上,在当前金融危机条件下,职业教育成为广东省“双转移”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双转移”战略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力素质,而推动产业转移到广东北部山区腹地和东西两翼地区,劳动力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都离不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企业经营需要,广东每年从欠发达地区招收15万名初中毕业生就读珠三角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后在珠三角就业,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据初步统计,广东省珠三角中职学校和省属中职学校2015年共招收了11万名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比2014年增加了3万人,增幅达40%。全省教育部门有410所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共培训70多万人,并转移就业。2015年,广东省职业院校共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超过70万人,其中66%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来自欠发达地区,79%输送到珠三角地区第二、三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劳动力转移。通过对劳动力的培训,进一步拓宽了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就业渠道,提高了收入水平。2015年广东省各地共组织培训劳动力64.5万人,转移就业113.4万人,同比分别增长45.6%、23.2%。2016年前四个月,广东省培训农村劳动力18.1万人,转移就业47.6万人,其中相对欠发达的东西北地区组织培训14.9万人、转移就业43.1万人,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6.1%和79.4%。这种大规模的培训、转移为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发展后劲提供了支持。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的数据显示,“双转移”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质量,培训转移后的工资水平比未受训的农民普遍提高20%~30%。
(五)加强对培训机构指导和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加强定点培训机构管理。继续落实定点培训机构年检工作,通过授课过程的科学评估提升教学质量,培训评估分为三个阶段:培训前的评估,重点了解培训师资的知识背景以及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确保培训内容既能满足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又能与产业发展相联系;培训过程中的评估,主要是学员学习过程中的评估,对教师教学方法和培训效果的评估。这一阶段的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培训过程中的问题;最后是培训效果评估(包括培训后的就业跟踪服务),评估的目的是为下一次培训提供参考性意见,包括针对学员学习效果,培训教师授课效果,培训方的组织管理等。通过年检加强对定点培训机构的管理,切实提升培训的效果。逐步完善考核体系。不断创新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办法,改变任务指标的考核模式,引入培訓数量和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双指标考核机制。具体是:不下达培训任务,只确定培训种类,但是培训的人数和培训后的就业率,这两方面的指标完成情况是考核的两个内容,以考核机制引领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向,切实将有限的就业资金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