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随笔

2018-01-15 11:45许洪奎
中州建设 2017年18期
关键词:建筑艺术

许洪奎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作为一名从事建筑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学和设计的实践中,总有一些感悟和思考。在这里来探讨一下建筑艺术的问题,累述一些对建筑粗浅的认识,谈一点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怪诞建筑形式的看法,以便于向业界同仁们学习交流,如何看待当前存在于一些建筑设计企业中的状况和现象。

1 向大师致敬

当前我们身处实用主义技术至上的年代,做好设计工作,还需关注一些基本的理论研究;认识到当下无论哪种建筑流派如何引领变革,还是哪位大师有多少理论技术的创新,建筑仍然处在现代主义历史性地位确立后,继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回顾近现代建筑史,先后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等试图颠覆现代主义,就实际情况而言,这些,只是历史的浪花和支流。

在四大师之前,曾经有许多先驱在进行各种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例如风格派、工艺美术运动、路易的装饰就是罪恶等。林林总总的探索就象戏剧的序幕,四大师的出现恰好是整个剧情的高潮。

柯布西耶犹如建筑发展史的革命导师,其建筑思想理论象马克思——宣扬革命,斩断与过去的关系,具有开启一个新时代的气势。柯布西耶的向工程师学习、新建筑五点等宣言,观点非常清晰,语言简练明了,具有革命导师的气魄。为了警醒那些旧式艺术家,他甚至不惜采纳一种近似偏颇的主张——建筑的居住机器论,其骨子里是为了解放建筑师的美学观,呼唤一种现代建筑的美学。

格罗庇乌斯更象一位严谨的德式理论家,思考了所有与建筑有关的元素,并从各个角度来分析,形成了完善的现代建筑美学理论体系。犹如中国的孔子,得中庸之道、平衡之术。然而,正是这种理性和平衡,令他失去了艺术上的尖锐性,其作品四平八稳,缺乏一些直指人心的魅力。

赖特是位披着现代外衣的古典主义者,更是一位实践者,其美学素养极高,才华横溢,就象中国的庄子,洒脱,遗世独立,向往田园和自由,从其建筑作品中可以看出他骨子里是非常厌恶工业化、商品主义。赖特掌握新技术,其兴趣却不在于技术,技术只是作为其实现心中梦想的工具。他善于营造自成一体的场所,场所就是他的世界,逃避外界的喧嚣。赖特拒绝野兽主义和粗野主义等现代艺术,他的美学观是坚守古典美学和浪漫主义,深受日本禅宗趣味的影响。赖特惯用规则的几何体手法,表明其比较传统和遵守规矩,浪漫却拒斥疯狂。须知,建筑师的几何学是与其人性和世界观相呼应的。

密斯凡德罗可谓极端挑剔,宁少勿多,精神的洁癖。他淘汰下来的几何元素,只剩下矩形和直线。其建筑观可为建筑美学的极端,这种美永不过时。砍去了多余的装饰、复杂的形体和材料,剩下的精髓,便彰显出来。犹如长滩岛的细沙,无他,只是沙。简约之美,材料之美,细部之美。

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

密斯凡德罗范斯沃斯住宅

赖特芝加哥罗比住宅

四位大师是现代建筑的开疆拓土者,各自有自己的哲学体系。格罗皮乌斯主要从理论上比较全面地探讨了艺术和其他要素间的关系,并对建筑教育和建筑工程设计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划出艺术的边界。柯布西耶是现实的、城市的、激进主义的、拥抱工业化的、外向的。赖特是浪漫的、乡土的、田园诗意的、保守的、固守传统价值观、内向的。密斯凡德罗是未来主义的、高技的、冰冷的、抽象主义的。后三者分别占据过去、现代、未来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时间轴。

