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时代区域葡萄酒竞争力情境下的产区个性塑造:现实问题、竞争背景与路径选择
——以甘肃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为例

2018-01-15 08:08韩永奇
中州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产区葡萄酒区域

韩永奇

(滨州医学院 葡萄酒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一、引言

国内竞争国际化,市场竞争全球化,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竞争白热化的时代。随着国际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由传统粗放生产转型个性精准生产,由企业个性品牌打造转向产区个性品牌打造,已成为必然趋势。区域性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产区的打造。个性已成为葡萄酒产区发展、经济增长、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内涵。区域葡萄酒产业的竞争力正是基于产区个性品牌的塑造而逐步增强。

尽管中国葡萄酒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多个区域性的葡萄酒产区生机勃勃,尤其是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把中国葡萄酒产业推向了发展的新阶段,出现了从量的增加到质的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产区个性逐步显现,竞争力逐步增强的好局面。但从整体来看,区域性葡萄酒竞争力提升的空间仍然不小,塑造个性产区品牌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少。实现葡萄酒个性转型,提升区域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不仅存在着观念转变、技术支撑的问题,还存在着优良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与文化自信的缺失,尤其是以提升区域竞争力为核心的产业转型中存在着大量的同质化严重现象以及竞争乏力现象,葡萄种植千篇一律,酿酒工艺和品种基本雷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系统地实施产区个性(品牌)的塑造工程,因此,我国政府要在实施提升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个性产区(品牌)的打造,不仅在国家层面上予以高度关注,还要强调以个性产区(品牌)塑造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竞争力的构建。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加上中央政府的放权以及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地处某一区域(产区)的葡萄酒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各个区域内所在地方政府的重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葡萄酒产区,像东北通化产区、渤海湾产区(烟台)、怀涿盆地产区、银川产区(贺兰山东麓)、甘肃河西走廊产区、新疆南疆产区(吐鲁番)、新疆北疆(石河子)产区、云南弥勒产区、清徐产区、黄河故道产区[1]等在国内外较为知名。我国葡萄酒发展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较为鲜明。然而,在我国葡萄酒高歌猛进的十年中也出现了产区个性不鲜明,同质化严重,法定产区制度缺失、整体竞争乏力等突出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长期积累导致中国葡萄酒在经济新常态下步入战略调整期。

本文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甘肃河西走廊产区为例来探讨产区个性与竞争力的问题,分析当前的竞争形势和产区个性短板,从找准区域的特色优势,抓好特色文化塑造,创新业态和发展模式,推进开放合作,突出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等方面提出塑造产区个性的路径。

二、现实问题

(一)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下我国葡萄酒产区的多样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最早的“产区”概念渊源于法国的波尔多。产区顾名思义就是产地,即指某一产品(或商品)的出产地区或生产地区。本文所探讨的产区是指葡萄酒产区,即指具有某一地域特征的葡萄酒产地。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类型等构成了风土多元性,东西南北中,各地风土差异很大。就气候来说,不管是季风性气候带,还是干旱少雨或者是雨热同季,我国兼而有之,我国葡萄产区气候复杂性堪比全球,加上各地不同性质的土壤,这样复杂的风土条件必然带来我国葡萄酒产区的多样性,不管是地处环渤海湾边,还是在西北大漠戈壁,各个产区是不同的,每个产区都有区别于其他葡萄酒产区的独有的特征和个性,我国复杂的风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造就出具有中国烙印的风格,这在全球也是绝无仅有的[2]。这是我国葡萄酒的优势,也是提升区域葡萄酒竞争力的根本和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筹码。这本来是我们应该最为重视的方面,但恰恰我们忽视了这个方面。不仅忽视了如何挖掘风土条件的多样性下的不同风格葡萄酒产区个性问题,而且忽视了如何塑造我国葡萄酒产区品牌的个性化问题。产区风格毫无特色可言,千人一面成为当前我国葡萄酒发展的短板。笔者在一项关于葡萄品种调查中发现,各产区差别不大,70%以上的品种都是霞多丽、赤霞珠,各地葡萄种植的简单模仿必然带来葡萄原料的雷同和酒的个性丧失。相互模仿在国内葡萄酒企业早已不是什么秘密,76%葡萄酒产品似曾相识,哪里还有葡萄酒产区的独有个性!而在消费多元、个性突出的时代,在国内外葡萄酒市场激烈竞争乃至白热化之时,无个性少特色的产区注定是竞争乏力、走不远的,它的前景未来也是黯淡无光的。

