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蓓玲
摘 要:从文学术语翻译的系统构成表征出发,引入“术语系统经济律”概念,结合NUTERM文学术语数据库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梳理当前汉语文学术语的英译现状,探讨“系统经济律”方法指导下NUTERM文学术语系统在文学术语翻译整体问题表征和翻译方法的系统优化层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术语翻译,文学术语,系统经济律
中图分类号:H159;H083;I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6.005
Abstract: Taking into serious consideration the systematic property of literary terms, the author carried ou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ry terms and their English counterparts. Supported by the findings from the study and the data in NUTERM,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a law of “systematic economy” be established as a guiding principle in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terms.
Keywords: term translation, literary terms, law of “systematic economy”
引 言
术语作为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语符集合,不仅承载着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也担负着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工具角色。术语通常表征学科的基础或核心概念,同时也是相关理论系统建构的重要载体。因此,术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其“系统性”特征。根据术语的系统性要求,“特定领域的各个术语,必须处于一个层次结构明确的系统之中,术语的命名要尽量保持系统性”[1]40。术语的译名亦应尽量保持“系统性”特征。文学术语是表达或限定文学领域专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它们是文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词汇化表征结果。文学术语译名的不统一和不规范会影响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甚至会对整个文学的发展和译介产生滞后作用,不利于中西文學研究与批评的正向发展和沟通交流,不利于中国文学更快更好地走出国门。正如辜正坤所言:“基本术语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的出发点,试想如果你的出发点就是错的,就很难指望你的研究的大方向是正确的。”[2]
以往针对汉语文学术语英译问题为数不多的研究基本呈现两条线路:一是围绕单个文学术语的英译进行考察,但多囿于对术语概念本身的追根溯源,极少从其所处的文学术语系统整体出发进行考据,未能有效兼顾术语“系统性”特征;二是对文学术语翻译总体问题展开讨论,但因缺乏系统的术语统计数据而常常陷入传统的翻译学研究范式中难求新解。
NUTERM文学术语系统为目前的文学术语翻译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直观和较易量化的研究来源。虽然目前这一系统所收录的数据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文学学科内部分类方面还存在一定争议,但基于NUTERM文学术语系统的各类统计数据分析以及系统经济律的考察,对于汉语文学术语英译策略的优化目前至少能够在整体问题表征和术语翻译方法的系统优化层面具有可供操作的实际作用。
一 NUTERM术语系统中汉语文学术语英译的问题表征
1. 系统表征问题之一:汉英文学术语机械形式对应
经过数据统计分析,NUTERM汉语文学术语英译主要有音译、释译、直译和意译四种方法,其中直译所占比例最高(约52.13%)(参见图1)。这说明,整体而言,目前汉语文学术语的英译更多地倾向于与源语之间直接对应。
表1显示的是文学术语系统英译后术语形式特征的详细列表。可以看出,汉语单词型文学术语英译后,大部分还是单词型术语;汉语二词词组型文学术语英译后,绝大部分仍为二词词组型术语;而汉语多词词组型文学术语英译后,二词和多词词组型英译术语依然占比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整体而言,目前汉语文学术语英译在构词形式上依然较多地遵循源语术语的构词形式。
