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垚
上海交通大学
2008年,美国IBM公司了提出“智慧地球”建设这一概念,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寻找新的出路,“智慧城市”成为各国寻求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2009年,美国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2011年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病不断凸显,而其所带来的挑战也不断增加,“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战略被提出,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
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经历了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再到“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2009年,宁波作为我国第一个提出智慧城市政策的沿海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自此地方政府智慧城市的创新实践通过“试点—推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扩散。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省级和副省级智慧城市建设比例已经达到了100%,地级市建设比例达到了90%以上。在以试点为基本扩散方式的基础上,各个城市的扩散也呈现出其不同规律与特点。 本文的研究聚焦于智慧城市这一政策在地方政府之间是如何扩散的?什么因素影响其扩散以及扩散的结果如何?本文以我国28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单元,分析智慧城市在地级市的扩散及其影响因素,以此对本文的理论建构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事件史分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它是研究社会现象动态过程的一类统计模式。上世纪90年代被贝瑞夫妇引入政策创新扩散领域。事件史分析具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离散型,一种是连续型。本文利用离散时间模型来具体分析。在事件史分析中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叫风险集,是事件史分析的核心概率,它描述了所观察的平均每一个体所发生该事件的概率。由于风险率作为概率,无法被直接观测,所以本文的因变量采用虚拟变量,在经历了事件(智慧城市政策采纳)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变量的二分性质使得本文优先采用logit模型。本文离散时间的logistics模型如下:
地级市政府智慧城市政策创新采纳的概率=β0+β1(人均GDP)+β2(财政资源)+ β3(政府规模)+ β4(信息产业从业人数)+ β5(移动电话用户规模)+ β6(互联网用户规模)+ β7(政府网站绩效)+ β8(市委书记年龄)+ β9(市委书记性别)+ β10(市委书记学历)+ β11(中央政府压力)+ β12(省级政府压力)+ β13(邻近政府采纳率)+β14(城市级别)+β15(人口规模)+β16(工业企业规模)+ε
表1是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所谓发生比,又名机会比,优势比,它的含义是,解释变量增加1个单位,被解释变量发生变化的概率。针对本研究,若发生比等于1,表明该变量对于智慧城市的采纳不发生作用;若发生比大于1,表明该变量正向智慧城市采纳的可能性大于负向智慧城市采纳的可能性;若发生比小于1,表明该变量负向影响智慧城市采纳的可能性大于正向影响智慧城市采纳的可能性。
表1 智慧城市采纳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在政府资源能力对智慧城市采纳的影响上,地方总体发展水平对政策采纳具有极高影响力,在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政府更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保证辖区内居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更近一步进行政策创新;而政府的财政赤字还会进一步激发地方政府的创新动力,以此来刺激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政府规模方面,人数的多少已经并不能成为影响其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政府的组织结构和效率是提高管理能力的关键;信息化发展中,互联网用户规模和政府网站绩效与智慧城市的采纳呈正相关而信息产业从业规模和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则没有影响。尤其是政府网站绩效是影响智慧城市采纳的关键因素。政府作为政策采纳的主导者,其信息化发展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的思维也直接决定了它对于该项创新的采纳;领导人特质对创新采纳的影响程度较低,地方政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级政府政策信号和同级政府压力来进行政策选择。
首先,一项技术类创新政策,需要对受众作出具体考虑,否则很容易陷入千城一律和资源浪费。在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本地区发展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决策。在进行政策采纳前,可以通过充分的调研、论证,获得地方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要全面坚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其次,地方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当地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本辖区内的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长足规划,并利用财政扶持来加强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企业的资源优势,展开合作,依托当地的信息技术企业完成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开发;再次,健全党政机关选人用人机制。应当充分发掘引进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完善地方人才引进的制度建设,重视领导干部专业性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那些具有公共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与公共管理相关学历背景的领导干部的优势,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引入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最后,政策采纳中应内外部综合考量,有效衔接:一方面要形成政府间相互竞争的局面,另一方面更要发挥学习的积极作用,各地方政府要充分借鉴,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