(二)制度变迁背景下我国葡萄酒产区发展的独特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区域葡萄酒产业发展具有独特性。作为全球较大的葡萄酒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中国区域性葡萄酒产业结构与葡萄酒新旧世界国家的产区相比有其独特一面。一是地域的多样性,气候等风土条件的复杂性,地域历史文化的差别性,经济资源和发展条件的差异性等导致中国葡萄酒产区的类型多样,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个性的产区,不同的产区具有其他产区所没有的特质,渤海湾产区(烟台)具有海岸葡萄酒之特色,而新疆、内蒙古等地具有明显的沙漠葡萄酒之个性;就是在同一个大的产区的多个子产区里,其个性也明显不同。例如,同在渤海湾产区的蓬莱和昌黎也有所不同,葡萄品种品系、栽培、酿造以及葡萄酒文化推广等方面各有各的特点和个性,这是塑造我国个性产区的根基。但中国葡萄酒产区也存在着要么制度缺失,要么不同的产区在标准、规范等管理制度方面基本雷同。而在国外,不同的产区有不同的法定产区制度,如在法国的波尔多产区(Bordeaux)、勃艮第产区(Bourgogne)、阿尔萨斯产区(Alsace)、罗纳河谷产区(Rhone Valley)、卢瓦尔河谷产区(Loire Valley)、香槟产区(Champ agne)、汝拉-萨瓦产区 (Juraet Savoie)、普罗旺斯产区(Provence)、西南产区(Sud-Ouest)、朗格多克-鲁西雍产区(Languedoc-Roussillon)等十大产区以及子产区都有当地政府颁布的区域性法典来保障该产区葡萄酒质量等,这些法定产区制度维护了产区声誉。波尔多产区之所以成为最为著名的、全世界公认的优质葡萄酒的产区,就是它有一套严格的法定产区制度并严格执行之。而在我国产区要么制度缺失,要么就是有制度也是挂在墙上,形同虚设。按常理来说,不同的产区应该制定并实施不同的产区标准、规范等法定产区制度,而我国则是大一统的国家葡萄酒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并且有些标准、规范等制度是缺失的,更不用说产区制度是法定的并严格执行之。二是在西方提升区域葡萄酒竞争力、塑造产区品牌的主体是各类葡萄酒企业,所有企业抱团共同打造产区品牌,树立起产区的形象;而在我国则是政府在唱主角,企业则在全力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扩大本企业的影响,对于共同打造产区个性品牌则并不积极,有的企业不仅不参与甚至还干着损害产区声誉的勾当,成为塑造产区个性品牌的害群之马。三是由于分权导致各区域都有或多或少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和制定区域政策的权力,但参差不齐的市场化程度和制度环境对于葡萄酒产业带来不同的影响。

(三)历史文化变迁背景下我国葡萄酒产区发展的临摹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葡萄酒发展历史悠久,早在9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葡萄种子,在舞阳贾湖遗址发掘中就发现了这一带的先民会栽培葡萄、酿酒的证据,这说明中国是世界葡萄酒的发源地。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葡萄酒的故乡,理应在世界葡萄酒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全世界葡萄酒大家庭中,中国既不属于“旧世界”,也不属于“新世界”,更不属于“新新世界”。2017年9月笔者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之邀,出席了在洛阳召开的“洛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就中国葡萄酒的起源和传播问题,以大量翔实的史料,考证葡萄与葡萄酒在河洛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向与会学者展示了多年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中国古葡萄酒根在河南贾湖,中国葡萄酒起于汉、兴于唐,鼎盛于元,转折于清,发展传播策源地在河洛,盛唐葡萄与葡萄酒业在河洛地区空前繁荣,为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这些学术观点得到了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鸣。尽管中国葡萄酒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尽管我们是世界葡萄酒璀璨文化的创造者,尽管中国在世界葡萄酒舞台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地位,但随着朝代更替,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几千年来,中国作为世界葡萄酒的故乡,其优秀的葡萄酒文化却没有发扬光大,反而湮灭在历史烟云中。这其中一定是有着重要的原因。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有着灿烂的葡萄酒历史文化,但缺失对中国葡萄酒文化的自信,在各个产区表现得十分突出,全国各个产区对外都称是“中国的波尔多”,结果是宣传了波尔多产区,却丢了中国葡萄酒文化,抬高了别人,贬低了自己。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管理制度等优秀的东西本是好事情,但我们不少产区不是学习借鉴,却是在模仿、参照甚至抄袭新旧世界的国家,盲目崇拜法国乃至澳洲等众多的新旧世界国家,丧失了自我,缺少了自信。几十年来,从东部产区到西部产区,一直在学习旧世界的权威风格,照猫画虎;近年来,我们的产区也开始青睐新世界的做法,临摹照搬。但最后,我们既做不到旧世界的厚重,也没弄出新世界的甜美,我们本有的产区个性丧失了,优势和竞争力没有了,最后弄得个邯郸学步,不伦不类。

