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2018-01-15 08:45:53赵智峰任利霞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年12期
关键词:注射剂药品病例

赵智峰,任利霞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三门峡医院药学部,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的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有害的反应。虽然多数ADR不可避免,但通过对已发生的ADR进行分析,寻找引发ADR的原因,积极应对,可减少ADR的发生概率,保证用药安全。现对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三门峡医院(以下简称“我院”)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及保障医疗安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2007—2016年我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数据库的ADR报告共1 318例,参考《新编药物学》(17版)[1]对引发ADR的药物进行分类。利用Excel软件对ADR的类型、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物类别及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ADR的转归和ADR报告人类型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2007—2016年我院ADR类型分布

1 318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 1 023例,严重的ADR 295例;2014—2016年严重的ADR病例数占同年ADR总病例数的比例均>36%,见表1。ADR报告存在填写不准确和用词不规范等问题。

表1 2007—2016年我院ADR类型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the types of ADR in our hospital during 2007-2009

2.2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

1 318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629例,女性患者689例;患者年龄10 d~96岁不等,45~<65者最多,且该年龄段人群发生严重的ADR病例数最多,见表2。

2.3 引发ADR的药物类别分布

引发ADR例次数排序居前3位的分别为抗感染药(含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抗肿瘤药和中成药(主要为中药注射剂),抗肿瘤药引发的严重的ADR病例数最多,见表3。

2.4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滴注致ADR例次数最多,其次为口服给药,见表4。

表3 引发ADR的药物类别分布

注:由于同一ADR可能存在联合用药,故总例次数>1 318

Note: due to one ADR may involved drug combination,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was >1 318

表4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注:由于同一ADR可能存在2种及以上给药方式,故总例次数>1 318

Note: Due to one ADR may involve two or more administration routes,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was >1 318

2.5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胃肠道及全身,见表5。

2.6 ADR报告人类别

上报ADR及严重的ADR最多者为临床药师,护士及临床医师上报数也较多,见表6。

2.7 ADR的转归

1 318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痊愈230例(占17.45%),好转1 071例(占81.26%),未好转7例(占0.53%),出现后遗症4例(占0.30%),不详6例(占0.46%)。

表5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注:由于同一ADR可能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故总例次数>1 318

Note:due to partial cases may involve multiple organs and(or)systems, the total cases>1 318

表6 ADR报告人类别

3 讨论

3.1 ADR报告的一般情况

由表1可见,2014—2016年我院ADR上报数量较少,但严重的ADR占有较高比例(>36%),表明近年来我院ADR报告以严重的ADR为主,这可能与新药监测期外的国产药品只报告新的和严重的ADR有关[2]。我院ADR报告存在填写不准确和用词不规范等问题,如ADR的名称填写“麻木”“疼痛”“局部颤抖”“不适”及“水肿”等,对ADR的发生部位及涉及器官描述不清,不便于ADR的分类统计。因此,药学部门应做好ADR宣传工作,并对医务人员进行ADR报告书写格式的规范化培训,保证报告的真实、完整及准确,为ADR的分类统计工作提供方便。

3.2 ADR与患者性别及年龄的关系

由表2可见,我院女性ADR患者多于男性,女性患者严重的ADR的发生率也高于男性,与相关报道略有差别[3],可能与我院女性患者就诊人数较多有关。我院ADR可发生于各年龄段,45~<65者最多,原因可能为:(1)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逐渐衰退,药物代谢能力降低,易致药物在体内蓄积[4];(2)老年患者常伴发多种基础疾病,服用药物种类也较多,易发生ADR。故临床医师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疾病及用药情况,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与性别,合理选取药物,给予个体化给药方案,尽量避免ADR发生。

