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雯馨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分析了重庆市合川区的高校师生宗教渗透特点:渗透手段的多样化、渗透方式的隐蔽性、渗透组织的专业性。针对这些特点,文章从渗透原因分析,提出高校预防宗教渗透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高校师生;宗教渗透;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2-006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2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笔者对重庆合川的高校展开了有关高校师生对宗教问题认识及态度的专题调研,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民生职业技术学校、西南大学派斯学院和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等5所高等院校,主要通过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1390份(其中有教职员工340份,占总数的24%;学生1050份,占总数的76%)。调查从学校性质来看,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在合公立和私立院校的师生;从学科专业来看,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职业技术、理工科和文科三类学生;问卷调查涉及在合高校的各个年级段,在校的教职员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合高校师生的宗教渗透情况,分析渗透原因,研究应对策略,为在合高校防范宗教渗透提供参考。
一、宗教向在合高校渗透的特点
我国法律和政策明确规定,禁止在高校開展宗教活动,所以宗教势力对高校进行渗透影响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渗透手段的多样化。除传统的组织人员深入高校进行非法传教外,还通过无线电波、书籍传教等手法进行宗教或带有政治色彩的宣传。在互联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了传教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问卷调查“您从哪些途径获得宗教知识”问题的回答上,有87%学生、77%的教师均接收过类似宗教知识的宣传资料、电子邮件、短信等,其内容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
二是渗透形式的隐蔽性。原因主要为:一是宣传宗教知识的人员的身份十分隐蔽。在问题“你在大学校园里曾遇到哪些向你传教的人员?”的回答上,选择“外籍教师和学生”和“校外宗教人士”分别25%和5%。从表面上可以得出:大部分宗教知识的宣传人员都有正当且容易让人信服的职业,这便于日常隐蔽自己的秘密身份,他们的活动地方均是选择在远离人群的山庄、偏僻会所等。二是宗教宣传人员间的联系方式与渠道十分隐蔽,通常会利用交流工作的机会来传达信息,让外别觉得是正常的工作联系,每次联系都是经过周密的计划。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隐藏在背后的政着治目的,这些渗透人员每一次与高校学生的接触都有其意义,看似是一种正常的沟通、纯粹的交往,但是他们私底下却隐藏极具影响力的政治意图。
三是渗透机构的专业性。第一,宗教渗透团队的人员部分是来自某个宗教机构,部分来自某个宗教团体,其组织十分专业。第二,机构成员十分专业,表面上这些成员平日干着正当的职业,背后却利用其职业的外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渗透,这些渗透人员的真实身份往往被掩盖。第三,渗透手段十分专业,当今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性格单纯且脆弱,宗教人员利用大学生的特点趁机传教,在向高校进行渗透活动时,他们采用的手段独特,经验技巧丰富,一般情况下学生难以识别,稍有不留心之处,就很容易成为他们的“战果”。加之现实社会具有的发达性、先进性,渗透人员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各种高科技产品从多方面、多渠道的获取与渗透宗教信息,别说学生,就连社会人员也防不胜防。
二、宗教向在合高校渗透的原因
大学生正是处于树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虽然宗教势力与敌对组织利用其自身的信仰性、盲目性、敏感性、神秘性、民族性、排他性等特点向高校渗透,但是学校方面也存在相关问题,如文化交流、师生自身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家庭和周围信教人士影响、教师的政治素质及思想觉悟不合格、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加快对高校进行政治渗透等因素加速了宗教向高校渗透。因此,通过宗教渗透向高校渗透的特点,结合现实情况分析,由此来掌握高校师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大力预防与阻止渗透势力的蔓延。
一是文化交流。我国的改革开放,要求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加强与时代进步要求的思想观念,为增强社会活力,我国也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且在我国《宪法》中直接涉及宗教问题的条款中明确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这一条款的颁布,不仅促进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还为我国宗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几年,各大高校出现的“宗教文化升温”现象无疑就是最好的诠释。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喜好文学艺术,特别是文科类学生,加之带宗教色彩的文学艺术具有的生动性、具体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备受大学生所喜爱。因为“单纯依靠抽象的神学理论和枯燥的说教是不能有效地扩大宗教影响的”,宗教组织利用艺术文化对许多深奥、抽象的宗教思想进行加工,最后感化受教者。
除此之外,民族传统文化也有部分影响,我国是人口大国,通常而言,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是全族信教,在合高校中的这一部分少数民族师生,他们对宗教文化知识的了解或是信仰的忠诚度较一般师生群体要深,要坚定。
二是师生自身心智特点和心理需求。一般来说,青少年学生对宗教存在最浅在层次的心理需求,其实就是简单的好奇。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统计得出,对问题“日常涉及信仰宗教行为的原因”的选择一项,“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答案成为其首选因素,教师139人,达教师总数的41%,学生420人,达学生总数的40%,占比相当大。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教育,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一是大学生们学习压力大、生活空虚乏味,宗教就作为一种精神补偿来填补心灵的空虚,二是大学生们面对困惑的受挫力与抗打击力不高,常常采取逃避的行为,借此宗教组织就利用这些特点对缺乏判断的大学生们进行的意识渗透,这种活动具有极高的欺骗性,大学生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他们反动思想,被他们所欺骗,成为他们一份子,更有甚者充当了他们的工具。