三、竞争背景

(一)当前我国葡萄酒竞争形势极为严峻

近年来,中国成为外国葡萄酒的倾销地,瓶装葡萄酒进口异常活跃,我国仅在2016年上半年就以56%的速率同比上涨,进口总量达到2.23亿升[4]。我国在2017年以7.46亿升(海关公布数据)的葡萄酒进口量刷新记录,中国市场被欧美视为风水宝地,进口葡萄酒如潮水般涌进国门。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球葡萄酒市场新的战略重心。国外的激烈进攻,无疑让国内葡萄酒企业腹背受敌,加之零关税更是让竞争白热化。未来国际葡萄酒巨头们战略重点仍在中国,中外葡萄酒的竞争将更加惨烈。国外葡萄酒仍然在大举进攻国内市场,竞争形势异常严峻,这对于我国区域葡萄酒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个性的产区,就无竞争力与产区的品牌形象提升可言,产区个性品牌塑造迫在眉睫!

(二)产区个性成为竞争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国外,葡萄酒新旧世界国家产区竞争如火如荼,竞争的焦点都聚焦于产区个性。个性源于Personal,而Personal在拉丁语中指人具有特殊性格。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个性”即特殊性。我们这里所指的个性主要是指葡萄酒产区个性。所谓产区个性就是一个产区所独有的并与其他产区区别开来的整体特性。不管是法国、意大利,还是美国、澳大利亚都把产区个性作为竞争的基础,都是通过塑造产区个性品牌来提升竞争力,无一例外。无论旧世界还是新世界,个性化的产区都是其最主要的价值关注点。尤其是富有特色、个性突出的产区成为争夺的重点对象。如拉菲、酩悦轩尼诗分别在我国蓬莱、宁夏圈地投资建酒庄等,这些都说明了塑造产区个性品牌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如今,人们一提到著名葡萄酒产区,就会说波尔多、纳帕等名区,就是因为产区个性使然。

国内葡萄酒企业如张裕、威龙等走出去,瞄准有个性的产区去发展,或建种植基地,或并购酒企等,取得竞争的主动权。近年来,市场竞争的重点已由产品转到产区上来,国内外产区间的竞争已拉开帷幕。由以单个企业竞争转化为以产区为单位的竞争,由同质转向个性成为产区间竞争的突出特征。产区之间的竞争取代产品、企业间的竞争,这已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而凭借产区个性品牌塑造促进区域葡萄酒竞争力的提升成为不二法门。重视产区推介与个性塑造成为各葡萄酒产地政府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共识,不管是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老产区,不是新兴产区,都竞相出台了支持鼓励发展个性特色产区的相当优惠的政策,招商引资,支撑本产区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持久生存和发展,以提升产区自身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的争夺力,增强产区竞争的筹码和争夺、占领及控制市场的能力。各地以打造个性产区和品牌来促进本产区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

(三)未来竞争形势将更加严峻

仔细观察和分析国内外竞争,可以看出,尽管招数繁多,但其焦点在于产区个性,有无个性成为竞争力强弱的内在表现,产区间的竞争在“十三五”时期将空前激烈,市场竞争由同质化转到差异化即个性化上来,产区个性与品牌是产区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市场竞争重心转移到个性上来,意味着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下,未来挑战依然空前,塑造产区个性品牌任重道远。相比于新旧世界的葡萄酒国家,虽然我们成就显著,然而短板仍在于个性产品、产区的缺乏,产区没有特色就很难酿造出不同个性、风格的葡萄酒来,无法形成产区个性品牌优势,那么,个性、品牌化消费就是空话,区域葡萄酒竞争力就会减弱甚至丧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国内葡萄酒消费的成熟度将越来越高,消费者对个性化、品牌化的产品要求迫切。“十三五”时期产区竞争将愈演愈烈,葡萄酒的消费将不再是跟风式、模仿式和排浪式的,而是追求个性化、差异化、品牌化的消费体验。所以,个性仍然是产区发展之基,未来的竞争将会在严峻的态势下向个性产区聚焦。