2 建筑艺术的生命在于立足共性、追求个性

任何知识体系并非全新构造出来,只是对旧体系的一种适当修正,将旧体系中正确的部分仍保留下来。四大师同样继承了他们之前的正确认识和经验,重要的是他们与时俱进,将旧体系中过时的部分摈弃,重新架构上新的部分,这些新思想就是现代建筑共性所在。同时他们又追求个性,并且个性和趣味都截然不同。

从社会发展看,建筑学虽然短期内不会再有如此重大的转折,然而建筑艺术的创新空间仍然巨大,没有止境。罗素曾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建筑艺术也是如此,人们喜欢游览不同的风景,也需要不同的建筑和城市,同质化才是艺术最大的敌人。

3 创新的标准是什么

建筑艺术需要个性,需要创新。那么,个性的标准是什么?创新的标准又是什么?由谁来评判?绘画、雕塑、音乐、电影、服装等,各个艺术领域均如此。

人们的观点为什么会有分歧?有人说,众人的分歧是因为每个人的审美素养的不同。那么,审美素养又是什么?存在分歧时,究竟谁说了算?是专家定论,还是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准?专家一定正确吗?那么,为什么当年密斯的投标方案会被专家淘汰下来?伍重的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当初也曾经被那些专家扔到垃圾堆里面了。

悉尼歌剧院

梵高的星夜

多数人的趣味是艺术的标准么?凡高的作品在当时并不被多数人认可,高迪的学生作业也被多数人所憎恶而批评。中国有古语:曲高和寡。

由此可见,要确立创新的标准,分出下高,首先还是要探究人们之间主观性判断之所以存在差别的原因。

主观是什么?人的审美存在差异,常称之为主观性。那么主观性的根源在哪里?主观性的不同,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

后天的不同指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同的阅历、教育、民族、家庭等等因素,都在影响人、塑造人。最终显现出的人们之间分歧已是相当大了。有野蛮,有文明;有低俗,有高雅;有纯朴,有势利;有激进,有保守,等等。人内心世界的差别远远大于外表的差别。不同的社会人,主观审美不同,又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呢。林黛玉和薛蟠能有一样审美取向么?黛玉葬花,而薛蟠喜欢的是元宝。

大千世界的各种表象,便是人内心本质的外在投射。建筑作为人造物的一种,建筑的存在和表象,亦是此理。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房屋和作者品行相互映衬的一个绝好例子。草舍虽陋,但作者的品位甚高,依然给人以朴实高雅的感觉。

4 形式本无目的

形式是我们与万物交流的物质媒介,万物必然以某种自己的形式呈现或显现自己。自然界物种在人类产生前,已经存在并延续了不知多少年,而智人进化出来也仅仅几十万年,人类文明更是仅有几千年。因此这些事物产生的目的,并非为了人类,然而,人类却能被这些事物的形式美所感动、所感染。可见“形式美”的客观要素早已经存在于那里。形式美的产生在自然界仅仅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没有原因、没有目的。形式,在这里,仅仅是物质本体外在呈现的表象而已!

也就是说,美原本就在那里,只是隐藏遮蔽的,直到被某些个体的心灵发现它!自然造物、鬼斧神工。形式本无目的,只是表象。形式表象只有在与人的感知互动时,才能产生“美”感,才有所谓艺术性和意义。

5 为什么美感如此重要

各种作品关于感觉的讨论已非常多,人类的理性力量也非常强大,以至于构建出辉煌的物质文明和复杂的社会结构。然而,从终极目标上,人类的生存意义是感觉和感情。

外界事物,例如一座大山,理性而言仅是一堆石头;一片大海,理性而言仅是水分子的集合。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游山玩水?正是因为感情是人类的终极存在方式,所以我们才会寄情于山水。

事实上,人类对美的追求是如此的强烈!自称理性的人,在追求异性时,不约而同地喜欢美貌,口头上却说美丑本质上是一样,不过是五官排列组合的小小差异,而实际上呢,根本不会那么选择。这种心态,同样存在于人们与建筑的交流和共处的状态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空间、房子,我们还要求居住的愉悦。因此,建筑三要素就有了实用、坚固、美观。