NUTERM文学术语系统的这两类构词形式特征所得数据共同说明,目前文学术语英译偏向直译,构词形式上也趋向于与源语保持一致。但对直译法的偏向性和形式一致的趋向性潜在地增加了单纯形式直译或者叫机械形式对译的问题风险性,即术语译名与汉语术语仅形式对应,但概念内涵却无法有效传达或对应,甚至容易引发误读。
比如,中国本土戏曲名词“雅部”,指的是“昆曲”,也就是“昆山腔”,与“花部”相对应,“花部”指的是昆曲以外的其他各种地方戏曲,“花部”被认为是比较杂乱粗俗的地方戏,而“雅部”则是纯正、高雅的戏曲。但直译法生成的译名“elegant department”就未能准确地传达出该术语的这一基本概念。 这是NUTERM文学术语系统对直译使用频率居高可能存在的机械形式对应的问题表征之一。
2. 系统表征问题之二:中国本土文学术语释译法的局限性
“释译”主要指对汉语文学术语英译时倾向于描述其概念外延特征的解释性翻译方法。比如,“绝句”这一文学术语经释译后,英译为“poem of four lines with a strict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释译法通常还作为辅助手段与其他形式的翻译方法相结合。这种术语翻译方法,其优势在于对相关概念阐释较为清楚明确,但我们从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释译后,英译术语的平均长度与汉语术语的平均长度之间数值波动最大,英译术语的平均长度也最长,因此往往词汇化程度较低,对译术语化程度不够,不具备简明性。
另外,NUTERM文学术语系统数据显示:51条完全经释译而来的译名及31条以其他英译方法为主并辅以释译的译名均为源于中国本土的文学术语,其中,除“新民主主义”和“白话文”之外,其余80条经释译而来或辅以释译法的译名均为中国古典文学术语。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典文学术语所承载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特征在英译名的词汇层面相对更难实现,这些术语在英语文学术语系统中没有直接的对应词,为了保全概念意义的完整和准确,只能舍弃原有的形式,通过阐释的方式来译出。而且,经由释译而来的英译名基本上都是多词形式,较为冗长,不利于跨语应用与有效传播。NUTERM文学术语系统的这一表征有利于提醒文学术语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看,如何对中国传统术语进行更为有效的跨语创译非常有必要。
3. 系统表征问题之三:一名多译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在NUTERM文学术语系统中,一名多译的词条达259条,占比16.36%,有部分汉语文学术语同时存在两个甚至多个不同译名(具体参见表3)。
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术语自身的特殊性,就单个术语的翻译而言,尤其是在术语翻译定名的过程之中,出现多个译名的情况也并非完全不可。如果排除错译和误译的情况,不同的翻译方法应视作不同视角的跨语阐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性。比如“豪放派”的三种英译名:bold and unconstrained school、powerful and free school、haofang school,分别采取了意译、意译、音译法进行翻译。“台湾乡土文学”的三种英译名分别为:Taiwan local literature、Taiwan hsiangtu literature、Taiwan Regional Literature,其中“乡土”一词分别采用了直译、音译和意译法进行翻译。单独来审视这些译名,可能觉得各有道理,但是否都合适呢?如果用传统的翻译学方法来分析的话,可能很难取舍。就整个术语系统而言,不同翻译方法的实践结果,还是要参考系统性的要求,進行合理的筛选,这也是术语译者发挥其主体性时所应考虑的系统制约因素。术语翻译过程中,分属不同学科的不同概念出现一词多译是该术语多义性的表现。但对于同一学科而言,表征同一概念的一词多译现象则主要反映的是翻译的问题。由此可见,目前汉语文学术语英译依然存在为数不少的译名使用混乱问题。
4. 系统表征问题之四:中外文学术语英译的系统差异性
当术语总数保持不变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越高,即单词的构词能力越强,该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越高[1]375。从术语翻译角度来看,研究者可以借助对比汉英两个术语系统的“术语系统经济律”来有效地分析术语翻译系统的整体情况,由此可基本判断出该术语翻译系统整体质量的优劣。
对比根据NUTERM文学术语系统统计数据计算出的源自中国本土的文学术语和外来文学术语各自的系统经济指数(参见表4、表5、图2),可以发现,总体来看,无论是中国文学术语还是外国文学术语,也无论是汉语的术语系统,还是英译术语系统,他们各自的系统经济指数值均低于1,这说明目前文学术语系统的词汇化程度欠佳,整个文学术语系统亟待优化。同时,我们再细看,就会发现,相对而言,中国本土文学术语英译的情况更不容乐观。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学术语英译的一词多译现象要多于外国文学术语的同类现象,也就是说明,这一类术语的使用需要加以更多的甄选和统一。另外,从系统经济指数来看,中国文学术语英译之后的系统经济指数下降了,这说明,英译术语系统的单词构词能力下降,系统经济律不佳,这或许与中国本土文学术语英译名中有很多是经由释译而来的情况不无关系。