四、产区个性塑造路径

在当前竞争形势异常严峻而我们又面临着产区个性短板挑战的情况下,必须大力塑造产区个性,提升区域葡萄酒竞争力,以应对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塑造产区个性呢?众所周知,历史悠久的甘肃河西走廊产区,以“葡萄美酒夜光杯”誉满中外,成为中国葡萄酒的故乡。笔者曾经在2016年9月,应甘肃省人民政府之邀,出席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活动,节日期间先后走访了以武威为核心的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与产区内各级政府进行了座谈,并对甘肃葡萄酒产业和葡萄酒企业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下面,结合调研的情况与河西走廊的特点以及甘肃打造个性化产区的经验,就如何突出特色、塑造产区个性提出以下建议:

(一)把握特色,立足优势,把产区个性进一步放大

多年的实践表明,在某个区域,特色愈鲜明,品牌形象就愈突出,就愈能够抓住人心、增强市场吸引力。走进大西北,进入甘肃的河西走廊,发现这里的自然环境尤其是风土条件很特别。充足的光照,干燥冷凉的气候,温差昼夜相差大,湿度相对较低,而病虫害很少发生,是大西北河西走廊的特点,这样的特点有利于发展有机葡萄与葡萄酒。因此,河西走廊是发展有机葡萄酒的最好的产区之一。不像雨热同季地区,水肥流失大,土壤有机含量低,这里种植葡萄的沙滩地不用施化肥和农药,基本上施用羊、牛、马等牲畜粪便等农家肥料,加上土地荒芜时间长,土壤“有机”含量高,为优质“有机”葡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有机葡萄酒酿造奠定了基础,“有机”成为河西走廊的独有的金字招牌。这在国内是比较稀缺的,是产区的特色,也是产区的优势,必须发挥好。这不仅关系到西部“有机”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生态,关系到人们的食品安全与健康,也关系到我们产区的国际竞争力。要将河西走廊打造成个性化产区,需要以产区风土为基础,扬长避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有机”为中心,并把“有机”与产区个性塑造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有机”葡萄基地建设,种植葡萄品种上,以黑比诺等适合冷凉地区种植的品种为重点, 把“有机”特色化,种植基地化,管理智能化,作为基本原则,坚持有机葡萄的发展方向,酿出天然纯净的有机葡萄酒来张扬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的个性。这样,通过突出风土特色,把产区个性塑造与当地风土条件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当地特有的气候、土壤、光照、气温等自然条件来塑造产区个性,不断提升区域葡萄酒的竞争力。

(二)深度挖掘好河西走廊文化,以特色文化促产区个性的张扬

文化的载体在区域,而一区域的灵魂非文化莫属。文化产业对于葡萄酒产区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产业能否强大起来,关系到区域葡萄酒品牌形象支撑。挖掘产区历史,讲好葡萄酒故事,传播葡萄酒文化是塑造产区个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河西走廊产区来说,历史悠久,葡萄酒文化底蕴厚重。张骞将西域葡萄引到凉州这个丝路重镇的故事距今2000余年,葡萄酒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论是唐代王翰《凉州词》、宋代苏东坡《老饕赋》,还是清代学者张澍系列《凉州葡萄酒》等将凉州葡萄酒推向了至高文化境界。近代的知名新闻记者范长江、著名政治家于右任等把文化印记烙在河西走廊葡萄美酒上。河西走廊成为千百年来多元文化汇聚之地,经过千百次的碰撞、积淀,丝路历史文明厚重而多彩,这是塑造产区个性的得天独厚条件。所以,与河西走廊葡萄酒相关的丝路文化资源要大力挖掘并运用好,传播培育葡萄酒文化要紧密结合丝路历史文化,才能很好地传承下去。要把大漠风景与民俗风情及丝路历史文明相融于河西走廊的葡萄酒文化之中,以独特文化特色突出并彰显河西走廊葡萄酒的个性,赋予葡萄酒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葡萄酒文化,把产区的内在价值逐步彰显并提升起来。因此,必须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文化,传播好葡萄酒故事,才能更好地打造区域品牌形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源、发力点。

