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常德415101)
新时代,我国社会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建设美丽富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内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国家对农业或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布局,湖南省种植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近年来,湖南省棉花种植面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由2011年的24万hm2下滑到2017年的12万hm2,湖南棉花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为提振湖南棉花产业,促进棉花产业发展,稳定湖南棉花种植面积,提高棉农植棉积极性和收益,必须全面了解湖南农村种植业结构与农业发展变化实际情况,聚焦农业政策精神,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推进棉花产业科技创新和结构性变革,提高棉花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才能找到湖南棉花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通过深刻领会 “201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湖南省关于建设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等有关农业的政策文件(或报告)精神,总结“十二五”期间湖南棉花产业发展变化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十三五”期间,湖南棉花产业的稳定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顺应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变化,跟随农业和农村深化改革步伐,结合湖南自身棉花产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总结已有经验,发挥区位优势,因势利导,推动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变革,提升棉花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促成湖南棉花产业提质升级。现将“十三五”期间如何促成湖南棉花产业提质升级的具体探讨浅析如下:
由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发展需要,加快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的升级创新势在必行。以前靠重施化肥和农药来提高棉花栽培产量的技术措施已不适应新形势需要。“长江流域棉花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示范”项目的实施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性和历史性变化,促成了棉花栽培技术一次革命性创新。2017年开始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棉花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及湖北农科院植保土肥所为技术依托,通过采用诱杀技术、释放天敌、生物源农药利用、无人机飞防、平衡施肥及棉花专用肥利用等棉花栽培技术手段和创新,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是加快棉花栽培种植技术创新,推行棉花轻简、节本、高效栽培种植的十分有效的尝试。
另外,加快将人工智能、农业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精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运用到棉花高产栽培创新中来已是大势所趋,必将是未来数年棉花栽培技术提质升级的发展方向。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那种依靠精耕细作和高投入管理的棉花种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如何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种植收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加快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和推进棉花种植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已成为棉花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几年,我们积极探索了一次性机械化整地播种覆膜技术,机械中耕除草施肥技术,机械打顶技术,便捷式采棉机(器)采收技术,大中型机械采收技术等机械化系列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气候因素(阴雨天气)对棉花集中机械采收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二是丰富多变的地形地貌对大中型机械操作有限制性影响;三是机械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机械操作效率不高;四是农机操作技术人才严重不足,技术人员操作熟练程度远远不够。
解决棉产机械化的问题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技推广示范人员付出艰辛的探索与努力,需要研发出高水平的农业机械装备,更需要加速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农艺推广和农机操作技术人员队伍,快速促成农艺与农机技术的高效有机融合。
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棉花增产棉农增收再也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要兼顾农业环保和生态效应,使用物理防治、光学诱杀等技术,杜绝剧毒农药,减少常规农药的施用,替代施用生物源农药,大力推广大、中、小型飞机(飞行器)飞防技术,降低劳动强度,推进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过去常说“良种要有良法”,但这种说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棉花生产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棉花生产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压力,如何提高棉花生产效益,如何提高棉花生产的机械化种植水平的命题已经倒逼我们必须选育与之相适应的优良棉花品种,即所谓“良法要配良种”,这颠覆了我们过去多年的认知。不是什么品种都能适应当前棉花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有划时代、突破性的棉花品种与当前产业需要相适应。
必须加快育种技术创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育种人才队伍,将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转基因生物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紧密结合,提升育种水平,培育出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
以市场需求为育种导向和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商业化育种模式,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育种新模式,也是国际上被广泛认可并运用的新型育种方式,如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和孟山都公司都是这种育种模式成功实践的典范。
现代商业化育种在育种目标、育种战略、育种计划、信息、育种资源等方面能够实现高度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以工厂化的组织形式,把各个相关功能育种人员串联起来,使育种目标和利益一致,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并具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使资源利用率、育种效率和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升,能迅速选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水平的棉花品种;能够与产业紧密结合,使棉花品种能够迅速转化为规模化效益和生产力。因此,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商业化育种新模式。
适应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对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提质升级十分关键。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优质原棉100万t以上,造成我国大量的国产原棉积压并消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培育突破性适纺60支以上高支纱棉花新品种是我国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突破口。棉花育种须从过去单纯追求高产向追求优质高效转变,力促棉花纤维产品能够适应棉纺市场需求的变化。
要拓宽棉花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多样性,充分挖掘海岛棉、野生棉、半野生棉等优质纤维基因,采用转基因、海陆渐渗、分子标记等现代育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培育综合性状较好的突破性高品质棉花新品种。
湖南省近年来已陆续审定了省工棉2号、湘K25、湘早棉1号等机采棉品种。这些品种的选育成功,为打破制约湖南棉区棉花生产发展的瓶颈、实现棉花机械化采收提供了宝贵与及时的技术支撑。但培育兼具抗逆、优质、早熟、高产等优点于一体的机采棉品种还任重道远。采用现代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打破不利基因连锁,聚合多种优良基因是培育突破性机采棉品种的必要途径。
实践证明,棉花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离不开“科研+企业+农业行政单位+农业生产单位”推广链条中的每一环节,每个环节都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科研单位(部门)除提供棉花品种(或核心骨干亲本)外,还要搞好售后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企业则是品种推广和市场对接的重要载体,农业行政单位(特别是基层的农技推广或服务中心)则是提供农业服务信息或监督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农业生产单位是棉花产品推广和服务的主要对象之一,也是能否产生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后一环。
棉花品种种植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发展方向,决定了棉花产业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棉花品种种植必须由过去分散种植转变为集中连片大面积种植。因此,必须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走农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大户种植等规模化种植模式。
湖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湖南省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在50个县市区和1000个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开展质量追溯和信用体系试点示范,支持4个市(州)推行标准化,创建标准化示范县50个、示范种植基地500个。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以高质量、高标准搞好棉花示范种植基地建设。
质量是棉花产业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必须建立好完善的种子质量及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设立高标准的棉种或棉产品质检机构,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事故的事前预报预警机制、事中应急处理机制和事后追责问责机制。
企业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棉花种子售后服务水平,是决定棉花产业能否真正提质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条件能力建设,建设好实训实习示范基地,构建现场培训、基地培训和网络培训“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服务体系。同时加强田间示范、宣传和指导,不断提升品种推广应用水平,提高棉农或生产单位综合效益。
坚持标准,强化制度,提升棉花产品在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水平。积极倡导和推行一村、一乡(镇)或一县(市、区)种植一个品种的理念,对采收现场、晒场、车辆、仓储、销售及流通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严格管理,防止棉花“三丝”(主要是麻丝或化学纤维、毛发、塑料)污染、品种混杂等乱象的发生,促成棉花产品各环节管理水平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