二 基于“系统经济律”对NUTERM文学术语系统进行优化
基于NUTERM文学术语系统,研究者对一定数量的文学术语英译情况进行数据量化、系统对比,同时结合术语系统经济律概念,可以对目前该系统中文学术语的英译问题有效地进行以下几个层面的系统优化。
1. 译名优化的术语学方法
基于术语系统的数据考察和“系统经济律”的概念,译者可以突破传统的翻译研究视角,在术语学的研究范式下对直译和释译的术语译名有意识地进行更多的优化。
比如,NUTERM文学术语系统中,直译法的使用频率最高,虽然理想化的直译可以促成汉英术语之间形式与概念内涵的有效对应,也较符合术语系统经济律特征,但过多地使用直译,也潜在地增加了单纯形式直译可导致的问题风险性,如“八股文”直译为“eightlegged essay”,以及前文所举“雅部”直译为“elegant department”等,均是单纯形式直译造成的有问题的术语译名。针对这一问题,译者宜进行有效直译,即注重字面义同学术义的关系,避免形式机械对应。
另外,NUTERM文学术语系统中,全部82条释译或辅以释译的术语均为中国本土文学术语,而经释译而生成的术语译名平均长度值相对最大,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本土文学术语英译的经济律,这也凸显出目前中国本土文学术语英译时大量使用释译法的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本土文学术语时,宜有意识地规避频繁使用释译法,提高英译的词汇化程度,促进中国本土学术思想的对外传播。
2. 概念系统比较法
针对一名多译的问题,译者可以借助概念系统比较法,将个别术语译名纳入整个术语体系中进行系统性的对比研究,并对个别译名进行校正统一,由此有效地规约译者翻译时的随意性,以利于文学术语翻译系统的优化。
比如,NUTERM文学术语系统中有一些加缀术语,多为表示文学样式或文学创作风格的术语,如“-体”“-诗”等,当多个译名同时存在时,译者便可借助考察整个系统经济律的情况进行更有效的甄选。例如,“骚体”这一汉语文学术语在本系统中出现了两种英译名:sao style、sao type,如果考察整个系统内“-体”的英译情况,不难发现,在全部25个以“-体”为后缀的同类术语中,有22个均采用了“style”的译名,考虑到系统经济律因素,译者更宜采用“sao style”的译名。
3. 外来术语汉译的优化
外国文学术语系统呈现出的经济指数对比效果反向暴露出汉语术语系统中某些外来术语的汉语定名存在经济律相对欠佳的问题,这一系统问题表征可以有效引导译者更多关注外来文学术语的汉译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译者可以引入“术语系统经济律”概念,借助系统表征对外来术语汉译进行优化处理,即冯志伟先生提出的有效提升术语经济律的方式:“在不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的条件下,提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在不改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的条件下,缩短术语的平均长度。”[1] 377
比如,通过对本术语系统中与“meter”(韵律和音步)有关的外国文学术语的系统考察,英译术语系统中该类术语均为单词型术语,而现有的汉语术语均为三词词组型术语(如“monometer单/步/韵行”“pentameter五/步/韵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汉语术语系统的经济律。而经考证,“meter”代表了英语诗歌的韵律,而英诗是根据诗行中的音节和重读节奏作为“尺度”来计算韵律的,所以,分析英诗的格律就是将其划分为音步,根据一首英诗组成的音步数量,每一诗行几个音步就称为“几音步”。在这一概念内涵不变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对现有的汉语文学术语进行校正和进一步统一,如将“monometer”和“pentameter”分别改译为“单/音步”和“五/音步”。改译后,汉语术语均由三词词组减为二词词组,可以有效地提升术语系统的经济律指数(参见表6)。
三 结 语
文学术语作为文学研究和理论建设的出发点,其规范化是文学理论和批评得以立足的一个根本条件,文学术语的审定是确保文学正向发展以及文学理论走向科学化的基本途径。NUTERM文学术语系统既能帮助直观表征当前汉语文学术语系统英译的各类问题,也能有效地引导译者解决文学术语翻译的各类问题。我们也期待NUTERM文学术语系统能够帮助更多的翻译工作者和文学研究者基于系统的考察,从术语学方法出发,更及时、切实、有效地对汉语文学术语及其英译系统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 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 辜正坤.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