3.3 ADR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由表3可见,抗感染药致ADR病例数最多,原因可能为:

(1)我院为三级综合性医院,所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较多,故抗感染药的使用量较大。(2)氟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结构特点易引起ADR[5-6],且发生ADR后易被发现[7]。因此,应严格掌握抗感染药,尤其是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用药物,杜绝药物滥用,减少经验性用药。我院引发严重的ADR病例数最多的为抗肿瘤药,原因可能为:抗肿瘤药细胞毒性大,治疗窗窄,易致严重的ADR[8]。故使用时需准确计算给药剂量,除了按体表面积计算用量外,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性别、营养状况、精神状况及合用药物等因素。中成药致ADR病例数也较多,又以注射剂多见。中药注射剂中存在的大分子物质是引起ADR的重要原因[9];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或溶剂选择不当时,其成分的稳定性易被破坏而诱发ADR[10];临床医师缺乏中医理论知识,不能做到辨证施治,也是中药致ADR的重要原因[11];静脉滴注速度过快也可能诱发ADR[12]。因此,临床医师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严格遵循药物适应证、用法与用量及疗程;根据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溶剂,联合用药时注意冲管,避免药物直接接触引起相互作用;控制滴注速度,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反应,防止ADR发生。

3.4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由表4可见,引发ADR病例数较多的给药途径分别为静脉滴注、口服及静脉注射,表明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其原因可能为:(1)注射剂的内在质量问题[13];(2)局部血药浓度高,过敏原直接进入循环系统[3];(3)与药物配置操作流程及输液环境有关[14];(4)住院患者用药以注射剂为主,用药基数大。因此,临床应实行静脉用药集中配置,以减少环境、配置及操作等因素对用药的影响;遵循“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给药”的用药原则,尽量减少静脉给药。

3.5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

我院ADR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其次为胃肠道和全身,

与周华等[15]的研究结果略有出入。由表5可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ADR中,又以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如皮疹、瘙痒等),可能为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内而引发。该类反应较难预防,故应加强用药后防护,一旦发生ADR,及时给予相应治疗,如给予抗组胺药等,必要时给予短期激素治疗。胃肠道损害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多由具有较强酸碱性质的药物直接刺激消化道及药物的胃肠道毒性引起,治疗应以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及缓解症状为主。

3.6 ADR的归转与报告人类别

我院1 318例ADR患者多痊愈或好转,且多数对原患疾病无影响,与发现并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加速药物体内排泄并给予对症治疗等有关。我院临床药师报告的ADR病例数最多,其次为护士和临床医师,主要与我院领导及药学部门负责人比较重视ADR的收集整理有关。但临床ADR报告制度仍不完善,建议临床科室指定ADR报告负责人(包括CT、核磁及导管室等使用诊断药物的科室),由药师培训、指导并帮助ADR报告负责人收集、填写报告,定期由职能部门根据临床科室的报告数量及质量进行考核,并与奖惩制度挂钩。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涉及用药的各个环节,医院药学部门应做好ADR宣传工作,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及ADR相关信息,并定期发布药物安全信息,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信息参考;实行静脉用药集中配置,减少配药过程中的污染;临床医师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病史,合理选择药物,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用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ADR应及时处理,同时上报药学部门;临床药师应积极发挥专业特点,参与处方及医嘱的审核、药品的配置等,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918.

[2]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81号.2011-05-04.

[3]蔡蕴敏,方欢.我院10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11):1509-1513.

[4]江佳,刘俊.老年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1):70-72.

[5]王浴生,周黎明,洪诤.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7(6):401-407.

[6]吕燕妮,温金华,魏筱华.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机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1):1050-1054.

[7]闫启光.32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学,2013,34(8):1220-1222.

[8]瞿美霞,徐金中.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与防治[J].医药导报,2010,29(3):394-396.

[9]段为钢,李奇峰,柯瑾.中药注射剂有效性及“毒性”的物质基础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1,32(8):56-57,60.

[10] 王荔,刘晓慧.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360例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16,27(17):2352-2354.

[11] 刘小华,黄岚.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2—2014年中药注射剂使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6,27(23):3181-3184.

[12] 何霖,何金,曾琼瑶,等.我院中成药致不良反应158例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26):3672-3674.

[13] 徐帆,张云玲.我院2013—2014年151例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32):4510-4512.

[14] 周惠芳,卢丽菊,周歧骥.22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13(4):232-235.

[15] 周华,谭喜莹,邱召娟.我院1 0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6):543-545.

猜你喜欢
注射剂药品病例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2:58:30
“病例”和“病历”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20:11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8
一例犬中毒急诊病例的诊治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中成药(2016年8期)2016-05-17 06:08:44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48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02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23