对于部分在合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则有着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主要是大学生们缺乏归属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信仰宗教的原因?”问题的选择项,选择“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的教师102人,占教师总数的30%,学生357人,占学生总数的34%。高校教师和学生均来自四面八方,缺乏家庭温暖,心理上对家的归属感极强,而宗教文化则是倡导安定与宁静、追求超脱的精神境界,师生们在无法满足现实家庭的需求时,这种精神境界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为他们的寄托,这就是所谓的皈依人员。
三是家庭和周围信教人士影响。西方宗教学者认为,现在的宗教信仰者中只有少数人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有正确的追求意识。大多数人的宗教信仰者则是通过家庭与社会人士而获得。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显示出有17%的大学生在回答获取宗教信息来源是家庭和朋友。由此可见,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影响最大的是生活在他们周围的信教人士,受这些人的道德行为和精神气质所影响。正是这种独特的意义不但不被大学生排斥,还强烈的得到大学生认同与接受。
四是教师的政治素质及思想觉悟不合格。据调查,有的老师不仅自己信仰宗教,还在课堂上传播宗教。对老师问卷调查中,回答“你认为信仰宗教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问题时,选择“可以使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积极的改善”有50%,选择“可以使你对待事物的态度发生变化”有46%。由于大学生政治意识淡薄,教师就是他们的指导者与领航者,对教师的言行是崇敬和信赖的,在面对宗教知识的宣讲时极易接受。
五是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加快对高校進行政治渗透。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与进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来往日益频繁,这样也给境外敌对势力创造了机会,加快了其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的步伐,最终意图是直接插入我国宗教内部事务,以此企图控制我国宗教机构,为“西化”与分化中国的发展战略打好基础。
六是高校自身防范能力不够。高校宗教防范意识淡薄,防范手段缺乏,防范措施未落实,处理经验不足,导致宗教组织和传教人员基本上可以在部分高校自由传教,即使非法传教活动被发现,也难以被打击处理。比如,2013年9月15日19时,4名传教人员进入某高校散发基督教宣传资料,煽动学生信教,该校保卫人员接到举报后,只是简单地将宣传资料收走,未做其他任何调查取证工作,导致非法传教人员逃避了处理。
三、在合高校预防宗教渗透的主要对策
高校要积极研究预防宗教渗透的对策,构建长效机制,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是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特点,及时研究重大问题,制定政策措施,作出工作部署,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有关部门,与辖区高校建立了联系机制,定期对各高校的民族宗教工作进行调研指导;深入了解各高校名族和宗教情况,会同各高校党政部门,建立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形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对高校周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坚决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场所,把事态控制和处理在萌芽状态,为平安校园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
二是各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宗教事务管理。首先,要明确宗教工作是高校建设工作的重要部分,各高校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与高度来重视宗教工作的开展,必须全面深入地掌握高校宗教工作的实际内容,抓住政治方向,找准工作方法,从而正确的开展宗教工作,有效处理与民族、宗教问题相关的矛盾纠纷,团结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学校各项建设。其次,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6条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因此,要坚持学校和教堂相分离,学校和教堂互不隶属,互不干涉内部事务。这方面,民族学生较多的某高校做得比较好:学校必须禁止一切宗教活动,开展宗教活动均是非法的。在学校里可以宣扬正确的宗教知识,比如:唯物论、无神论等;法律规定在规定的教堂里向信徒讲授宗教教义是受法律保护的,但如果向学生散布宗教知识是就是干涉教育,是非法行为。
三是高校要加强宗教知识教育,正确对待宗教文化,树立科学信仰观。大学生们对宗教的意识处于模糊状态,大多是一种精神慰藉,学生根本没有达到宗教教徒的境界。高校应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宗教知识的教育,特别是针对刚进校的大一学生,从一开始就引导大学生理性地看待宗教文化。
基于科学发展的前提,高校应适当开设宗教知识方面的课程,校园内不定期应有各类形式的宗教文化讲座,不但满足学生对宗教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且能让学生从正常的途径获得宗教知识,了解我国宗教的历史与政策等,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宗教文化,识别宗教与邪教,树立科学信仰观。
四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教育强则中国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高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的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意思。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长溺爱,在校后没有家人的宠爱与庇护,遇事不能自行处理,则很容易寄托于所谓的神灵。高校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加强深入力度,多关心、多交流。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也应发挥其作用,在学生遭受挫折时体会到学校及老师的关怀,掐断学生走上虚无缥缈不归路的想法。
五是净化校园环境,依法对大学生宗教活动进行管理和引导。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公民有信教自由的权利,大学生作为公民也有宗教信仰的自由。高校在开展宗教工作时应尊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不能强制学生不信教,对其开展的任何宗教活动进行监督与指导,保证活动的合法性,保护学生不受伤害。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达到文化育人、文明建校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