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晖
眼睛是人类的心灵之窗,透过它才能欣赏到世间美丽的颜色和绚丽的笑容;眼睛也是人类的指明灯,通过它才能看清前进的道路,把握人生的方向。
40年前,作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首批参加高考的中学生,机遇对许迅来说特别难得,也让他倍感珍惜。有着报国情怀的父亲意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将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于是便鼓励和支持许迅从事医疗行业,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在父亲的影响和支持下,原本就对医疗行业颇感兴趣的许迅更是信心倍增。而医疗行业非常宽泛,选什么科目好呢?许迅觉得,人的生命中,除了对死亡的恐惧以外,恐怕最痛苦的就是失明的恐惧了,失明意味着没有了世界。尤其那些本来看得见却由于种种疾病原因看不到东西的病人,失明对他们的打击更大。因此,在不断询问自己的内心后,许迅毅然选择了眼科专业。
不忘初心坚守从医梦想
学医路漫漫,路上诱惑何其多,但既然选择了眼科,便只顾风雨兼程。因为是自己的志向,再加上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许迅在求学的道路上充满了能量和动力。年轻时,他也和其他学医者一样,被迫放弃了很多兴趣爱好,一头扎在医学书堆和实验室里。工作后,更是每天只有家和医院“两点一线”的生活,自己的朋友也都只有两种——家人和病人。因为医生是个非常严谨和细心的职业,要时刻将病人的健康和利益放在首位,不能有任何的分心和差错。
20世纪90年代,为了能在专业技术上有更好的提升,在家人及老师的鼓励下,许迅赴香港中文大学留学,随后赴美进修。当时和他一起出国进修的学生,面对国外的诱惑,很多都选择留在了国外,能最后坚持下来做医生甚至回国发展的并不多。许迅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而是加倍努力学习国外的前沿技术和先进经验,时刻心系祖国,希望有朝一日能将所学知识报效祖国,服务于国人。就这样,许迅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选择将青春奉献给祖国的眼科学。回国以后,许迅继续就职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一呆就是30多年。
眼科医生的“精细”人生
当年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赵东生主任和手下著名的“四大金刚”医生,都认可许迅吃苦耐劳、钻研业务的踏实作风,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许迅做自己的手术助手,许迅跟了他们八九年,深得德系派精微手术的个中奥妙。严师出高徒,正是在前辈专家一丝不苟的精神感召和言传身教下,许迅也深刻认识到,眼科医生的人生,就是“精细”人生!毕业后早年,许迅在“眼内填充C3F8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中承担了实验研究部分。不久,他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30岁那年,在张皙主任麾下成为管辖30多个手术床位的青年医生,开始了眼科“主刀”生涯。
国外深造后重回第一人民医院的许迅依旧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他融合了德国派、美国派的医疗技术和作风,又在继承总结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实践。凭着敢闯敢干的精神,1995年,35岁的他顺利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6年担任硕士生导师,2000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年轻的他已经成为了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方面的专家。
在担任副主任医师的3年多时间里,他不断改进显微技术,有效地将原先一个繁琐的手术明显地简化,达到当时视网膜脱离治疗的最高水平。这一研究成果比国外同类科研论文发表足足提前了2年;他发明的“后巩膜加压装置设计”也获得了国家专利。
鉴于他在临床手术以及医疗科研方面的卓越成绩,许迅在任副主任医师不满5年的情况下,1998年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成为当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最年轻的主任医师之一。这时,越来越多的科研任务压在他的肩膀上,他有压力,更感到有动力。
1997年,许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中国糖尿病有个可怕的发展轨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并发症也越来越普遍,视网膜病变就是其一,常常使人致盲。正因为如此,他率领团队耐住寂寞,系统地记录了10年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详实资料,孜孜不倦地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提出将预防和治疗相结合,将前期预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立足防患于未然,这一防盲、干预的临床性研究成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机理和临床防治》,于2007年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于2008年一举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针对全国各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还创立了全国一盘棋的“集中读片”的模式,各地可将眼底照片传送到读片中心,由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专家集中力量进行诊断。