6 建筑形式的目的

前面提到,感觉是人与外界事物相互动的方式。外界事物要么与人心是和谐的,要么是冲突的,或者是处于一种中间的状态。总之,人必然会对外界事物产生感觉,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着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传统的风水学也就有了一定的道理。外界事物对人的影响,人未必均能明显意识到,但是潜在的影响已经发生,所谓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对周边的环境不可忽视。当然,过于神秘化、庸俗化的风水学,也会导致人陷入迷信的境地。

谷歌办公室内景,创新、轻松、自由

中国典型领导办公室,反映出官场文化

建筑是种人造物,设计不可信马由缰,随意生成。建筑的空间、形式、风格,当以使用者需求为目的,应与使用者的性格、品性相合。乔布斯据说对家具的要求非常苛刻,以至于没有合意的家具时,他宁可空着房屋,睡在地板上,可为一个追求人居合一的典型例子。 一些大企业在建造自己的办公场所时,追求建筑形象能反映出自己的企业文化,环境的打造与企业的价值观相一致,在这种环境中工作,自然能调动起员工们相应的情绪,以最佳的状态工作。这就是人居合一。

7 美感是瞬间生成的复杂感觉综合体

美感,是一种瞬间生成的复杂感觉综合体,其特征具有多样叠加性。例如,有和煦阳光的温暖感,有微风吹佛的舒适感,有绿草树木的围绕感,有空间尺度的合宜感,有功能使用的便利感,有细节装饰的精致感,有材料肌理的存在感,有步移景移的惊喜感,有泉水叮咚的宁静感,等等。甚至还要叠加上令人思考的某些元素,激发出人的联想、回忆等。对于这种多样性,建筑师的对策往往是将设计任务分解为若干方面,逐条分析,试图考虑到各种感觉,把所有感觉叠加之后,以便得到较好的综合值。有经验的建筑师,会有较强的代入感,他们会在脑海中模拟相应场景中的各种感受,并利用图纸、模型、动画来辅助自己,增强这种代入感。艺术之美感是复杂的、多样交织的一个整体。

8 美感是文明进化的洐生品

文明的进展令文化更复杂,人的思维层次更丰富,情感更细腻,对人生的体悟更多。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建构,使得思想的结构精巧化、复杂化了,甚至于有了辩证的思维。例如,中国的老子哲学,相反相承的辩证思想等,都使得思想和情绪不再那么单向性。这也使美学的结构更加精巧、曲折和富于变化。

很多人试图给美下个定义,找寻出了美的本质。认为所有美的现象背后有个本质的东西。但限于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尚且有限,美和艺术之谜底的揭开,还远远没有到来。艺术家只能立足于自己。真正的建筑师,只能立足于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去创作表达自己、打动自己的作品。作品一旦落成,它便成为一个文本,任由别人解读去吧。因此,一个合格的建筑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扩大自己的眼界,功夫在诗外,需要不断磨练自己、积累知识、锻炼技巧。

程泰宁曾说“立足自己”,想必就是这个意思。至于自己能达到什么层次,就未可知了。

齐白石有云:欲立艺者,先立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齐白石和程泰宁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多少建筑师,今天抄密斯,明天抄盖里,后天抄库哈斯,就是犯了“似我者死”的错误。成了千面人,唯独没有了自我。

不能美,那就怪诞吧。如盘古大观的龙头、金钱大厦等;世博会的中国馆,扯起了民族风格的大旗;某些行为艺术、前卫艺术,常靠一些晦涩的哲学理论支撑,靠某种哲学理论牵强附会地解释;利用客户的迷信心理,用庸俗风水学来指导设计,博人眼球,难言美感。

总之,纵观社会历史发展和建筑史进程,除非有颠覆性的建筑新技术产生,现今建筑师能做的事依然只能是“革命”以之下层次的事情,因为只有颠覆推翻,才能再造一个新体系,否则只能是在艺术层面的局部调整。

猜你喜欢
建筑艺术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