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台风“贝碧嘉”影响,海南出现特重度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近日,笔者在海南省海口市灵山镇省无公害农产品协会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群山村基地采访时发现,当别的菜农正开足马力用抽水机排水时,菜农梁法高通过一套自建的地上地下“立体式”排水系统,让自己的菜地经受住了暴雨的“洗礼”。
8月17日下午,笔者走进梁法高承包的菜地,发现地面十分干爽。地里的上海青、芥菜苗都是绿油油的,完全没有被水淹过的痕迹。每垄菜之间以及菜地四周都挖了明沟,菜地东部低洼处一根直径50厘米的白色PVC管道露出半截,其余部分深扎进水沟,直达地下3米,一直通到南渡江,总长度达190多米。
“这套排水系统的关键之处就是立体排水。地下暗管落差大,管径粗,排得快。明沟加下面两条暗管,地上地下同时运行,效率大大提高。”梁法高说。
当日下午3时30分许,灵山镇又下起了大雨,笔者亲眼见证了这套系统高效排水的过程:这块200多亩的蔬菜基地全部安装了防虫网,雨水打到网面上会被反弹,形成细小的水滴慢慢散开,从网洞中落下,通过菜垄之间的水沟汇聚到四周的明沟之中。明沟中的水一部分向西、向南流入南渡江,一部分向北、向东流进鱼塘、水田,其余则汇入东部低洼处PVC管形成的“暗渠”。
顺着地上主沟向西走,在最后5米处,地面主沟消失,长满了杂草灌木。另一根白色PVC管扎进1.5米深的土里,把之前地面主沟中的水 “截住”,直接从地底排往南渡江。
“最后这段设计很能说明建造者的匠心。”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协会会长、海农协蔬菜合作社理事长程方遒解释,由于地势落差,主沟最后几米的水流速度很快,会裹挟周围的土壤一起冲进南渡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最后5米地面主沟的流水又接入暗管,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杂草灌木更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
在菜地尽头,两根白色PVC管从地里伸出,雨水正“哗哗”排进南渡江。下午4时30分,天空放晴。此时,明沟、暗渠中还在不断排水,而菜垄之间水沟里的水已经基本排干了。
梁法高说,这套排水系统是用挖掘机挖3米深的主沟,放好PVC管后再填土约2米,“一共花费了2万元,可以保证周边70亩菜地遇到暴雨时不被淹,现在看来这个投入是非常值得的。”
(据新华社)
小麦穿上“纳米雨衣”防控麦穗发芽
小麦成熟期常会遇到阴雨天气导致麦穗发芽,严重影响品质和产量。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吴丽芳研究员课题组利用纳米材料制备出一种新型防护剂,可为麦穗穿上防控发芽的“纳米雨衣”,替代传统的农药防控方式。美国化学会核心学术期刊《可持续化学与工程》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小麦穗发芽是一个世界性农业难题,不仅影响产量,还严重降低小麦的加工品质和种用价值,传统解决方法有培育穗发芽抗性品种、适期播种、成熟期抢收和化学农药防控等。化学农药防控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麦穗发芽,但成本高、稳定性差,还有易污染和效率低等缺点。
吴丽芳课题组通过对天然纳米材料凹凸棒土进行修饰,制备出一种新型疏水纳米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在小麦籽粒表面形成致密疏水结构,显著抑制小麦种子的呼吸作用以及对水分的吸收,防控小麦穗发芽。
据介绍,这种新材料施用简便,对提高小麦品质和减少化学农药释放具有重要意义。
(据新华社)
鸟蛋形状差异很大的谜团或被揭开
据外媒报道,科学家们可能刚刚破解了鸟蛋形状差异很大的谜团:其与鸟类在天空中的飞行能力有关 ——鸟类的身体因多年演变而发生变化。不同种类的鸟蛋形状与大小差异非常明显,例如蜂鸟蛋形状可能和TicTac嘀嗒糖类似,而猫头鹰蛋则偏圆,而鹬蛋的形状则有点像雨滴的形状。
但是,不同种类的鸟蛋形状如何演变呢?多年来,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多种解释:例如在悬崖上筑巢的鸟类往往会产下形状较尖的蛋,因为如果一个尖的鸟蛋被碰撞,它会旋转一圈而不是从悬崖的边缘滚下来。低钙饮食的鸟类通常产下圆形的鸟蛋,因为它们需要的蛋壳材料最少。或是鸟蛋具有不同的形状,因此它们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巢穴。
但是这些假设从来没有被验证过。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世界各地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团队决定揭开这个神秘面纱。这项研究成果于当地时间周四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首先,团队创建了一个计算机程序,使他们能够分析每个鸟蛋的形状。有了这些信息,他们建立了一个有关鸟蛋形状的地图,包括猫头鹰的圆形蛋到鹬的雨滴蛋等多种形状的鸟蛋 。研究人员随后比较了不同鸟类谱系中的鸟蛋形状,考虑到鸟类的进食习惯,巢穴的地点,它们的体型大小及飞行能力等。
他们的分析结果显示:鸟蛋形状不受鸟类的进食习惯或筑巢特征等影响。Stoddard表示,相反,鸟蛋的形状似乎与鸟类的飞行能力有关。他们的分析表明,雨燕等飞行能力较好的鸟类会产下更尖或更细长的蛋。它们需要更狭窄的蛋形来适应其缩窄的骨盆和较窄的输卵管,这些身体变化影响蛋的形状。
(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