2003年,许迅受聘出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眼科主任,接力棒从眼科前辈赵东生、张皙手中,交接给了时逢壮年的许迅教授。1年后,从眼科主任又升任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在先后分管过科研、医疗、行政等11年后,于2015年底卸去副院长职务。
公卫战士的社会责任
担任副院长其间,许迅于2012年起又被组织安排兼任上海市眼科医院(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执行主任。上任后,他提出上海市眼科医院要在全国公共卫生领域走在前列。中国眼病防控不能仅仅着眼于后期的治疗,必须将触角伸向前期预防,加强早期干预,这样才能有效防控。许迅也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近视眼的防控。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过度的近距离用眼,中国步入了近视眼高发阶段,尤其在中小学的校园里,放眼望去,人群里戴眼镜的成为大多数。许多人认为近视没什么大不了的,戴个眼镜就好了,许迅却不赞同这个观点。作为中国在这一领域最受尊敬的专家之一,他认为中国近视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令人担忧的程度。
许迅說:“在过去20年中,近视率激增。据统计,10%至20%的小学生患有近视。到了中学,这个比例上升到50%。而在大学,这一数字高达90%。这个比例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其中一半人将最终失去全部或大部分视力。青光眼、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脱离在患有高度近视的患者中更常见。特别是前两种疾病,在未经适当检查的情况下不易察觉。大多数患者只会在视力已经非常差的时候才寻求治疗,但情况往往已经不可逆转了。”endprint
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希望以及最佳理念,就是早期干预。上海市眼科医院刚好有这个优势——它既是一家医院,同时又是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目前上海每个区都有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政府对青少年眼病预防非常重视,不仅理念先进,也有财政支持。基于这样的情况,在上海市卫计委以及申康醫院发展中心的指导关心下,上海市眼科医院积极投身于医防融合。譬如,医院坚持开展近视筛查初级眼保健服务,为全市青少年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对于早期发现近视的孩子和具有近视危险因素而还没有形成近视的孩子,提早介入开展预防和控制,所有检查数据录入信息系统,并与青少年其它信息链接共享。
目前世界上唯一达到广泛认同的预防近视的保护因素就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来自流行病学方面的证据一致且可信度高。2007年美国专家的大规模研究报道,发现美国每周户外活动在14小时以上的儿童,即使父母有近视,也跟其他没有近视父母的孩子一样,不容易发生近视。紧接着2008年,澳大利亚悉尼Rose近视研究团队的调查也发现,户外活动多的孩子,不论书读得多或少,都不太容易发生近视;而户外活动少的孩子,即使不常看书,仍然会发生近视;那些户外活动又少、书又看得多的孩子,发生近视的概率最高。同时,他们在比较研究中发现,同样是6~7岁的孩子,新加坡的近视率高达30%而悉尼的近视率只有3%,最重要的差别在新加坡孩子每周户外时间只有3小时,而悉尼孩子多达14小时,虽然悉尼儿童看书的时间比新加坡孩子还要多。所以说,看书多不可怕,而是同时尽量增加户外时间的频率和总量。此后,英国、土耳其、新加坡以及中国广州、云南、内蒙古等人群观察研究均发表了类似结果。
对于户外活动能够预防近视原因,很多专家认为可能与多巴胺的释放有关。学龄期儿童近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眼轴的轴向伸长。有研究证实,光线可以促进眼底视网膜释放多巴胺,而多巴胺可以减慢眼轴长度的伸长。户外光线会比室内强烈100~1 000倍,因此在户外活动能够促进更多的多巴胺释放,进而起到预防近视的效果。
因此,许迅教授大力倡导阳光户外活动预防近视,已经在上海8个区建立试点学校,探索增加户外活动预防近视的模式和方法,评估其有效性,为后续推广提供依据,也为上海以及其他地区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为了普及户外活动预防近视理念,许迅团队策划举办了系列以“目”浴阳光——倡导户外活动预防近视为主题的大型健康促进系列活动。
采访许迅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身上既看到了专科医生的深度探索,又感受到了公共卫生战士的宽阔胸怀。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一定能保持走在全国前列,创造出更多造福世人的成功经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