(三)不断创新业态和发展模式,丰富产区个性的内涵

产区像产品一样也有自己的品牌,而这个品牌反映的是产区在这个区域的形象,产区品牌的打造,不仅要提升产区在该区域的综合实力,还要提高其竞争力,并以此为目标,按照一定市场规则和经济规律来进行。以业态创新来有效地促进葡萄、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等关联产业融合,把一个区域的优势和资源(人文、经济、自然等)优化整合起来,复合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业态,不断丰富产区个性化的内涵、提升产区竞争力。而塑造产区个性贵在创新,善用区域的优势与资源来发展葡萄酒产业,并融合、复合旅游、文化等关联产业,创新出具有地域特征的以葡萄酒产业为依托的新业态和发展模式,把产区的个性突出出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融合关联产业能力强,是不可多得的产业融合载体。从旧世界到新世界,都走过了复合式发展的道路,通过几次大的产业融合过程,出现了法国波尔多、美国纳帕等,这些产区以融合促个性,以个性彰显产区之魅力,已成为全球的典范。而国内葡萄酒行业在产业融合复合发展方面,创造了“葡萄酒+”[5]烟台样板。“葡萄酒+”是产业创新,是使要素在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甚至突破传统产业布局与空间限制,形成新的产业空间和创新空间[6]。说白了,就是产业融合,即把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作为融合的基础产业,通过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促进葡萄酒产业的跨越发展。河西走廊产区完全可以复制烟台模式,整合区域资源和优势,大力实施“葡萄酒+”,促进产业复合融合发展,促进具有本区域特色的新业态的形成,为产区个性丰富内涵。其实,“葡萄酒+”就是创新业态和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即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模式来发展葡萄酒产业,以增强产区个性和竞争力为根本,做好产业融合复合的大文章。可以围绕葡萄酒产业来对各类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以不断出现的新业态来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或通过融合实现区域产城(镇)一体化,建设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纽带的、内含生态区、酒庄群、旅游区等板块的特色城市群。既丰富了产区个性,提升了效益,也加快了城乡融为一体的步伐,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围绕“一带一路”全力开放,推进合作,扩大产区个性的影响力

“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要求:“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7]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继续强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继续促进‘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作为开放性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大有作为,作为承载开放性产业的葡萄酒产区也必将围绕“一带一路”全力开放,成为一个开放包容共赢的产业集聚区。要塑造产区个性并扩大其影响力,必须大力开放,推进合作。开放包容意味着必须学习、吸收国外产区先进的技术、管理、制度和文化,拿来为我所用;但拿来并不是原封不动、简单照搬、机械模仿的拿来主义,必须要结合本产区的实际有选择地借鉴、消化和吸收有益的东西,并进行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因此,既不能故步自封,又不能崇洋媚外,既要学习借鉴国外,又要创新发展自己的个性、特色。河西走廊不仅是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也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地区,自古就有西去丝路的咽喉之称,不仅有丝路花雨、佛教东传之美丽传说,也有亚非欧贸易与东西文化交流之开放合作动人篇章,更有丝绸之路精神(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之春风的长期沐浴,自古以来,开放合作就蔚然成风。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促进对外开放合作,推动河西走廊走进开放合作的新时代。河西走廊作为丝路上的重要枢纽和实施“一带一路”关键地区,必须继续秉承古丝绸之路精神,继承弘扬开放合作的优良传统,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学习借鉴国外产区发展经验,结合区域特色和实际,大胆创新产区的制度和管理以及个性化的发展模式。国外产区早已走进个性时代,而中国产区同质化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早在2007年9月,笔者在接受《烟台日报》记者专访时就指出烟台葡萄酒产业的同质化问题(详见《差异化:烟台葡酒产业发展的新支点》一文)[8],十多年过去了,尽管烟台葡萄酒产业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至今这个产业共性问题依然存在于各个产区,甚至在西部有些产区还比较严重。所以,必须克服简单模仿、高度同质的弊端,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要围绕“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深化国际产业合作,提高整合国内外资源的能力[9],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开放开发的难得机遇,主动联系国内外各个产区,积极招商引资、招财引智,以包容宽广的胸怀,让资本、人才、文化、制度等外部资源流进河西走廊,参与河西走廊个性化产区的打造。在产区个性的打造过程中,让其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要充分发挥现有的莫高、皇台等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基础作用,引进国内外产区的知名葡萄酒企业来河西走廊发展,通过优惠的开发、开放政策来打动他们,靠独有的资源共享来吸引他们,让共建打造个性化产区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产区和更广泛的区域以更好地放大产区个性影响力。

(五)突出企业主体政府主导作用,共塑产区个性

塑造葡萄酒产区个性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前,区域内的葡萄酒企业都认为,为自己的产品和企业形象打品牌,责无旁贷!而塑造产区个性,为整个产区打品牌,那是政府的事情。因此,他们成为塑造产区个性的旁观者。怎么办?必须让每个企业都意识到自己是塑造产区个性的受益者,只有产区个性特色突出了,产区整体形象提升了,整个产区品牌打出去了,区域内的企业想不受益都难。由原来的政府干、企业看,政府强制而企业怨声载道的被动局面,转变成为企业的主动参与,变“要我干”成“我要干”,这样就能让企业由旁观者而成为塑造产区个性的主体。

在发挥好企业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政府的主导,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整个产区一盘散沙,就不会形成合力。尤其是优良的产区生态和发展环境是葡萄酒产区个性塑造与竞争力提升的必要条件。所以,产区政府要在产区内涵尤其是软硬环境的提升上下真功夫。在规划政策、人才培养、产业生态等方面做好扎实基础工作,为打造个性化产区打好“战略”根基。首先,科学规划产区布局与强化顶层制度设计。要以产区个性特色来加强制度建设和区划工作,如河西走廊产区各级政府要围绕发展有机葡萄与葡萄酒,出台相关标准体系,地理标志和法定产区制度要抓紧完善,“严格按照地理标志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确保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形成独特的产区风格与个性”[10]。以建设有机葡萄酒特色产区为重点,采取得力措施,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也可以结合本区域实际,把产业政策完善好,积极出台扶持奖励政策,重奖在个性发展有作为的葡萄酒企业。产区要健全监管和服务组织,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产业监管规制,以防范倾销和市场失范为中心,为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其次,用互联网思维来促进产区生态改善。以往产区的竞争是以拼地价、拼硬环境等来招商引资,而造成投资效率低下、产区雷同、缺乏个性特色等问题,产区环境建设面临规则、诚信、口碑、智能、要素、生态、共生、文化等新常态。现在,我们就必须更新观念,从互联网思维入手,研究优化产区发展环境的新常态。不仅要研究规则环境、诚信环境、口碑环境、智能环境,还要研究要素环境、生态环境、共生环境、文化环境等。靠互联网思维来实现产区良好生态。要不断开发“互联网+”背景下的营销新模式,利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促进产区葡萄酒销售;要切实加大投入,凝心聚力,为产区葡萄酒文化与品牌推广等营造好的生态。再次,开展基础研究并搭建公共技术平台。要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以问题为导向,把产区内土壤、气象等风土数据与市场、消费等的研究结合起来,强化对产区特征、风味物质等影响葡萄酒品质的研究,夯实根基。如地处冷凉荒漠地区河西走廊产区可结合这样的风土特点开展研究,不仅要在葡萄品种品系、栽培管理模式上动脑筋,还要在酵母辅料等酿造工艺等方面花费气力。最后是人才问题。产区竞争离不开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东部沿海地区有吸引人才的条件和环境,而西部就逊色不少,人才短缺依然是河西走廊产区的短板,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必须靠产区内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大型企业,西北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等,还有甘肃农业大学、河西学院等都有葡萄酒专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塑造产区个性提供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五、结语

总之,葡萄酒产业发展离不开产区,产区概念历来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随着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产区概念愈发重要,产区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塑造产区个性是提升区域葡萄酒竞争力的关键。中外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产区个性是竞争的基础,是提升竞争力的前提;产区个性与竞争力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目前的现实问题是:产区风格雷同,缺乏特色;产区制度缺失或不规范;西施效颦以及缺失本土文化自信等,都严重地影响了中国葡萄酒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当前我国葡萄酒竞争形势极为严峻,产区个性成为竞争各方关注的焦点,未来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须找准区域的特色优势,抓好特色文化塑造,创新业态和发展模式,推进开放合作,突出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等来做好产区个性的塑造,促进区域葡萄酒竞争力的提升。但塑造产区个性、提升区域葡萄酒竞争力是长期复杂性的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扬长避短、立足特色,把握重点,系统实施。笔者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以突出的产区个性来提升中国葡萄酒竞争力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产区葡萄酒区域
分割区域
各石材产区政府和市场积极推出应对措施
澄海玩具产区:企业差异化发展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下)
法国葡萄酒何以誉满天下
砸酒瓶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